“兩會”期間提出有必要明確中山裝為國人“正裝”?
“兩會”期間,文藝界的兩位政協委員提出“有必要明確中山裝為國人‘正裝’,並從觀念與措施兩方面相輔相承地加以推進”,並給出了4條具體建議: 其一
“兩會”期間提出有必要明確中山裝為國人“正裝”
“兩會”期間,文藝界的兩位政協委員提出“有必要明確中山裝為國人‘正裝’,並從觀念與措施兩方面相輔相承地加以推進”,並給出了4條具體建議:
其一,應在莊重場合的著裝上摒棄多年來形成的以西裝為“正裝”的文化理念,確立中國人自己的“正裝”;其二,建議我國領導人在出席重大的國際活動、會議及各種莊重的禮賓場合,在著裝方面確立以中山裝為“正裝”,以此為表率,使這一理念與著裝方式為全國上下普遍認同與接受;其三,將中山裝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其四,適當對中山裝色調、布紋及區域性結構作適度的細節改進與創新。
每逢舉行重大活動或慶祝傳統節日,就會有一些人呼喚“國服”或“漢服”,從服飾上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不過,政協委員在發言中提出明確以中山裝為國人“正裝”似乎還是第一次,這讓記者頗感意外。
當然,從政策層面規範國民著裝並非沒有先例。1929年4月的民國政府就曾頒佈《服制》。但其法令的產生,有特殊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影響,時至今日,現代社會是否還需要以法律法規或政策條款來規範民眾的著裝?需要從人文、法律和推廣等層面深度思考。
另外,以上提議恐怕也未經深思熟慮,只確定了正裝為適於男士穿著的“中山裝”,女士正裝又該如何明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各個時期都出現過較有代表性的服裝樣式,單提“中山裝”似有些顧此失彼。
不可否認,中山裝確實“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僅通過明確以中山裝為正裝來體現我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形象及其文化品質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
體現“文化自信”不能徒有其表。中國的文化自信需要由內而外地建立,需要國人對自身文化的價值有充分的肯定和發揚,並對這種文化價值的生命力存有堅定的必勝信念。一個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的舞臺,不是看它的國民穿什麼,而是它展現出什麼樣的精神和風采。只有如此,體現在服裝上的自信才是水到渠成的,令他人緊緊追隨的。而基於強勢文化基礎的服飾自然會影響世界潮流,進而成為文化的載體。
現代社會著裝越來越體現穿著者的個性,即便是正裝也如此。嚴格地分析,目前西裝也並非哪個國家的國服。國服不應有強制性和指令性,只要能夠適用於莊重的場合,何必一定要用某種服裝來彰顯身份?如果某人的身材適合穿西裝,又不與個人喜好和場合相悖,以非中山裝為自己的“正裝”,又怎能稱為“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