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掌握野外生存知識?

Tags: 知識, 水源, 帳篷,

野外活動中,水的需要必須優先考慮,行進中不要等水用光了再想至去找水。掌握這方面的常識,加上敏銳與細緻的觀察力,在野外就不會為水問題所困擾。水是往低處流的,所以在山谷低地,一般較易找到水源。在乾涸河床而有綠色植物旺盛生長的地方挖掘,應該可以發現水源。在高山由尋找水源則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

步驟/方法

第一:水的淨化
雨水質渾濁,水源汙染比較嚴重,尤其是河塘水的渾濁度極高時,在使用前必須進行淨化。
一般把水放在桶、缸和盆中。然後將壓碎的明礬裝入加礬筒(用竹筒一根,在筒底竹節處鑽20-30個小孔,打通中間竹節)內;或用紗布包好,綁在木棍上,放入水中,按一定的方向攪動,先快後慢,攪3-5分鐘,等出現有絮狀的東西后靜置半小時,讓絮狀物沉澱,水即澄清。亦可將明礬粉直接加入水中,劑量多少看水的渾濁情況而定,一般每擔水加1錢左右。然後按一定方向攪動數分鐘,等出現絮狀物後靜置澄清。還有一個獲得水資源的有效途徑就是綠色植物。有些植物自身的結構就適於貯存水分,像竹類中空的節間或香蕉樹家族植物葉莖的基部都可能貯有水。植物的蒸騰作用也能為你提供水分,用一個透明塑料袋套在枝葉濃密、生長旺盛的嫩枝條上,袋口朝上紮緊,則樹木根鬚從地下若干米處汲取的水分就能源源不斷地通過葉面蒸發並冷凝在你的袋中供你享用。如果你有充分的植物學知識並能辨別的話,了可通過信用它們來補充水分。

第二:宿營地的選擇  
宿營地的選擇有幾個最重要的原則,一是安全,二是方便,第三才是考慮舒適性。理想的宿營地應背風、向陽,而且附近有可得用的充足水源。不要選擇山頂的開闊地,這裡風會很大,山谷底會聚集下沉的冷空氣,潮氣很重。山腰的平地是接納雨水的好地方,但很潮溼,不宜先做營地。在山崖下宿營要防備落石與雪崩,如果不能保證萬全,最好另擇其地。營地安扎在距水源太近的地方,易受蚊蟲和前來飲水的猛獸騷擾。在河流或小溪邊紮營,儘量選擇高一點的地勢,流水聲或許對你的睡眠沒什麼影響,但會掩蓋周圍環境裡的異常響動,而且突降的大雨項刻間會讓溪流或河水暴漲,你不會想在沉睡中開始漂流吧!河流的上游如有水庫,同樣需要防備。因為上游水庫開閘放水引起的河水上漲更是毫無徵兆的。  最後,察看一下週圍有沒有蜂巢,如果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宿營,還要注營地不要選在野生動物飲水的必經之路上。安營紮寨  選擇好了宿營地、就可以安營紮寨了。紮營時,應首先搭建公用帳篷,比如廚房、倉庫還有廁所,然後才是各自的宿營帳篷。廁所要搭在營地的下風處,向上依次為廚房、倉庫和宿營帳篷。學會統籌的安排時間,例如廚房搭建好後,先支好爐灶,這樣在搭建其他帳篷的同時,就可以燒開水,當整個營地建好時,水已燒開,可以飲用並開始做飯了。宿營帳篷的搭建要注意,帳篷的入口背風向陽,所有帳篷的朝向應一致。帳篷的周邊或四角要用拉釘固定好,如有可能的話,再用大石塊壓住。為防止下雨時帳篷泡在水裡,應在帳篷的四周挖一道排水溝。
   

怎樣掌握野外生存知識

第三:宿營
帳篷內要保持清潔乾燥、空氣流通。不要將鞋穿時帳篷,以保持帳篷內乾淨和避免帳篷底層磨損。溼衣物不要帶進內帳,可用細繩繫於帳篷兩端晾持溼衣物,白天離開帳篷時若天氣睛好,最好將睡袋攤開讓太陽晒一晒。帳篷內的照明可用蠟燭、手電筒和頭戴式頭燈。帳篷內動火要特別注意安全,必須有人看守,晚上睡覺前仔細檢查是否熄滅了所有的火苗。宿營期間,裝食品的揹包要關好以防螞蟻等小動物入侵,夜間潮溼,應用揹包套包裹揹包。早晨起床,抖抖衣服和揹包,以免那些不歡迎的小動物不期而至給你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怎樣掌握野外生存知識

怎樣掌握野外生存知識

第四:野營裝備的保養  
睡墊、睡袋、登山包和帳篷等野營裝備如保養得當,可以連續使用多年。首先是在使用中要防火、防止銳物的劃、刮。萬一被劃破須及時縫補,揹包的縫補要選用較粗的針線,最好是專門縫補沙發的針具和尼龍線。野營歸來後,所用的裝備要擦洗乾淨,晾晒乾,尤其是棉布做的內帳。清洗帳篷揹包要
用中性的洗滌劑,睡袋如果是羽絨的,最好用專用的羽絨清潔劑手洗,睡袋的頭部會較髒,著重清洗,然後將清洗劑漂洗乾淨,不可有殘留,否則會損害羽絨。不能在太陽下暴晒,紫外線會傷害尼龍佈,羽絨睡袋晾晒過程中需要將團塊的羽絨拍打蓬鬆。不能及時清洗時,睡袋也要取出掛著風乾,長期置於睡袋套內會把羽絨或纖維擠壓變形。裝備保存在通風乾爽的地方,不要密封。  

第五:防雨 
雨衣是野營的必備之物,而且以兩截式的為最好。雨衣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揹包的側袋、頂袋或主袋的頂部。天氣潮溼或遇雨,揹包應罩上防水罩,包內的物品也要分別用塑料袋封裝好,易受潮並會影響到其功能的物品如火柴、膠片、藥物等和易折、易碎的東西最好用硬殼保鮮盒裝好並密封。地圖要放在好拿的地方,最好用透明塑料紙包裝以防水。戴眼鏡的人戴一頂有帽沿的棒球帽,則在雨天變可獲得較佳的視野。  

怎樣掌握野外生存知識

第六:中暑的防治 
西藏高原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如在陽光下劇烈運動或在溼熱無風的山林中活動量較大,身體內產生的熱量無法靠流汗散發出去的話,人就會中暑。中暑的症狀為:頭痛,脈搏快而有力,臉色燥紅,體溫升高,過後或許會很快失去意識甚至導致意外。因此高原戶外旅行活動一定要備有十滴水、清涼油、人丹等防暑藥物,並戴上太陽帽、太陽鏡。能帶些清涼飲料最好不過了。發現有人中暑,應儘快將其移至陰涼通風處,擡高頭肩部半躺下,脫掉外衣用水擦拭患者身體。患者清醒時,應給他喝一些涼開水,體溫正常後,將溼衣服換下。  

第七:水泡的防治  
長時間的徒步行走或登山很容易在腳上磨出水泡,所以出門時最好穿與腳磨合慣了的輕便鞋,著棉襪且可在容易磨出水泡的地方事先貼一塊"創可貼"。一但磨出水泡,可用消過毒的針將其挑破,將其中的水排出,然後用碘酒、醫用酒精拭創口消炎,最後用乾淨的紗布包好。

第八:雪盲 
冰雪地及水面會反射很強的太陽光,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將雙眼直接暴露在這種環境中數小時,即可造成雪盲。雪盲會造成視力的短暫消失,其症狀為:對光線敏感不停眨眼,眼中似有砂子,疼痛,眼睛發紅,流淚。若發生雪盲,應以眼藥水清洗眼睛,到黑暗處或以眼罩矇住眼睛用冷毛巾冰鎮,減少用眼,儘量休息。記住,不要熱敷,高溫會加劇疼痛。良好的環境能及時緩解雪盲的症狀,但完全恢復通常需5-7天。

第九:凍傷及其處理
寒冷天氣裡,身體的組織末梢(手、腳、耳、鼻等處)由於散熱較快而血液循環又不暢,容易發生凍傷。凍傷按其嚴重程序分為四度:
1度只傷及皮膚表層,患處刺痛並漸感麻木,皮膚僵硬出現蒼白或藍色斑點。恢復溫度後會有充血和水腫現象。
2度凍傷達真皮層,患處紅、腫、痛,數小時後會起水皰。
3度凍傷深達皮下組織,患處皮膚呈青紫、紫紅或藍色,皮膚會逐步變黑、壞死。
4度凍傷是最嚴重的凍傷,肌肉甚至骨骼都受到損害,皮膚呈紫黑或青灰色,隨即組織壞死,可能導致截肢。
凍傷可能伴隨著失溫現象,急救時應先自理後者。單純的凍傷可按下述方法救治。首先是復溫,慢慢地溫曖患處,防止深層組織繼續遭到破壞。可用體溫溫暖,但對3度以上的凍傷者,施溫者要注意時間不能長。一般以30-40度的溫水浸泡患處或以溫毛巾熱敷,水溫不能高,也不可用火烤使患處溫暖,傷處恢復血色和知覺後停止復溫,在傷處塗上凍傷藥膏,然後用紗布或質地柔軟的衣物輕裹患處。特別注意不可摩擦或按揉患處,也不要挑破水皰。有很多人以為用雪擦拭患處可以快速升溫,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凍傷部位處理後不宜再暴露於寒冷中,要注意保曖,更不要以解凍的腳走路。

第十:怎樣對付螞蟥 
螞蟥分旱地螞蟥和水螞蟥。螞蟥吸血的同時分泌一種抗凝素,使傷口血流不止。其實螞蟥並不可伯,發現有螞蟥叮上時,可用手沾上唾液把它拍下來或用菸頭燙,切記不可用手扯。傷口用創口貼貼上即可。行至螞蟥出沒地帶,應將褲腳紮緊,在腿上、手上塗一些萬金油等氣味刺激的藥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螞蟥叮咬。

第十一:山地行進
徒步穿越山嶺,可以河流為參照物,但有其它選擇的話,就最好不要沿著河邊走,水能穿過的地區,不一定你能輕鬆穿越,有時甚至是幾乎不可能的。如果不是高山,沿著山脊前行,開闊的視野有利於你把握方向、選擇路線和宿營地,但要時刻注意所攜帶的水的消耗,以便及時安排下山補充水,畢竟在山脊上發現水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不要等到水用光了再去找水這會讓你的旅行變得十分被動。當注意到河流變寬,河谷地勢趨於平緩時,再回到河流邊來。

第十二:叢林跋涉 
在人不常至的叢林中跋涉,有時很難找到一條現成的道路,有的只是叢生的灌木和四處蔓延的藤類植物,你只能靠你手中的匕首或砍刀(這在登山等野外活動中是必備工具)闢出一條路來。開路的人要特別留意不要觸動灌木叢中的蜂窩,對有蜂巢的灌木叢,繞道而行。砍掉的枝藤棄於兩旁,確定不會反彈回來,砍後的斷口折向外,以免傷著後面的同伴。行進中兩人間保持一定的距離,2-3米為佳,這樣互相之間既有照應又不致因短暫停駐影響別人。在叢林中行走,膝蓋以下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地方,所以最好將褲腳紮起,以免被刺叢掛傷和被蛇蟲類叮咬。如果沒有嚮導和其它有助於確定方向的參照物,行走一段時間後應取出指南針確定一下方向。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