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表明中國網民的信息洩露佔比網民總數的80%,洩露信息包括姓名、電話、學歷、住址、通話記錄、瀏覽痕跡甚至是身份證號等重要個人信息,那麼如何根據洩露途徑來採取一定的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工具/原料
電腦、手機、互聯網
網購——洩露信息重災區
網購令網民權益損失最嚴重,網民遭受損失的範圍廣,平均損失規模大,曾在網購中遭受損失的網民比例高達65.3%,平均經濟損失為176.2元。網購主要陷阱如下:
旅遊網站:假機票、假車票和門票導致損失。
網絡手機遊戲:遭受經濟損失的用戶達五成,平均損失為174.5元。
搜索引擎——最普遍
最嚴重的是搜索到假冒網站/詐騙網站。冒充銀行、互聯網公司、電視臺等進行中獎詐騙的網站,除此一些非法金融類網站誇大收益率來詐騙群眾。
“誘導用戶點擊“的現象,對網民選擇權和知情權的侵犯中最為嚴重。比如”無法關閉廣告信息”等方式。
手機及手機APP——新形式
收到病毒信息、收到‘釣魚’信息、收到商業信息和收到色情信息。
“冒充10086、95533等偽基站短信”和“冒充公安機關、衛生局、社保局等公眾機構進行電話詐騙”,佔比都超過半數。
預裝軟件無法卸載,對網民選擇權和知情權進行侵犯。
消費者個人如何防範
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民最擔心洩露的信息類別是網銀信息(53.8%),其次是身份信息(23.7%),再次是網站賬戶、密碼(16%)。因此針對這幾點防範:
首先最基本的是,給自己的電腦以及手機安裝殺毒軟件,不要讓聯網設備“裸奔”,定期殺毒應該成為一種習慣。
在進行網銀、支付寶等涉及資金的網絡操作時,要確保使用安全的瀏覽器、登錄正確的網站地址,不要單憑記憶輸入網址,有些仿冒網站的網址往往與正確網址相似度非常高,小心上當。
網上購物選擇正規、大型電商。淘寶購物不要隨便打開旺旺中的重新支付、低價促銷等鏈接。個人但凡涉及資金支出的賬戶,都要單獨設置安全級別高的複雜密碼,而且最好定期更換。另外在公共電腦上不要使用“記住密碼”模式。
在網站註冊賬號時,只填帶*的必填項,儘量提供最少的信息。另外,最好不要在陌生網站隨便註冊賬號。網絡瀏覽時,不要隨意點擊彈出窗口。
不隨意打開陌生郵件,尤其是帶附件的郵件或者聲稱中大獎的郵件。下載到本地的附件打開之前先掃描殺毒。附件是木馬程序等的最常用載體。
儘量別“蹭網”。手機接入未經認可的無線網絡,有可能會被竊取個人移動設備信息。在接入公共場所的無線網絡時,也要注意不要在手機上進行網銀、支付寶等敏感信息的操作。
如今在微信上測性格、測運勢等鏈接氾濫。這些鏈接通常會要求你提供姓名、年齡等基本信息,後臺還會直接獲取你的手機號碼等信息。為了一個壓根不靠譜的測試結果,提供這麼多重要信息,實在得不償失。
不要隨意把個人敏感照片、數據上傳到雲端。
注意事項
遇到嚴重信息洩漏問題,應採取法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