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霓裳海羽衣舞的風格意象?

一、樂舞凸現道教思想主題的背景

  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統治時期的盛世時期,其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在當時的統治中達到了頂峰。與此同時,唐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樂舞的繁盛。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中,作為人體的一種藝術——舞蹈,不僅能充分的展現舞者婀娜多姿的體態,同時能夠伴隨著音樂將舞曲中的意蘊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而在唐代《霓裳羽衣舞》中,道教的長生、成仙則成為整個舞曲的核心。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唐代,正是儒、釋、道三教互為融合的時代。在中國古代統治思想中,儒家思想佔據核心地位,例如:宮廷祭孔樂舞。然而在唐代,統治者受功名利祿的誘惑,在信仰中更傾向於道教。

  唐玄宗在位期間,不僅酷愛文學,同時還虔誠通道,以至於整個道曲瀰漫於民間與皇宮的各個角落中。正是由於唐玄宗對道教的虔誠信仰,以至於在民間《霓裳羽衣舞》的來源中,將唐明皇與仙女直接聯絡一起。然而與此同時,在《霓裳羽衣曲》中體現一種清新、淡雅、超越現實的風貌,通過這種藝術作品本身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的思想意識,體現出其非審美功利性的層面。

二、舞蹈體式充滿了道教的意象與意境

  《霓裳羽衣》舞蹈的藝術風格、審美特徵充滿了道教的意象與意境。霓裳羽衣的服飾特色,作為裝飾的霞霓翠羽皆具道教風格;舞蹈離不開音樂,選擇音樂是至關重要的。《霓裳羽衣》在音樂風格方面,具有濃重的商調色彩,除散序部分源於佛教充滿佛教音樂的特徵之外,曲終的長引,音調清麗,與現存道教音樂的特徵相對應;伴奏樂器組合、套曲結構、演奏方式等與道教音樂的形式也相互呼應;“絳節”和“節蟠”這些具有道家色彩的道具器具有助於舞者對仙女形象的塑造。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詩能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霓裳羽衣》歌舞的意境創造:“磬蕭箏笛遞相攙,擊壓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樂聲初起時,由磬、蕭、箏、笛參差交錯地進人,奏出悠揚、自由的散序,使樂舞一開始就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含蓄朦朧的詩的意境,讓人們不由得從音樂的流動中去展開舞蹈的想象,感受它的氛圍和情調。接著,慢拍子的中序,引出了翩翩舞人,使觀眾從聽覺引起的遐想轉向視覺的審美——舞人時而急旋迴轉,時而婆娑輕舞;時而像弱柳拂風,時而如蛟龍戲水

三、大麴體式結構表現浪漫的風格神韻

  在《中國舞蹈史》中,霓裳羽衣舞不僅能從根本上表現出唐代追求成仙、成道的思想,同時還能憑藉其輕鬆、愉悅的舞姿將舞曲中的主體思想表現出來。然而在霓裳羽衣舞的整體結構中,主要分為“散序”、“中序”以及“破”三個部分。然而在舞曲的整體演奏中,“散序”作為樂器的主要演奏部分,在舞曲表演的過程中起著鋪墊作用;而“中序”作為整個舞曲中的歌唱部分,在舞曲表演的過程中起著昇華主題、襯托氣氛的作用。而“破”作為整個舞曲中的舞蹈部分,同時也是整個舞曲中的核心部分,不僅是整個思想主體表現的中心部分,同時還是其藝術風格及藝術體系的形成部分。因而在舞者表演的過程中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

  散序部分節奏相比而言較為自由,並全部由樂器演奏,《霓裳羽衣舞》中白居易說“散序六遍無拍”。中序主要樂章以歌唱為主,是多段體慢板音樂,舞蹈為輔。需要一提的是“破”,也叫舞遍,分為十二段,從散板入節奏,節奏逐漸加快,最終達到極快,舞蹈為主,以器樂為輔,可能無歌。起初的散板樂曲稱之為“入破”,之後是“破第二”,也即“虛摧”,才開始是板拍有序的段落,節奏逐漸加快並且有快速連擊,直到結尾才放慢節奏,其中最後一個音尤為長。“繁音急節十二遍”說明《霓裳破》經過十二遍之後結束。

四、總結

  綜上所述,《霓裳羽衣舞》憑藉其惟妙惟肖的舞姿、輕柔婉轉的演唱深入人心,不僅將舞曲中嚮往自由、平等的思想表現出來,同時還能使人在觀看後,全身心的融入到音樂中無法自拔。此外,通過《霓裳羽衣舞》無與倫比的表演,使人能切實的感受到人們追求“美好”、追求“嚮往”以及追求“快樂”的主體思想。基於歷史原因,雖然今天我們無法看到《霓裳羽衣舞》的全部,但是做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霓裳羽衣舞》仍將吸引著我們。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