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針對母親和父親花多少時間完全陪孩子的研究結果是真的,那麼他們現在可以放下內疚繼續去工作了。因為結果顯示忙於工作的母親,她們的孩子的心智和學業表現會優於那些不工作的母親。事實上,對孩子的過度關心,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負面影響確實可能會大於正面影響。終於,我們有了更多的證據證明高壓父母是不可取的。也讓我們多了一點藉口來關心自己的需求。
當然,我很享受和我年幼的孩子堆積木,甚至也會喜歡那些有點無聊,枯燥的足球訓練。但我不得不說有的時候我是出於內疚而不是真心實意地陪伴。我總在想,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算夠?
結果是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變成了過度運轉的父母。最近,密歇根大學進行了一次全國家庭縱向調查,在分析了受訪者提供的時間日記後,就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這一問題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資訊,負面影響自然是有的。
首先,研究的調查者,梅麗莎·米爾克和她的同事們發現當今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比以前都多得多。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他們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這樣孩子在家的時間就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陪伴他們。在3-11歲這個年齡對,母親平均每週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是11-30個小時,全程陪伴或者是一邊做自己的事。在青少年初期,母親所投入的時間仍然在11-20個小時。父親也是,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比以前都要多。雖然沒有母親們花得多,但相比於他們自己的父親陪伴他們的時間,已經多了很多。這到底是不是好訊息還很難判斷。孩子的成績確實有了提高或是在心智上真的更健康和穩重。這也是讓這整件事變得複雜的地方。
看起來母親或父親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對他們的社交,學業和心智都沒有負面影響。在青少年階段,之前由母親陪伴的多,或父母陪伴的都多的孩子犯有過失,性衝動或染毒的可能性都會減少。一直有父母在身邊似乎是可以教會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學會自制。對此我不感到驚訝。孩子清楚自己一直都有人管確實會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行為舉止。
所以,如果是父母管的沒有那麼多呢?結果是家庭收入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遠勝於父母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時間。調查依據了不同的社會經濟階層。並不只是指富人的孩子就一定健康。而是指在不同的社會收入階層,收入較高的家庭更有助於孩子更好的發展。
學做減法?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母親完全可以去工作,增加家庭收入而不是時刻噓寒問暖。
在我們過度保護,泡沫式包裹的養育孩子的文化中,這顯然是有爭議的,但也是有道理的。我們知道盡職盡責的父母和過度保護致使孩子在感情上完全依賴父母之間是有明顯區別的。孩子在一切都很好的情況下,那種過度保護不利於孩子自己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很好地鍛鍊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一直都在聽“為什麼要做”而不是“為你自己做”。
我不後悔在我自己的孩子的成長階段也在他們身上花了很多時間也很高興聽到我出去工作對他們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或許這一直都是一個尋找平衡的問題。孩子是需要我們,但他們也需要時間去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