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壇已由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並湧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方法/步驟
清代繪畫的發展,也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明末至康熙年間,講究筆墨形式;個性鮮明,藝術上也不拘一格,獨特新穎;
中期為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繪畫活躍一時,內容和形式都豐富多樣;崇尚水墨寫意畫法,追求狂放怪異格調,擅畫花鳥畫;
後期自道光至光緒,畫壇以新興的商業城市上海和廣州最為活躍。
清代的書畫流傳、收藏、鑑定等情況,較明代有更多資料可稽查,情況也更明晰。清皇室內府收藏十分豐富,在乾、嘉時達到鼎盛,超過任何朝代,藏品經鑑定、品評,還編纂成著錄書,全面完備,至晚清,內府收藏有所散失。
私人收藏以明末清初時比較活躍,大批明內府散出的書畫,為樑清標、高士奇、安岐等著名鑑藏家購進,但至乾隆朝又大部分被收入內府。
清代書畫作偽較明代更甚,清中期以後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商業城市的出現,為書畫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也誘發了作偽的盛行。造假的手法層出不窮,地區性作假也不斷增多。
清代遺存的畫跡數倍於明朝,數以萬計,大名家作品有多至數百件者,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畫家也有不少存世作,故稍知名畫家均能較準確地掌握其風格特點甚至前後變化,這為鑑定上的真偽對比提供了最可靠直接的依據。
但由於作偽風氣的盛行,許多二三流畫家也有贗品出現,前代名家的偽作就更多了,因此,需鑑定的物件或範圍也更多更廣,要逐一熟悉這些畫家並作出真偽判斷,無日積月累之功是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