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怪現象:平時成績高而考試成績低怎麼辦??

在考試中,每年都會頻繁的發生一種怪現場,期中、期末、一般模考考的都不錯,真正大考就掛了。部分同學是由於臨考心態或身體狀況的問題,但更多的是由於應試教育逼迫出的一種教學方法造成的——模型化教學法。(戴氏教育西門總校老師在此宣告一點,並不是這種教學方法不好,只是這種方法不適合所有同學,特別是不適合思維不靈活且不求甚解的同學。)以物理為例,咱們說說什麼叫模型化教學。

比如高一物理中會經常出現的一個模型,傳送帶模型。一個基礎模型可以演變出很多變種,比如水平的、傾斜的、皮帶勻速的、皮帶變速的、貨物從靜止施放的、貨物有初速度放上去的、物與帶同向的、反向的、物與帶能達到共速的,不能達到共速的等等等等,每個變種可能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小結論,如果你能熟練掌握這些特點和小結論,也就是掌握了這個模型及其變種,做題就能有事半功倍的奇效(比如看到一道題目,一眼看出它是A模型的第3變種,第3變種的主要性質有abcd四條,這道題的問題和ac有關,所以……),如此做題速度就巨快、準確率巨高、巨有成就感!但這往往是假象,你對這個模型真的吃透了麼?真的理解其本質了麼?真相被你的高分所掩蓋,你也不再去追究你是否真的懂了,反正我能做對題就行了。如果這種狀態一直能維持到高考結束,我也就不多說什麼了。但如果你沒吃透,高考就是你夢醒的時候。

為了說清本文標題的問題還得說說以下幾個問題:

一、這些模型及變種是哪來的?主要來源就是歷年的高考和有創新的模考甚至各科競賽,年年的考題積累,使得模型很多、變種也很多。有經驗且負責的老師會把這些全面的整理歸納,高效的灌輸給學生,督促學生練熟。

二、那輔導書、老師發的專項片子、小測、月考、期中、期末、模考的考題又從哪來呢?恭喜你,你猜對了,還是上面說的歷年大考的考題。只要老師對模型歸納的全面、灌輸方式高效、督促嚴格、學生也努力,那麼利用模型可以讓絕大部分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驕人的成績,而在取得好成績的這些學生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徹底吃透能舉一反三的

2、沒有吃透但能準確呼叫模型的。而後一類學生在考卷上的表現是超出了自己的真實能力,但他/她可能還未發現,直到最後的大考。

三、最後,你真正要考的高考的考題是從哪來的呢?經驗豐富、熟悉電腦操作的教師1個小時內可以出一套合格的月考卷子,一天可以出一套常規的期中卷子,三天也能改編出一套徹底唬住外行的煞有介事的模考卷子。而一群中國最富經驗的頂級教師,他們閉門苦想N多日日夜夜,編出的卷子能和平時那些考試一樣麼?他/她們要避過歷年的那些模型變種,真讓考題考察學生的能力,而不是考察你對已有的模型熟不熟!所以如果你平時課上學了某模型的10個變種,那高考九成會考第11種。這對於吃透原理的同學構不成威脅,而對呼叫模型取得好成績的同學就是噩夢了。

所以說,模型化教學法對於善於挖掘深層原理的同學是如虎添翼,(有些足夠強壯的老虎甚至不屑於添翼,有次我上課,寫了一黑班紛繁複雜的各種模型及其變種,同學們多嘖嘖稱奇、瘋狂記筆記時,班上的一位天才少年一動不動,我問他為什麼不記筆記啊?他說,老師你寫這麼多太羅嗦了,這麼多變種其實都用的是同一個原理,原理明白了,遇到什麼具體情況再推導幾下不就全出來了麼?我的評價就三個字:“你悟了”)。但模型化教學法對習慣於不求甚解的學生是致命的,毒素在三年中不斷積累,毒素在平時偽裝成營養液,但在高考考場上突然發作。

下面談談由模型化教學法培養出的“呼叫模型式”解題法和“從原理出髮式”解題法。

一、思維過程:“呼叫模型式”的思維過程是:

1、讀題、給題目歸類

2、把題目和腦中已有模型變種做匹配

3、匹配成功直接呼叫結果或思路。

“從原理出髮式”的思維過程是:

1、讀題並挖掘題目背後的原理

2、從原理出髮結合限制條件開始邏輯推理過程

3、得出結論。

二、做題速度和準確率:顯然“呼叫模型式”的做題速度很快準確率也很高,但前提條件是題目可以和腦中的模型成功匹配。而對於“從原理出髮式”,一開始可能由於你的推導能力計算能力不夠強,做題速度慢、錯誤頻出,但由於堅持使用“從原理出髮式”解題法,你的推導能力得到持續的鍛鍊,速度和準確率持續緩慢提升,最終可以和“呼叫模型式”的速度相當。

這下你應該有自己的選擇了吧!如果臨近大考,如果你發現你三年來一直屬於“呼叫模型式”,趕緊轉型,迴歸原理,至少做到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

最後補充兩點:

1、為什麼教師會使用這種飲鴆止渴的教學法呢?因為初一、初二、初三上、高一、高二、高三上離大考都很遠,但離期中、期末、模考很近。浮躁的社會、短期的巨大壓力造就了教師的無奈,虛假的優秀和學生的悲劇。

2、為什麼這種現象在高考較為嚴重,中考就不明顯?畢竟初中所學,知識量相對較少,原理埋藏的也比較淺,推理過程短,大部分同學還是可以臨場應對。但對於平時徹底靠死記硬背來應對理科的同學顯然還是不行。

3、“我是爸爸”回帖說“我有個建議,就是這樣訓練學生:能套模型和習慣套模型的時候,先套上一套,如果發現不靈了,趕緊換用慢辦法一步一步推導分析,不至於一腳踩空。平時就要這樣交替訓練,不要等到臨考場了再‘試驗’”。這種折中的辦法很適合原來在“迷途”但即將面臨大考的同學們!謝謝“我是爸爸”!

最後希望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不浮躁、鍛鍊能力而不是隻盯著虛假的分數、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模型, 成績, 考試成績, 平時成績, 怪現象,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