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主要分享的是社會版塊。
社會簡單的說就是孩子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情況。孩子在2歲前,其自然性痕跡很明顯,沒有社會性交往的需要,只愛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孩子漸漸長大,同伴群體對其影響力逐漸就加大了,因此要讓孩子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
指南上的具體指導建議
(一)人際交往
目標1 喜歡交往
我經常帶著點點和同伴一起玩,只要時間段合適我就帶著寶寶一起玩,鼓勵他和別人交往。目標2 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但是孩子在成長中,很多時候以自我為中心,我就經常告訴他,不能欺負小朋友,不能打長輩,這些都是不正確行為。一次,小弟弟打了點點一下,點點沒有還手,而是說“你不要打人,打人就是犯罪”
目標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
孩子在相處時,還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具有自信心,並且還有一定的自尊心,懂得去求助大人,化解恩怨,這都是孩子強大內心的最初表現。
目標4 關心尊重他人
學會去尊重他人 ,這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第一步,首先要從尊重家人開始,尊重父母,長輩,然後再遷移到同伴群體中。我們知道一個人只有心中由他人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和喜愛。
(二)社會適應
目標1 喜歡並適應群體生活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在討論,關於孩子是否應該上幼兒園或者什麼時候開始上幼兒園,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社會適應非常重要,作為社會性的個體他首先需要適應社會群體生活。
兒童同伴交往的特點在於:
1、6個月以前:交往並不具有真正的社會性質
2、6-12個月(同伴交往的第一階段)
以客體為中心:交往集中於玩具和物品
受情境(玩具/母親)影響;作用頻率低,常得不到反應
3、1-1.5歲(同伴交往的第二階段)
簡單交往:交往具有了應答的性質
2、1.5-2.5歲(同伴交往的第三階段)
互補性交往:更復雜、模仿、互補和互惠遊戲
因此在1歲半以後就應該多鼓勵孩子和外界交往。
目標2 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
一些社會適應不良的例子
•明明,5週歲,男孩。
•行為:不願意與別的夥伴分享玩具,食物。甚至也不願意與父母分享。不願意別的孩子進他的家門。•事件:有一次,明明的媽媽在街上給他買了他愛吃的醬香餅,他吃的很開心。他的媽媽問他要吃一點嚐嚐味道。他拒絕了,並且質問道:不給!你剛才為什麼不多買一點!他的媽媽沒有繼續問他要,並把這個當成一個笑談,到處宣揚。後來點點眼巴巴的看著他,他當然拒絕。後來拗不過媽媽的威嚴,有拇指和食指掐了一小粒放在在點點的嘴中。
•豆豆,三週歲半,男孩。
•行為:不願意與夥伴分享玩具,食物,空間。•行為:點點又一次去豆豆家玩。一開始在豆豆家的院子裡,玩院子裡的樹木、晾衣架、泥土等公共設施,兩個人玩的倒也快樂,沒有什麼衝突。後來豆豆提出:一起去房間看電視。這下子就進入了豆豆的私人地界了。豆豆的自私性也一一暴露出來了。•他的玩具散落在房間各處,點點當然去撿著玩,結果豆豆一下子奪走了點點手上的玩具,點點放棄,並去別處尋找。於是豆豆急於保護自己的玩具,一邊還不滿的大聲斥責點點。最後到達了他的心理極限,他大聲罵道:你們都滾回家去!
•娜娜,兩週歲,女孩。
同樣也是不願意與點點分享,一次,她家的牆角擺放著一些廢棄的玩具,五顏六色的,點點蹣跚著走過去要撿著玩,結果娜娜立刻上前制止,並且將點點推倒,看著點點很無辜的眼神,我真是很無語。後來家長當然要糾偏了,結果娜娜小朋友開始在地上打滾撒潑,就是不允許別人碰她的哪怕是她扔掉的廢棄的東東。家長也就放棄了糾偏的行為了,對其妥協,我也無語了,只好帶點點撤了。
這些孩子很顯然缺乏對社會規範的認識,很多時候停留在發展的自然本性上,有些欠缺。
目標3:逐步形成孩子的歸屬感
就是養成孩子對自己的國家民族等組織和家庭班級的等組織的熱愛之情。
1. 親切地對待幼兒,關心幼兒,讓他們感到長輩是可親、可近、可信賴的,家庭和幼兒園是溫暖的。
2. 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3. 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