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長是企業永遠做不完的功課!企業的發展從來就是一個不斷戰勝“昨日舊我”,不斷追求“明日新我”的螺旋式求解過程。戰略規劃之所以“一時洛陽紙貴”,是因為我們現今身處在一個“唯一不變就是變化”的不確定性時代,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的企業,如果沒有明燈的導航、羅盤的指引,隨時都可能發生觸礁、擱淺等各種突發事件,而戰略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空缺。經過科學流程編制出來的、很好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的“企業戰略規劃報告”能夠清晰地告訴企業上下:“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將向何處去”、以及“我們如何到達目的地”。
反之,如果企業在編制戰略規劃過程中“虎頭蛇尾”,過了一段時間就偃旗息鼓,或者編制過程中不規範、不科學、沒有很好結合企業實際,那麼“無用功”、“楊白勞”之類的結局可想而知。因此,套用一句俗語,戰略規劃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戰略規劃卻是萬萬不能的!戰略規劃編制工作的應有價值主要體現在其“過程性工作”,而不是最終的成文報告上。而過程性工作之所以價值不菲,著名中高層管理培訓專家胡一夫認為主要通過如下四個方面予以體現和展示。
第一,戰略規劃是“集體智慧”。企業戰略規劃編制工作是一項“頭腦風暴”工作,充分體現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集體協作精神。在此過程中,不僅吸收了企業最高管理層的意見和建議,聽取了中層和基層員工的聲音,而且還會有選擇地參考企業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當然,如果公司聘請外部諮詢公司“操刀”的時候,那麼“外腦”的參與更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戰略規劃是“全面體檢”。通過對企業所處外部環境進行的“S(社會因素)、T(技術因素)、E(經濟因素)、P(政治因素)”分析,戰略規劃能使企業對外部巨集觀環境所能提供的可能發展機遇或者發展威脅瞭然於胸。通過對企業內部進行的產品分析、客戶分析、競爭者分析、互補者分析等,戰略規劃使得企業能夠進一步明晰自身“家底”,更好地“知己”,進一步明確“我們現在在哪裡”,進一步認清自身的相對優勢和劣勢。正是通過這樣的內外部雙向分析,為企業接下來的SWOT分析和戰略定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第三,戰略規劃是“行進指南”。基於自身實際,通過解讀外部環境,通過對標國內外先進企業,戰略規劃不僅使得企業進一步認清了發展機遇和挑戰,進一步明晰了“將向何處去”,進一步明確了集團及其下屬業務板塊的戰略定位,而且藉助“戰略實施報告”,通過明確各實施階段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和任務,能夠為“如何到達目的地”給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指導性建議,也為企業的滾動性編制和及時更正提供了便利。。
第四,戰略規劃是“溝通利器”。戰略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多維度不斷溝通的過程。每一次訪談、每一次彙報、每一次修改都是企業上下不斷溝通探討、不斷求同存異、不斷達成共識的過程。而每一次階段性報告成果的宣講,既是先進知識和理念的傳輸,也是成果驗證和解疑答惑;既有助於增強企業內部的參與性和關注度,也更容易獲得企業上下的認同和接受,實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美好目標!只有實施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做足做夠了有效溝通工作,才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否則不僅可能事與願違、事倍功半,而且會預埋下很多錯誤的種子和障礙。
戰略一詞有專業的解釋,就再不去搬來,不過通俗來講,戰略無非就是根據各種綜合因素的變化及規律,為企業制定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看起來簡單的話題,內裡卻是包含了經其豐富的思想,一個企業的良性發展,全在戰略裡體現。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企業戰略規劃呢? 著名中高層管理培訓專家胡一夫表示總結以下幾點:
戰略:從簡單緩慢自我積累→到資源整合快速增長
當下的企業競爭環境已不同,如不能迅速整合各方資源,等待的將只有潰敗。國家經濟要騰飛,企業要快速發展,我們必須要比對手跑得更快。企業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完成從關注資源,自我能力與自身積累到關注消費市場需求,行業資源整合的轉變,方能實現快速增長。
戰略:從機會增長→到規劃式發展
機會主義時代已經過去,科學分析未來發展趨勢,整合社會資源,根據企業自身資源與能力,結合行業競爭狀況為基礎,精細規劃企業增長的驅動力體系,以及與自身核心能力相匹配的商業贏利模式,才能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戰略:從供應鏈管理→到戰略聯盟
貨比三家,拼價格優勢,是曾經行業競爭較低層級的寫照,上升到供應鏈管理時,讓企業能獲取一定的資源競爭優勢,而今到了價值競爭的階段,以消費者為起點,實現價值共享,獲得雙贏甚至是多贏。這是種戰略聯盟,不僅體現在企業與上下游供應商的關係上,而且還體現在企業與競爭對手,行業供需,產業共享的關係上。
戰略:從跟風模仿→到領先式發展
單純的模仿已經難以創造優勢,研發需要領先,技術需要領先,產品需要領先,模式需要領先,品牌更需要領先,包括對內運營的各環節,對外的戰略聯盟,整合內外資源,創造性的引領才能在研發,技術,產品,模式,品牌等層面取得持續競爭優勢。
企業戰略是1965年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Ansoff)在《企業戰略論》中最早指出的。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的含義一般是指:企業為謀求長期生存和發展,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條件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目標、經營方向、重大經營方針、實施步驟做出總體性的謀劃。企業戰略具有對整體市場綜觀全域性的能力,其中包含了對所有企業運作的商業元素與關係的透視性、相關性、前瞻性、客觀性的思維。
戰略規劃是企業最重要的管理內容,是組織內所有成員第一個要統一起來的契約。一個沒有戰略契約的公司,就好像心率不齊的病人,心臟搏動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超前、一會兒又滯後。如果一個公司沒有戰略契約的話,我們的體系、組織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就像心臟跳動一樣,沒有固定的頻率,一會兒朝東、一會兒朝西。所以,戰略契約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機體長期發展和健康globrand.com發展的重要基礎,心率不齊你還可以暫時活下去,但是時間長了,肯定會出問題。
所以,他們實時鞏固或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優化價值鏈,確保健康的財務指標。一旦在這些方面出現問題,他們就會馬上採取補救行動,讓問題惡化之前得到解決。也正因為如此,在充滿血腥的市場上他們一直打拼到現在。
所以,可以非常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戰略不是務虛的,更不是寫給別人看的。恰恰相反,市場變化越快,企業就越需要戰略;競爭形勢越激烈,企業更應該強調戰略。戰略是什麼?戰略就是站在高處的設計,沒有這個設計,就不會有企業真正的勝利。
原作者: 胡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