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邪就是身體上有溼氣傾入,所以我們平時要多注意身體保養身體不能讓邪氣進入,今天我們請來了劉景源、劉寧做客養生堂視訊來給我們講解溼邪的特點。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首席專家劉景源,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劉寧,講溼邪的特點!
下面是該視訊的線上觀看和主要內容介紹:
溼邪的特點
首先,溼邪的第一個特點是:溼性重濁。大家要理解兩個字,一個是“重”,一個是“濁”,溼邪是氣中重者,很容易困住我們的肌體,溼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黃帝內經》說“因於溼,首如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被溼氣困住了,頭總是覺得像裹個什麼東西似的,有的患者說如同戴了一個大帽子;若溼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溼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洩,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這個“濁”字則反映了溼邪流通不暢的特點,它使得我們的氣血不能正常流通,很容易與各種邪氣混合起來,是各種邪氣的載體。
溼邪的第二個特點是:溼性粘滯。這是溼邪的一個主要特點,這個東西比較粘膩,一旦被溼邪盯上,那就感覺怎麼都不爽,對,九零後嘴中的“不爽”這個詞非常生動地反映了溼邪的這個特點,就是不爽,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溼病症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溼病、溼溫病。
溼邪的第三個特點為:溼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邪粘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大家不要看溼邪會和熱結合,變成溼熱,但是它還是陰邪,過去治療溼熱病的時候,用溫熱的藥都是十分慎重的,所以葉天士說過“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意思是這個時候,讓陽氣生髮,要慎用溫補之藥,可以用通小便的方法去溼,溼氣去了,陽氣自然就升發了,此時如果單純溫陽,很容易讓熱邪更盛。
一般被溼邪困住的患者,陽氣都不會旺的,往往面色淡白,精力不濟。
那麼,我們中醫都怎麼來去溼呢?
其實,方法非常的多,中醫會根據溼邪所在的部位來去溼,比如,如果溼邪傷到了脾胃,會用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等,同時,中醫還有很多的去溼的方法,這往往是根據溼邪到底是結合了哪些其他邪氣為患來決定的,比如有清熱利溼的方法,有利水滲溼的方法,有溫化水溼的方法,有祛風勝溼的方法等。這些方法,喜歡中醫的朋友以後可以再深入的學習。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此時能夠做的去溼的方法,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方法,我給大家提供幾個。
第一,可以在做菜的時候,適當地放入一點香料,比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香料,這些東西有振奮陽氣的作用,比如四川那裡溼氣重,所以麻辣類的食品就是很盛行,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第二,可以食用一些去溼的食物,比如冬瓜、綠豆、赤小豆、薏米、鯉魚等,這些食品有去溼的作用,可以隔三差五的用點,有些好處,尤其是自己覺得自己溼氣已經很重的時候,食用一下,可以緩解情況。
第三,增加運動量,多做一些揮汗如雨的運動,比如打球等,讓汗出透,這樣也有利於氣機的通暢。
第四,好好利用身邊的電器,比如電吹風,空調的除溼功能等,讓自己周圍的環境儘量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