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對於孩子們來講,這是個令他們歡欣雀躍的節日,而對於成年人,孩提時兒童節也是他們美好的回憶。每個年代的孩子都是如何度過這個節日的呢?實際上,儘管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過法不同,但快樂都是一樣的。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上世紀50年代 :聽革命歌曲

  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洛江陳先生說,因為家住在農村,訊息閉塞,他小時候對兒童節沒有什麼概念。“那時家裡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會想到過兒童節呢?兒童節那天就跟往常一樣,放學回家照顧弟弟妹妹和做家務。閒下來時,和小夥伴一起玩跳繩和跳格子游戲。當時村裡有個大喇叭裡經常放著革命歌曲,我們一邊跟著哼。”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上世紀60年代:宣誓成為少先隊員

  石獅的林先生出生於1963年。據他回憶,每年的兒童節,在學校可以領到幾顆糖果,而且還有一個更隆重的活動,那就是舉行少年先鋒隊隊員入隊儀式。以前家裡不富裕,平常穿的衣服都打著補丁,而兒童節這一天,新入隊的隊員都穿著新衣服,排著整齊的隊伍,跟著輔導員莊嚴地宣誓,等待著繫上紅領巾。因此,很多人對兒童節的印象是繫上紅領巾,心裡特興奮。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做遊戲收小禮物

  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孩,家庭經濟開始好轉,過節時家長會給孩子買衣服或者禮物。家住市區田安北路的“70後”劉小姐說,兒童節幼兒園都有遊園活動,還能抽獎,禮品多是本子和鉛筆等。生於“80後”的惠安女孩小桂感慨道,大家會用氣球和綵帶裝扮教室做遊戲。那時最流行的遊戲就是“貼鼻子”,用布條蒙上眼睛,往一張畫了一個缺了鼻子的小人的紙板上貼鼻子。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上世紀90年代:表演節目展示自己

  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有著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父母也極力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特長。因此,兒童節更多的是他們展示自己才華的一個節日。
  泉州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小陳說,學校有兒童節演出,班裡也會開聯歡會,很多同學會上臺表演,唱歌、跳舞、彈琴……大家紛紛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拿出來。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21世紀初:禮物越來越高檔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家長無暇陪孩子過兒童節,往往會買禮物送給孩子作為彌補,有的甚至會送高科技產品和名牌衣服等,或帶孩子外出旅遊。
  精明的商家這時候也大打“兒童節牌”,乘這個節日賺個盆滿鉢滿,而很多家長,也心甘情願在這個時候花錢。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