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小學語文素養_怎樣提高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什麼是小學語文素養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小學語文素養,歡迎閱讀。
什麼是語文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有人把語文素養分為了三個層次,即操作層面、實施層面和基礎層面。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在我們的實踐中認為它是可持續發展的,是因生活需要而整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內在修養和外在能力的綜合。
語文素養是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非物質基礎。語文素養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綜合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無論是哪個學段的學生,都應該具備本學段相應的語文素養。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和語文積累、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而且也表現為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指什麼
一、必要的語文知識
二、豐富的語言積累
三、熟練的語言技巧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深厚的文化素養
六、高雅德言談舉止
怎樣提高語文素養
一、拓展視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相比的。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過積澱,增強文化底蘊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澱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澱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澱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拋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理解,輕視識記背誦。我們的改革並非要改掉傳統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而是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
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激發情感,增強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學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師的教學情感、作品的創作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用飽滿地熱情,真摯地情感,牽引著學生步入文學殿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創設一種和諧美好的課堂氣氛,領著他們登堂入室,去發現美、認識美。
2、加強訓練,提高表達能力。審美活動是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個體感知體驗,又要重視學生的理性分析、口頭表達。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口頭語描繪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結構、美的語言,分析文學形象的社會意義和得到的思想啟迪。通過口頭表達,使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模糊的、不大鮮明的文學形象,經過梳理後變得更清晰、更鮮明。在分析鑑賞的基礎上,推薦有關評論文章讓學上閱讀,讓學生了解別人對作品的評價,參考別人的見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解讀語文素養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意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互相聯絡,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這段話並沒有說語文素養是什麼,只是把語文素養當作總目標。然而,這些話為我們把捉這一理念提供了一些“線索”。可否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也確有權威性專家這麼解釋的,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解說道:“通過九年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基本的語文素養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
這裡把三個維度當作語文素養的內容加以申說,這是一種解釋;還有一種解釋,仍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中,又將三個維度的內容具體細化:“《語文標準》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要列舉完備很難,似乎沒完,還應有:意志品質、道德修養、健康個性……前一種解釋著眼於巨集觀,後一種解釋著眼於微觀,二者兼收幷蓄庶幾可成語文素養的較為全面較為穩妥的解釋。
其次,釐清語文素養這一理念內各組成專案的層次和其間的相互關係。
一個含義如此豐富的理念,其組成的各要素的層次和相互關係必然組成一幅複雜或較為複雜的圖式,正如課標所說“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三個維度在課標表述中是平列的,但按語文課程論的性質和要求來說,它們的意義和作用又各不一樣。知識和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質的規定性得以存在、顯現的基礎,也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得以發展的依託,舍此不稱其為學科,上文所述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都屬於這一範疇;過程和方法,是知識和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途徑,在當今世界教育教學改革潮流中,方法、過程的問題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引起教育者、學習者的重視,上文所述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屬於這一範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既是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又是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的動力或激勵力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被賦予了新鮮內容,它指向發展個性、完善人格的高層次目標,上文所述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都屬於這一範疇。作為基礎的知識和能力,反映了課程的基本要求,處於基座位置;作為手段、途徑的過程和方法,反映了課程的最新要求和較高要求,處於中間位置;作為高層次追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反映了基礎教育中的人文學科的共同價值目標,處於最高位置。質言之,知識和能力關乎語文素養的基礎論,過程和方法關乎語文素養的過程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乎語文素養的思想論。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這麼簡單,深入領會“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這話,可以把握到三者之間的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其間互為基礎、互為目標、互為手段和途徑,用三個互相關連的圖式來演示:
考察三個圖式可以得出結論:三個圖式均可各自獨立,各自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每一維度都可成為基座,也可轉化成“上層建築”;每一基座越牢固,“上層建築”發展得越高。此外,本文還想得出一個更為重要的結論:只有A圖式才是常式,其餘都是變式。在兼顧其他兩個維度的前提下,知識和能力一維度務求堅實牢固,是語文課程理所當然追求的目標。在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其他兩個維度並不真正地、實際地體現語文學科的本質規定性,而是所有學科尤其人文學科共同的追求目標;捨棄或弱化知識和能力,去追求所謂“全面”“整體”,追求共同目標,勢必導致淡化學科色彩、拆解科學內容和結構,直接的現實是課本滲進了過多的其他學科內容而成為混合讀物,語文課不像是語文課,倒像是生物課、地理課、歷史課……這恐怕不是當代語文課程改革的合理目標。
其三,試述語文素養這一全新理念的特點。
關於語文素養的自身特點,也許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本文試從三方面六小點加以闡述。
1.多維性和開放性。我們把語文素養確定為由三個維度支撐的一個複合性理念,這是近乎正確的說法,事實上它應該是一個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具有立體建構的理念。語文教學總體目標泛化了,由過去的一維***能力中心***發展到當今三維,這是一種進步,表明語文界的思想認識水平、理論水平有很大的躍升。但三個維度不能包容語文素養所應有的全部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語文課程要求的提高和人們對語文課程認識的深入,這一理念應該不斷更新內容。
2.系統性和層次性。語文素養是一個各組成部分有機融合的系統,它的系統性作用有賴於內在各部分的恰當的措置和調配、各部分之間的恰當的協調互動。整體地、系統地發展和提高語文素養,意味著告別過去的單向度發展、提高能力***主要是應試能力***的時代,而走向一個按社會需要的尺度和人才成長的自身規律來培養下一代綜合素質的時代。但是,語文素養理念的開放性也是和它自身的、外部的限制性對立統一的,語文素養的基礎、底座不能被淹沒、顛覆或取代。單純地追求知識和能力是倒退,但在語文素養的各個子目標上平均使用力量,提法做法新則新矣,卻是在好心地顛覆和瓦解語文課程的基礎。
3.輻射性和延展性。我們說重視語文素養中的語文因素、語文特點,並不是說堅守學科中心論的陣地和旗幟。按新時代的語文課程要求來建構語文素養的理念,應拆除語文自身的壁壘和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隔斷,建立一種具有科際聯絡的新語文課程,即“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義教課標語***;甚至不限於學科互融,還要面向課本以外的真實的生活,即“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同上***,樹立並實施一種“大語文”思想;再有,語文素養的目標不僅著眼於學生當下學好語文,還要為學生將來學習和運用語文打下基礎,如義教課標說“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總起來說,學生所獲得的語文素養應該具有自我更新創造的功能,學校和教師所給予的外推力、學習自己所獲得的內驅力應該延長至學生的未來乃至終生。但是,不管我們拓展了多麼廣闊的視野,懷有多麼大的雄心,仍要堅持語文優先、兼顧其餘的原則,將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發展確定為語文素養的長久性發展、提高的主線。這也是語文界有識之士多所呼籲的,在當今語文教學新理念新方法不斷帶來新氣象新局面、語文界人士既興奮又迷惑的時期,這一呼籲顯得尤為必要。
個人文明修養倡議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