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在春節裡,每天都會有不一樣的習俗,那麼,在大年初四,有哪些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1、折籮

  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籮***zhēluó***。 所謂折籮,就是把初一到初三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折籮”是老北京以及河北地區的一個特有名詞。

  《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北京郊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紅白喜事剩下的菜餚混雜一起由主家送給村裡的各家各戶。

  2、烙餅卷雞蛋

  北方有句俗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卷雞蛋”,大年初四,烙餅當主角,麥香、油香、蔥香、肉香,帶著餅鐺的炙熱一起散出,冬日升起的微煙頗有騰雲駕霧之感,初四烙餅炒雞蛋,小烙餅也有大美味。

  餅攤雞蛋做法簡單,把麵糊在餅鐺中攤成餅,受熱均勻快成型時,將攤好的雞蛋迅速倒在餅上。不過,烙餅除了面裡的營養外,其他營養素都嚴重不足。即使加上雞蛋,也達不到飲食多樣化及營養均衡的標準。所以,吃烙餅時,可以切幾片醬牛肉,加把豆腐絲。還可以加點菜進去,如黃瓜絲、胡蘿蔔絲等。

  3、粉

  大年初四還有吃粉的習俗。海南粉是定安人過年必吃的東西,又細又長的粉代表老人新年更長壽更健康,年輕人事業更進一步。大年初四走在定安的集市,到處可以聽到賣粉吆喝聲。這也是海南粉集體“亮相”的時間。

  4、“扔窮”

  這一天全家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掌櫃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包子”。

  5、恭迎灶神

  正月初四是女媧創世神話的“羊日”。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

  6、不要出門

  初四佔羊,“三羊***陽***開泰”本應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編了一個“紅羊劫”的渾話來騙人,讓大家不要出門。這些說法雖是無稽之談,但符合人們連續過節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調整一下的要求。

  7、接五路

  本指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並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蔥,蔥管內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後方可奉上。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後,主人和夥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後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束了。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 “接財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民國時,各商店於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並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

  8、綁火神

  北方有些農村風俗,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裡去,代表一年家裡無火災。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傳說

  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的人還看

春節吃年糕有什麼吉祥寓意
山西大同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相關知識
大年初四習俗
中國各地的年初四習俗
大年初三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九習俗
大年初七習俗
大年初七習俗有什麼
大年初六習俗有什麼
大年初五習俗
大年初四接財神的習俗
大年初一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