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養生的中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1日

  中藥養生的功效有很多,其實有很多的中藥同時也是食材,同樣具有養生的功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效的食療養生中藥,歡迎大家閱讀。

  有效的食療養生中藥

  一、陳皮

  【功效】調中帶滯、順氣消痰、宣通五臟。

  【養生方法】

  陳皮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煲湯的佐料,煲油膩的湯水和豆類的湯水可以放一些陳皮,能夠化氣和化滯。

  【注意】陳皮要浸泡、去瓤,一定要刮掉那層白色的東西,這樣甘香味就會很好,不然煲出來的湯會有點澀味。

  二、杜仲

  【功效】有補腰、壯腎、固腎的作用。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款花生杜仲牛尾湯,這款湯有補血、益腎、強筋骨的功效。花生 *** 60 克 *** 洗淨浸泡 ; 杜仲 *** 20 克 *** 置鍋中灑上淡鹽水,慢火炒幹 ; 牛尾洗淨後放滾水中煮沸 10 分鐘,再洗淨。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約 12 碗水,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 3 個小時便可。

  【注意】杜仲應先去掉塵埃,置鍋中,濺入少許淡鹽水,炒幹。因為中醫說 " 鹹入腎 ",指鹹味的藥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於腎,鹹味適度可以養腎 , 過鹹則傷腎。

  三、田七

  【功效】田七是參類的一種,有著滋補的作用,而且田七原來是跌打藥,有著通筋活絡、活血祛瘀的藥理性。

  因為現在社會正步入老年化,同時冠心病患病率也呈年輕化了,所以我們經常用田七煲湯,可用於調理冠心病。

  【注意】購買田七,以顆大、堅實、滑身、無枝爪者為優。處理田七最好就是用雞油微火炒至微黃,冷卻後用錘子敲碎,這樣做可以改變它的作為跌打藥的屬性,以增強田七的滋補效用。

  四、淮山藥

  【功效】淮山藥作為保健食品在中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它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的作用。

  鮮淮山藥是廣東人的一種日常食物,可煲湯炒菜,當作蔬菜食用。其中用來煲湯是最多的,比如黨蔘淮山豬腱湯、童雞響螺淮山湯、淮山圓肉燉豬手等等,都是廣東人比較喜歡的湯。

  【注意】選購淮山藥時,最好挑選原條生晒的淮山。這類淮山藥呈粉黃色,顯得更幹身。

  五、茯苓

  【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有除溼、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廣東天氣常年燥熱,廣東人通常用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溼。

  土茯苓煲龜湯可清熱解毒。這裡再介紹一道茯苓栗子粥:茯苓 15 克,栗子 25 克,大棗 10 個,粳米 100 克。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 ; 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即可。

  不同體質的養生中藥推薦

  在傳統養生中,中藥養生是不可或缺的養生方法。然而,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中藥來養生呢?中醫認為,只有體質虛的人才適合用中藥來養生,而體虛又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大類。不同的體質,中藥養生的方法又個各有不同。

  一、氣虛

  氣虛機體因臟腑功能衰退、元氣不足而出現的全身性虛弱症狀的總稱。氣虛證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大病久病或衰老所致。

  臨床表現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自汗、納差等。

  養生中藥:適合應用補氣中藥進行滋補,如人蔘、西洋參、黨蔘、太子參、靈芝、黃芪、白朮、山藥、扁豆、甘草、大棗、蜂蜜等,中成藥可選用四君子丸。

  二、血虛

  血虛是機體內血液不足、肢體臟腑百脈失於濡養而出現的全身性虛弱症狀的總稱。血虛證多因勞倦內傷、思慮過度、脾胃虛弱、失血過多等所致。

  臨床表現為:面色無華或萎黃、脣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淡等。

  養生中藥:適合應用補血中藥進行滋補,如當歸、熟地、何首烏、阿膠、龍眼肉等,中成藥可選用四物丸。

  三、陰虛

  陰虛是機體內精血津液虧損而出現陰液不足、陰不制陽,導致機體功能虛性亢盛、熱量偏多等症狀的總稱。陰虛證多因先天虛損、久病耗傷陰液或熱病傷陰所致。

  臨床表現為:五心煩熱、口乾咽燥、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

  養生中藥:適合應用補陰中藥,如沙蔘、麥冬、天冬、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女貞子、黑芝麻等,中成藥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

  四、陽虛

  陽虛是機體陽氣不足、機能衰退而出現機體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等症狀的總稱。陽虛證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勞倦內傷、久病虛損所致。

  臨床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小便清長等。

  養生中藥:適合應用補陽中藥,如鹿茸、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仁、肉蓯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杜仲、續斷、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韭菜籽等,中成藥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中藥養生藥材
中醫養生中藥
相關知識
食療養生的中藥
食療養生的中醫理論
中醫食療養生的食譜有哪些
中醫食療養生的知識有哪些
中老年有哪些食療養生的方法
中老年食療養生的食譜
老中醫食療養生的食譜
中醫食療養生的方法
中國食療養生的方法
中老年食療養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