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認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所謂的紀實攝影,就是指真實地記錄現實的攝影型別,攝影術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具有記實的特性,其技術特點就是藉助光學的特性逼真地再現現實事物的影像,以下是小編就給大家談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所謂的紀實攝影,就是指真實地記錄現實的攝影型別,攝影術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具有記實的特性,其技術特點就是藉助光學的特性逼真地再現現實事物的影像,因此,記實性可以說是攝影的天然的屬性。在拍攝此類攝影的過程中,需要攝影人帶著職業作風、甚至不怕犧牲的精神進行創作,因此紀實攝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氣的。攝影確切紀實地再現現實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個根本長處,在其發展的早期,這一根本長處並沒有得到評論家.甚至是攝影家自身的正確評價。

  事實上,只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社會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報道、各種畫報得到蓬勃發展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攝影紀錄真實生活的能力。在我理解,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攝影家們,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準則,以無比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真正的瞭解並尊重被攝物件,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景。紀實攝影作品無論美好或是醜陋,目的都在於表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引起人們的關注,喚起社會良知,同時記錄特有的文化,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

  作為一種傳播資訊的媒介,攝影從此有了它獨特的特徵:社會性、歷史性、文化性和系統性。因此紀實攝影不同於藝術攝影,它的價值不在於照片所給人的直觀感受,而是取決於照片自身的資訊價值,用事實說話,照片所講述的內容勝於千言萬語。紀實攝影一般包括圖片故事、圖片系列、圖片短評等類別,圖片故事一般指對某人,某事件進行具體的描繪,注重情節和連續性。

  圖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題,相互關連的成組照片,靜態紀實,沒有時間的限制和變化。圖片短評指對某事、某群體的認識,每幅作品具有獨立性,有評論,無互相承接關係。紀實作品之所以泛起樸素的光芒,很大程度上與它多關注的普通或特殊群體有關,這些群體讓人感同身受的是他們樸素的情操核對生活自然的態度,他們單純的表示昭示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七情六慾都反映在臉上以及所涉及的環境上。

  紀實攝影”給了惰性十足的攝影人一個充分的不思想臺階,有了臺階就好輕鬆下臺,就好自然而然地為自己的無新聞性作品找一個歸宿。河南一位資深畫家也是一位老報人馬國強先生曾說過一段讓人感悟頗深的話:“攝影,真正的意義是新聞攝影,除此之外的藝術攝影、紀實攝影永遠無法與繪畫相比,只有新聞攝影的瞬間和歷史性才是繪畫無法抗衡的東西。”

  那麼,我們如何從“紀實攝影”的誤區迴歸到“報道攝影”所代表的新聞攝影的本體上來,應該是攝影記者從觀念和思想認識上的轉變。那就是重視新聞攝影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的直觀紀錄性價值,那就是抬起勤奮的腿去跑,開啟智慧的大腦去思索,睜開調查新聞的眼睛去觀察。因為新聞的時效性決定了新聞的傳播力量和受眾的受資訊容受度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但是,這個任務由誰來承擔?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思維能力,對新聞攝影理念認識充足,又有十分活力的年輕人來帶動。柴繼軍先生,他對新聞的準確把握和認識水平是一般剛走出大學校門沒多久的人中所少見的一位。

  也許就是這種人民大學學子深厚的文化積澱奠定了他對新聞攝影超前、準確的把握能力。從去年第十一屆中國新聞攝影作品年賽中他榮獲的二等獎圖片《2000年中國網路經濟的春夏秋冬》和他榮獲第九屆全國新聞攝影賽三等獎的圖片《目擊鄉村直選》,都可以看出他在新聞攝影本體上的超前認識和把握能力。且不論照片的質量,但就這兩個獲獎圖片中對事件的超前認識水平,就很值得學習。當我們還在琢磨上網如何用Email傳輸圖片這些初級電腦技能的時候,他已經是半個電腦專家了,新技術的運用已駕輕就熟,因此,《2000年中國網路經濟的春夏秋冬》獲獎就順理成章了。他的新聞價值是運用攝影家的頭腦和眼光而去定格的。攝影家們如何向攝影報道靠得最近,做得最精到,這是個思維定位問題。只有在創造中去完成新聞攝影的主體意識,才能使新聞攝影的視覺衝擊力,有更強大的市場和讀者。因此,把握好新聞攝影本體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真正從新聞攝影本身的道路走,這個本身的道路也就是典型瞬間的報道之路。

  誰抓得牢,誰就成功不可置疑。 新聞攝影應當屬於紀實攝影的一個類別。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有很多相通之處,但一向是被作為並立的兩個概念。一幅照片通過大眾傳媒成為所謂"新聞攝影",它必定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是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的。況且今天是新聞,明天就將成為歷史,明天的明天也就成了文獻資料。我們現在把新聞攝影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也許是因為它強烈的時效性和所肩負的傳媒任務。

  新聞攝影概念的兩個層次含義:廣義上它泛指一切用攝影手段報道新聞的活動,包括用照相機拍攝照片,用攝影機拍攝新聞紀錄電影,以及用攝像機拍攝新聞電視來報道新聞這三大類。狹義新聞攝影則專指以相機為工具,以攝影圖片為手段,以印刷品為媒介的新聞攝影報道活動。我國老一代行文攝影家蔣齊生認為利用攝影技術,用畫面形成,在新聞現場對新聞進行形象的傳真、紀實***或對新聞進行形象紀實***就是新聞攝影的特性,也就是新聞攝影的定義。

  1999年,中國新聞攝影協會在組織在編寫《新聞攝影學概論》一書時給出一個定義:新聞攝影,是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瞬間形象攝取並輔以文字說明予以報道的傳播形式。因此,新聞攝影就是新聞形象的現場攝影紀實,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傳遞新聞資訊的媒介,在這一過程中,主要強調的是攝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因此它又有別於紀實攝影。 攝影具有紀實性的特徵,紀實乃攝影的天人屬性,一張照片能夠瞬時框取區域性形象,並且令瞬間變為永恆,這既是一種對現實真實的紀錄,一種對社會真實的反應。然而,紀實攝影同樣具有藝術的特性,認識這一點也很重要。

  比如說提出決定新瞬間理論的佈列鬆,以及法國著名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細細觀察他們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紀實攝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紀錄的事件耐人尋味,通過藝術角度如用光、構圖、瞬間抓取等方面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其與眾不同的優點。比如佈列鬆拍攝的《巴黎穆費塔街》這張作品,作者採用瞬間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攝物件的前提下給與被攝體以完美的形勢,這張作品首先打動我們的是小孩子那純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剛剛完成一件光榮而艱鉅的使命,興沖沖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兒童那種天真無邪表現得淋漓盡致!但與此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歎服攝影家對瞬間的敏感、對構圖尺度的把握都是那麼天衣無縫,深層次體現了攝影的藝術價值。

  美國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用特寫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於表現出天性的形狀中出乎意料的美,說的確切一點,就是用創造性的紀實行動補創了這種美。這幅照片揭示出這類植物的結構美,並且正是攝影的特別強有力的紀實的方法來揭示的。我們看到了紀錄的極其精細的細節:大白菜葉子的紋理。這幅照片是嚴格紀實的,其中體現了具體的一棵大白菜的獨特性,同時又有作者對世界觀的看法,有美的內容。我認為,藝術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這樣的形式來體現:不是根據文字或口頭上的解釋,也不是根據標題,而是直接從作品的內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圖,這就印證了“藝術的天性,就是他的社會性,人民性和普遍性”這句話。 我覺得電影也是紀實攝影的一個表現媒介。"電影"型的紀實攝影。電影的篇幅長短介於小品和電視劇之間,它並不要求對一個故事娓娓道來,而是更主觀性、觀念化,更具有導演的個人色彩。

  在紀實攝影中同樣有這樣一類的作品,它們並不像新聞攝影那樣一張照片就包含所有資訊,也不像報道攝影或專題攝影那樣彷彿在講述一個故事。它們也許會圍繞一個主題,但照片與照片之間並不具邏輯性,它們富有攝影家的獨特風格,寫實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寫意性或象徵性。例如廣為流傳的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攝的《埃塞額比亞士兵的腳》,攝影家沒有將鏡頭對準戰火紛飛,或是流血犧牲,然而一雙"飽經苦難"的腳卻毫不留情的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埃塞額比亞人民條件的艱苦。

  再比如《麵包師傅》,它源於攝影大師奧古斯特·桑德的《時代的臉孔》--其中的每一幀照片從表面上看都沒有情節上的關聯,每一個人物都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集合在一起卻展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桑德也用他拍攝的日耳曼民族的眾生相為歷史做出了見證。在評價標準上,對於具有較多寫意性或象徵性的"電影"型的紀實攝影而言,關鍵在於恰如其分地把握寫實與寫意的尺度。因為對於紀實攝影而言,內容才是靈魂,過於追求形式到產生"霧裡看花"的效果,恐怕是有違其宗旨的。而象徵性是否能象徵的到位,也是需要揣摩的,這恐怕就要看攝影師的造詣了。

  客觀現實和社會生活是紀實攝影創作賴以生存的母體。紀實攝影就是作者對客觀現實和社會生活的主觀能動反映。正式這種主觀的能動作用,紀實攝影才能更深刻、更典型、更具思想性的反映社會真的面貌,體現紀實攝影的現實性和時代性。也正式這種主觀能動作用,創作者在擷取客觀現實性和社會生活的某一點座位主體並通過對主體形象的放大和縮小、動作與神態、色彩與線條倆體現作品的主題,反映客觀的規律性和發展趨勢。因此,提倡新時期攝影的“主觀介入”是合理的。

  在由於數碼技術的出現和飛速地發展,我們紀實攝影的真實性正受到挑戰,也越來越受到置疑,我想這隻有依靠每一位攝影者的職業道德和良知了。 要為歷史留證。正如著名詩人羅琴柯在一首詩中所說的:"告訴我,坦白的說,應該為列寧留下什麼:一座藝術的銅像,油畫像,銅版畫像,水彩畫像,他的祕書的日記,他的朋友的回憶”最後他說,最好的紀念碑就是:"一疊他工作和休息時的照片。"所以我們應當感到驕傲,因為攝影具有其它記錄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我們更應當感覺責任重大,所以拿起相機來者不拒統統拍下,可不能算作紀實,所以我們要慎重、要有所選擇,以期在時光飛逝中為我們、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不可磨滅的、有價值的歷史見證。

  紀實攝影要有人道主義的精神。即使是鐵面無情如法律,也要提到不能有違"善良風俗",更何況是我們的紀實攝影。所以,真正有同情心、有愛心、有正義感的攝影家們,不會以"零度情感"為準則,不會惡意的暴露、不會高高在上地"俯視"。他們表現傷痛、疾病、罪惡、戰爭以及所有的不幸,都是為了不僅能表達"同情的戰慄",更期望能"引起療救的注意",能促使當事人的思索,帶來改變的可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紀實攝影的簡介

  1935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依·斯特萊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為紀實攝影下一個定義,但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個公眾認可的定義。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就攝影而言,最先使用“紀實"一詞的是20世紀初法國攝影家歐仁·阿特熱。“紀實”這個詞源於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導",紀實照片的功能不止於傳達資訊,他還教導觀眾從他所透露的真相認知社會的某個層面。

  1940年,美國紀實攝影家多蘿西婭,蘭格***Dor other lange,1895-1965年***為英文“紀實攝影”概念確定了理論意涵。觀點:紀實攝影反映當下,為將來作影像實證。紀實攝影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主要記錄人的活動;描繪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制度、習俗等;揭示影響人類行為的生活方式;不僅需要專業工作者參加,而且還需要廣泛的業餘攝影愛好者參與。

  1985年,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碩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萊恩***stphani e Am Rlein***在《紀實攝影的新定義》中說:1、紀實攝影是由一個技藝高超,富有獻身精神的攝影家以任何畫幅的照相機拍攝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類狀況的現實本質,展現生活條件,無論是好是壞。

  紀實攝影是對被研究社會狀況的視覺描寫。其中流露出拍攝者的關心,並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變化。

  紀實攝影是解釋人與環境,人與社會活動之間相互關係的解說性照片。

  中文“紀實攝影”概念的創始人是王惠敏。1984年,該詞初見於《國際攝影》,是當時的編輯王惠敏臨時想出來為國外某一種攝影樣式起名的。在流行拿來主義的20世紀80年代,這個被對應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國內作為一個有特指而沒有確切定義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開來。

  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攝影家們,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準則,以無比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真正的瞭解並尊重被攝物件,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景。紀實攝影作品無論美好或是醜陋,目的都在於表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引起人們的關注,喚起社會良知,同時記錄特有的文化,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

紀實攝影的社會價值
購買尼康相機不同價格有什麼建議
相關知識
紀實攝影的認識
紀實攝影的三個技巧
如何提升紀實攝影的實力
紀實攝影的方法
紀實攝影的書籍推薦
紀實攝影的美學意義
紀實攝影的作用
對紀實攝影的定義
紀實攝影的小訣竅
紀實攝影的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