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方為什麼冬至吃餃子說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不少人都知道北方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那麼南方冬至吃什麼呢?南方冬至的飲食習俗多樣,有湯圓、燒臘、甜丸、九層糕等等。那麼,你知道北方人,為什麼吃餃子嗎?

  北方餃子南方湯圓 冬至為啥這麼吃?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吃餃子的好處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麵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南方冬至為什麼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吃湯圓的好處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 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後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後氣短乏力等症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而內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

  現代醫藥學研究結果表明,湯圓中的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對掉髮白髮有食療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

  冬至北方就吃餃子 看南方人多麼有口福

  1、湯圓

  大約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後,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湯圓祭祖、祭灶的。顧祿在《清嘉錄》***1830***卷十一里記載:“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並以饋貽,名曰‘冬至團’”。

  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的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2、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3、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隻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徵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4、九層糕

  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5、餈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

  製作前將糯米洗淨,放入飯甑蒸熟後,趁熱迅速倒進石臼,兩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錘,不斷使勁地捶搗,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轉,使之搗捶受力均勻。捶至粘糊、綿韌狀,趁熱快速用手捏出小塊狀,放入早已準備好的豆砂糖粉中隨心翻弄幾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撲鼻,味道極佳。

  6、豆腐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在常州,一直流傳著冬至前夜吃胡蔥燉豆腐的習俗。並有“吃了熱一冬、不吃凍一冬”的諺語。

  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戶戶吃小蔥燒豆腐。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與南京類似,泰州、揚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習俗大抵如此。

  7、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淨後,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後,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8、薑母鴨

  最有特色的冬至食品,當屬閩臺一帶的薑母鴨,當地人會在這一天用正番鴨佐以薑汁,燉一鍋滋補鴨湯,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以討吉祥。

  廈門人喜歡在冬至吃薑母鴨進補。薑母鴨是用整塊老生薑***不用切***,去燉正番鴨,據說姜對身體很好,可以暖胃補腎。做法還有很多,比如還可以用四物***當歸、黃芪、熟地、白芍***去燉,或者枸杞、人蔘燉,棗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棗、紅棗都可以,中醫認為,棗能補氣、補腎。

  9、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過去打年糕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每到農曆十二月中旬,大家就集聚到一起,各自帶來米粉,依照先來後到,按次序統一打製。每次打年糕,事先都要開個會,明確和粉、燒灶、上籠、打製等工序的人員分工,白天黑夜連續地打,直到各戶人家年糕打好為止,場面十分壯觀。


冬至吃什麼食物好
北方冬至吃羊肉的來歷
相關知識
關於北方為什麼冬至吃餃子說法
關於三年級作文冬至吃餃子
為什麼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為什麼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為什麼秋分吃餃子的由來
為什麼秋分吃餃子的由來
關於魚丸為什麼會浮的腦筋急轉彎
有關於太陽為什麼是圓的腦筋急轉彎
有關於太陽為什麼東昇西落的腦筋急轉彎
關於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急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