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藝與茶道的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而茶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藝與茶道互為表裡。茶藝主技,載茶道而成藝;茶道主理,因茶藝而彰顯。茶道是茶藝的靈魂,在修習茶藝時必須“以道馭藝”;茶藝是茶道的表現,在茶事實踐中必須“以藝示道”。

  中國茶道內涵厚重,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克明峻德、格物致知、以身許國、窮通兼達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天人合一、寧靜致遠、道法自然、守真養真的道家理念。還包含了茶禪一味、無住生心、活在當下、普愛萬物、見性成佛的佛法真如。茶道集中了儒、釋、道三教的思想精華,反映了中華民族平和敦厚、崇尚自然、重生樂生、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個性,所以最適合於養心,達到“仁者壽”。

  中國茶藝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它昇華了56個民族的飲茶習俗,融匯了古典美學思想,結合了當代科學泡茶的方法,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在修習茶藝的過程中,必須勤於實踐,不斷地在茶事活動中通過泡茶、品茶、愛茶去真切感受茶藝中的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藝之美。只有這樣,才能在美的享受中實現對身體的滋養和對心靈的解放。

  可以這麼說:茶藝賦予茶道形象和生命,茶道因此而鮮活生動;茶道賦予茶藝深度和靈魂,茶藝因此而燦爛迷人。我們在習茶時必須心術並重,道藝雙修,體用結合,並且以茶構建自己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新方式,使習茶藝成為養生養心的無尚妙法。

  中國茶文化與儒道佛各家茶道的關係

  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三家道義是一致的,真正求道,三者缺一不可.

  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

  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於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藥是一致的。通過坐忘到達身心致極之靜,也達到靈魂致極之超脫,品茶為自然通悟,道家的無已在藉助悟我兩忘的時空裡,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的境界。

  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雖然儒、道、佛各家在行為上對茶道的理解不同,但都各自取茶道的精華來為自己的修為服務,我們認為,不管儒、道、佛各家,表面上面看很多不同,其實都一樣,茶道的程式就是在品茶中學會悟道!

  過年過節,各單位舉行“茶話會”,表示團結;有客來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與尊重。常見酗酒鬥歐的,卻不見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飲終日也不會掄起茶杯翻臉。

  這就是中國茶文化與儒道佛各家茶道的關係,延續到今天已經的的融慣一起了,我們得到了前人的精華,而如何把茶文化發揚廣大,是大家的努力方向。

  茶道最早發源於本土。本土著土偶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中國茶道的介紹

  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

  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範。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晒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硃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臺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100度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喝茶」,在臺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閒活動。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臺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臺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臺灣,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茶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的關係
中國茶藝和日本茶道的核心
相關知識
中國茶道與孝道的關係
北京茶道與香道的關係
中華武術與宗教的關係
中國傳統插花花藝與茶道的關係
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的關係
中國茶藝與茶道的關係
中國的茶文化與儒釋道的關係
中國茶藝與茶文化的關係
中國茶道與人道商道的關係
簡述茶藝與茶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