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文家的故事
我國有很多著名的文學家,他們都有很有趣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慘受宮刑,悲痛欲絕。為了完成先父的遺願,為後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負重,在困厄潦倒之中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史學鉅著《史記》。因《史記》對史實據實實錄,在稱讚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
司馬遷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斬。獄吏在搜查其遺物時發現了一封司馬遷寫給任安的書信——《報任安書》。信中告訴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後還頑強地活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漢武帝見信後大怒,加上一夥對司馬遷極為不滿的寵臣的讒言,司馬遷遭受迫害,不久死去。
據傳說,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隨清娛***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司馬臨***字與仲***、司馬觀***字何求***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韓城。司馬遷族人怕株連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為“續村”,表示“高門之續”;後又擔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為“徐村”。“徐”、“續”同音,又有“餘村雙人”***或說僅餘二人***寓意,暗指司馬遷有兩子,即長子司馬臨,次子司馬觀,以表明司馬氏家族後繼有人。司馬遷父子都是西漢太史官,後裔逃匿“徐村”後,為祭祀祖宗司馬遷,合族興建了“漢太史遺祠”。如今,“漢太史遺祠”依然完好地儲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二***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陸游應詔前往抗金前線南鄭,途經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蟠龍山時,忽聞山頂鞭炮震耳,鑼鼓喧天。循聲而至,原來是當地官員和山民正在慶賀蟠龍橋落成。但見這蟠龍橋像一條蛟龍飛跨山澗,又如雨後的彩虹橫亙天際,如詩如畫。陸游不禁連連稱讚。當地官員得知來者是大詩人陸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寶,恭請他給蟠龍橋寫一副對聯。陸游略思片刻,運腕揮毫,在橋頭石壁上寫下了:“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然後跨馬下山到縣城住宿。
陸游走後,當地一姓肖的父女走來觀看。女兒肖英姑看完陸游的對聯,若有所思地說:“此聯不愧出自大詩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貼切,弱了氣魄。”
原來,這肖英姑出自書香門第,早年喪母。後來家中又不幸失火,燒燬了偌大家業。父親灰心喪氣,帶著女兒進了蟠龍山,父女倆在這如詩如畫的山中種地打柴為生。晚上父親常常挑燈教女,英姑天資聰穎,學習勤奮,長大成人後,詩詞歌賦、地理天文,無一不曉,無所不通,深得當地人敬佩。
且說英姑這無意中一句評論,不多時竟傳到了陸游的耳朵裡。他聽後大為納罕,思來想去,卻不知哪一字弱了氣魄。
次日,陸游獨自一人來到蟠龍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龍洞。連喚數聲,竟無人迴應。他沉吟片刻,信步走進洞中,原來英姑父女並未在洞裡。陸游四下環顧,見一塊大石上放著筆墨紙硯,便鋪紙提筆,寫道:“為龍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見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悵去賢。”署上姓名,然後回身走了。
陸游剛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來,知是陸游來過。父女倆看著陸游那文不成文,詩不是詩的文字,經一番琢磨,方破解出這是一首七言詩:“重返蟠龍為求賢,未見英姑意悵然,才女不知何處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陸游回到住所,當晚又是一夜沒睡,仍未想出是哪個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來到蟠龍洞。英姑父女聽見招呼,忙將他請進洞中。稍事寒暄,陸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請她指出對聯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評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棄,光臨寒舍,斗膽直言,不當之處,還望大人指教。”然後侃侃說道,“大人上聯‘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無懈可擊;下聯“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若改為‘一聲紅’豈不更妙?鳳凰叫而旭日升,有聲有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陸游聽罷,沉吟片刻後,連聲讚道:“妙,妙,妙,好個‘一聲紅’!真是一字師也。”
陸游心悅誠服,欣然來到蟠龍橋,將“片”字改為“聲”字。
英姑成為陸游的一字師的故事,很快傳開,一直流傳至今。不一會兒,太陽落山了,整個湖面變得暗淡起來。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趕快回去,忽然發現妹妹正對著池邊的怪石出神,忙問道:“喂,你怎麼啦!”姐姐,我在給它們起名字呢。”李清照說著,忽然興奮起來,“你們看,那塊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噯,那邊的一塊真像一隻大鐘,該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呢?”弟弟大聲問道。“就叫它„金鐘好啦!”李清照隨口回答。姐弟三人給岸邊怪石,逐個取著名字,什麼“老壽星”啦,“小駱駝”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盡的名字。忽然,姐姐大聲驚叫起來:“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們可要分不清東南西北,回不了家啦!”“哎呀,回不了家,我們怎麼辦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帶著哭聲對李清照說道。眼看天色越來越昏暗,李清照也著急起來,連忙用力划動雙槳。誰知因為心慌意亂,小船竟闖進了荷花叢中,把躲在裡面的水鳥嚇得大聲驚叫,一齊“撲愣愣”地飛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嚇得變了臉色,李清照卻樂得大笑起來。後來,李清照還專門寫了一首《如夢令》小詞,記下了這次遊湖趣事。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詩文,在他們的影響下,李清照從小就喜愛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尤其在寫詩填詞方面,基本功很紮實。到了十五六歲,她更是整天不離詩文書畫,把古今名家的詩詞,讀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京城做官。為了教育女兒,他經常把李清照帶在身邊。一天,李格非和幾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遊覽,回家以後拿出一首詩對李清照說:“這是我的好朋友張文潛寫的詩,他是當今有名的詩人,大家都說這首詩寫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讀。”李清照接過詩稿,認真讀了起來,發現這首詩歌頌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寫得很有氣派,值得自己好好學習。但是,當她反覆讀了幾遍以後,對它的內容卻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為不能光是歌頌唐朝的繁榮昌盛,也應該指出唐朝君臣腐敗的一面。於是,她按照詩的原來格式,接連寫了兩首和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不久,李格非在家裡和朋友聚會,大家邊喝酒邊談論詩文,氣氛十分熱烈。李清照也坐在一邊,抓緊時機向長輩們學習。這時候,一個賓客對李格非說道:“格非兄是當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兒一定也是位能詩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讓她顯露一下才華呀!”李格非聽了,就吩咐女兒把她最近寫的詩文拿來,請客人們評閱。李清照猶豫了一會兒,拿出了那兩首和張文潛的詩。客人們爭著傳閱以後,都一致叫好。有的說:“一個年輕姑娘,敢對當今大才子的詩,提出不同看法,說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詩裡用詞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細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為是大才子寫的呢!”聽著客人對女兒的讚揚,李格非也著實高興。從此以後,他更加重視對女兒的培養了。
李清照十八歲那年,同丞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了婚。趙明誠不但詩文寫得好,還特別喜愛收藏文物。剛結婚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太學讀書,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就時常把自己的衣服換了錢,去買喜愛的碑文和字畫。李清照為了幫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儘量節約家庭開支,吃穿都很儉樸。夫妻倆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兩個人把三個月積蓄下來的一千五百錢,用來買了一張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跡。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畫找上門來說:“這是大畫家徐熙畫的《牡丹圖》,聽說你們很喜歡收藏名畫,是個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門來。”李清照和趙明誠展開古畫,共同仔細地辨認,斷定確實是徐熙親手畫的畫上的牡丹形態不一,花瓣豔麗逼真,莖葉嫩綠可愛。特別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畫得晶瑩閃亮,像是在滾動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倆人越看越喜愛,忙把那人迎進客廳,問道:“這畫確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價,才肯賣呢?”“二十萬錢。”那人回答。“這麼多?少一些不行嗎?”“不行。少一文也不賣。
”趙明誠和李清照對一下,就請那個人先在家裡住下。
晚上,夫妻倆商議起來,李清照說:“畫是好畫,只是錢太多了。”“是啊,我們哪有這二十萬錢呢?”“讓我來算一算。”李清照把家裡能賣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湊不起那筆錢,只得嘆了口氣。 “那就不要買了。”趙明誠洩氣地說。第二天,他們把畫還給了那個人,讓他走了。兩個人為這件事惋惜了好幾天。
***三***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陸游應詔前往抗金前線南鄭,途經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蟠龍山時,忽聞山頂鞭炮震耳,鑼鼓喧天。循聲而至,原來是當地官員和山民正在慶賀蟠龍橋落成。但見這蟠龍橋像一條蛟龍飛跨山澗,又如雨後的彩虹橫亙天際,如詩如畫。陸游不禁連連稱讚。當地官員得知來者是大詩人陸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寶,恭請他給蟠龍橋寫一副對聯。陸游略思片刻,運腕揮毫,在橋頭石壁上寫下了:“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然後跨馬下山到縣城住宿。
陸游走後,當地一姓肖的父女走來觀看。女兒肖英姑看完陸游的對聯,若有所思地說:“此聯不愧出自大詩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貼切,弱了氣魄。”
原來,這肖英姑出自書香門第,早年喪母。後來家中又不幸失火,燒燬了偌大家業。父親灰心喪氣,帶著女兒進了蟠龍山,父女倆在這如詩如畫的山中種地打柴為生。晚上父親常常挑燈教女,英姑天資聰穎,學習勤奮,長大成人後,詩詞歌賦、地理天文,無一不曉,無所不通,深得當地人敬佩。
且說英姑這無意中一句評論,不多時竟傳到了陸游的耳朵裡。他聽後大為納罕,思來想去,卻不知哪一字弱了氣魄。
次日,陸游獨自一人來到蟠龍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龍洞。連喚數聲,竟無人迴應。他沉吟片刻,信步走進洞中,原來英姑父女並未在洞裡。陸游四下環顧,見一塊大石上放著筆墨紙硯,便鋪紙提筆,寫道:“為龍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見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悵去賢。”署上姓名,然後回身走了。
陸游剛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來,知是陸游來過。父女倆看著陸游那文不成文,詩不是詩的文字,經一番琢磨,方破解出這是一首七言詩:“重返蟠龍為求賢,未見英姑意悵然,才女不知何處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陸游回到住所,當晚又是一夜沒睡,仍未想出是哪個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來到蟠龍洞。英姑父女聽見招呼,忙將他請進洞中。稍事寒暄,陸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請她指出對聯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評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棄,光臨寒舍,斗膽直言,不當之處,還望大人指教。”然後侃侃說道,“大人上聯‘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無懈可擊;下聯“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若改為‘一聲紅’豈不更妙?鳳凰叫而旭日升,有聲有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陸游聽罷,沉吟片刻後,連聲讚道:“妙,妙,妙,好個‘一聲紅’!真是一字師也。”
陸游心悅誠服,欣然來到蟠龍橋,將“片”字改為“聲”字。
英姑成為陸游的一字師的故事,很快傳開,一直流傳至今。
收購怎樣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