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吃餈粑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有些地方稱之為“十月朝”。餈粑是十月朝常吃的美食,那麼你知道十月初一為什麼吃餈粑嗎?下面小編就來詳細解答下!

  十月初一吃餈粑的原因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傳說以前,辛勤耕耘的牛看到人們樂滋滋地吃餈粑時,自己在一旁默默流淚。人們看到比自己更加辛苦的耕牛下淚時,趕忙將手中的餈粑給牛吃,並做兩個大大的餈粑,掛在牛的兩角,牽著牛去水邊照鏡子,當牛看到角上餈粑時,牛就高興地笑了。

  為了表達人們感激對牛的勞作之恩,每年人們大餈粑,總要給一些給牛吃。後來人們把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定為“牛王節”,打餈粑敬牛的習俗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在廣東惠州,十月朝***農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惠州人稱為“牛神誕”。此時已是農閒季節,為了慰勞家裡耕牛終年勞役之苦,每逢十月朝那天,惠州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動手做餈粑。

  餈粑做好以後,首先用生菜葉包幾隻,喂家中的大小耕牛,既是慰勞他們一年的辛苦勞作,也是慶祝他們的生日。待耕牛吃過後,全家老少才圍坐在一起品嚐餈粑,慶祝豐收。這種風俗習慣漸漸傳到城裡,每到十月朝,城裡居民仿效農村習俗,自己動手做餈粑。

  就連光緒《惠州府志》也有記載:“十月朔***朔,即農曆每月初一***,城中作粉食薦祖,鄉落以粉食掛牛角以報其勞。”裡面所指的“粉食”,即餈粑。在清代的博羅鄉村,餈粑又有“粉餈”之名。每到十月之朔,大牛和小牛的待遇不盡相同,大牛用粉餈粘牛角,小牛則粘額頭。

  “十月朝”這一天,農民除了犒勞耕牛外,還利用新割的稻穀做糕粄,慶豐收酬謝神明,並祈望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因為糯谷是遲熟品種,其他晚造稻穀在重陽前後收割完畢,唯獨糯谷等遲熟品種在農曆九月底收穫。農家將新割來的糯谷,舂成米、輾成粉,蒸糕做粄。“十月朝”最有特色的糕食,當然是餈粑。

  包餈粑,最初是用石舂將蒸熟的糯米舂成黏團狀,或是用布將糯米飯包起用大木板打壓成團,收成的花生炒熟、舂碎,拌上熟芝麻末和白糖,糯米糰捏出一小塊壓平攤在手上,放上餡料,溜溜一轉,收口捏緊,一個白胖胖的餈粑就在手心。

  農諺所說的“十月朝,餈粑碌碌燒”。這裡“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餈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十月初一吃餈粑也有養生功效。餈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糯米富含B族維生素,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自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高興興的,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小孩子知道,一做餈粑就快要過年了。民國時期的《永順縣風土誌》中記載:糯餈粑,系糯米飯在石臼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大者直徑約五尺,尋常者約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餈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徑五尺的餈粑,大約是祭祖等特殊場合才用。

  餈粑的食物風俗

  湖南風俗

  首先,將糯米淘洗乾淨。原先,要將米挑到很遠的井裡去淘洗,因家裡沒有這麼多的 水來洗。後來,家裡都打了井,也就省了這份挑米的力氣。但我發現,老家一些有力氣的人仍然捨近求遠,寧願挑著米去離村很遠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裡水質好,淘洗起來更方便的緣故吧! 將洗好的糯米瀝乾水後,在***鐵鍋上置一木甑,待鍋裡的水燒開後,再將米舀進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時,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時間,然後就準備打餈粑了。 打餈粑是個力氣活,一人一根木槌,開始,兩人握住木槌使暗勁將石碓裡的米飯捱爛。然後揚起木槌對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過程要趁熱打粑,越快越好,如時間久了,米飯冷了不僅難以打爛,而且手捏餈粑時也捏不動。同時,打餈粑還得有技巧,要不時用木槌將餈粑撬起翻動,否則,有些沒打著的仍是飯粒,吃的時候就咯嘴了。 還有,打餈粑時要有眼色,把握好節奏,不然,就會將木槌砸在對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爛。因此,並不是每個有力氣的男子漢就會打餈粑的。我成年剛學打餈粑時,不是將木槌打在對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場餈粑打下來氣喘如牛,手臂酸

  湖南打餈粑風俗

  痛,虎口發麻。 經過一陣“嘭咚、嘭咚”的砸打後,將打爛的糯米飯從石碓裡摳出來,女人們立即圍著方桌,一人扯一綹餈粑捏起來。捏餈粑當然也有技術,熟練的但見兩手翻動,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幾捏幾捏,然後右手一擰,一個又圓又白、冒著熱氣的糯米糰擺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練,不但捏不圓,而且半天捏不成一個。捏餈粑中要不時在手上搽些黃油和蛋黃,這樣不會粘手。 待餈粑捏好後,然後將另外一張四方桌翻過來壓在上面,這個時候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紛紛爬到桌子上去踩壓蹦跳。待大人將桌子抬開後,一個個薄薄的圓形狀餈粑呈現在面前。然後,小孩子爭著用蘿蔔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紅色汁水蓋在餈粑上。這時,餈粑就算做成了。 當然,打餈粑時讓孩子們開心的是,還能不時吃上一坨糯米飯,當大人們將打出來的糯米飯倒入石碓之際,這時,貪吃的孩子們便會躥過來抓一把在手,然後跑到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也會乘大人們不注意,偷吃剛打好還溫熱柔軟的餈粑。 打餈粑、捏餈粑是一個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幾家人湊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語喧譁,更加襯托出過年的喜慶氣氛。小孩子們尤喜歡這種場面,你追我趕,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飯、上桌壓餈粑、給餈粑蓋紅印戳,都是小時候過年有味的事。

  村裡餈粑

  把打好的餈粑從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鋪好一層黃豆粉的簸箕裡,在這裡進行最後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蠟或茶油,從餈粑上取下一小塊,搓成坨,然後壓扁,包上黃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蘇麻等佐料,一個熱乎乎的餈粑團就做好了。一口咬下去,又熱又有韌性的糯米配上又香又甜的佐料,實在是讓人胃口大開,停不下嘴來。

  四川餈粑

  材料:

  糯米粉300克、花生粉100克、細砂糖30+20克、清水適量、油少許***擦盤子用***。

  作法:

  1、把30克白糖和糯米粉混合均勻後一點點倒入清水調勻,調成糯米漿;

  2、用紙巾把盤子擦一層薄油,然後把調勻的糯米漿倒入盤內放蒸鍋上蒸15分鐘後取出稍微放涼;

  3、把花生粉倒入不粘鍋裡用小火翻炒5分鐘至香,然後盛出加入20克白糖拌勻備用;

  4、把稍微放涼的糯米糕用剪刀剪成小塊在花生粉裡,全身裹上花生粉即可盛盤食用。

大年初三新年賀詞
河南人年夜飯吃什麼
相關知識
十月初一吃餈粑的典故
立冬為什麼要吃餈粑的由來
周公解夢夢見吃餈粑的寓意
為什麼立冬要吃餈粑的原因
為什麼立冬要吃餈粑的原因
一網打盡的典故
一丘之貉的典故
一字千金的典故
一箭雙鵰的典故
一鼓作氣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