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從眾心理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從眾心理通常是由於個人受到集體的隱形或者顯形的壓力,而改變自己的目標,最終選擇了和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和行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兒童從眾心理》

  [摘要]重視兒童從眾心理在兒童良好的身心發展發麵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如果盲目的屈從則會抑制兒童自然成長的過程。隨著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變化,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在逐漸增加,需要打破常規、推陳出新勇於探索的創新型人才。積極的從眾能夠促進兒童創新能力的發展,消極的從眾則會抑制其天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兒童教育的過程中對兒童進行積極的引導,強化其希望出現的行為動作。本文將探討利用兒童從眾心理作為兒童教育與心理髮展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兒童從眾心理;創新;兒童教育與心理髮展;切入點

  所謂從眾行為,即俗稱的“對大流”。在群裡規範強大的壓力下個體會屈從與同群體的一致性,達到彼此行為規範高度吻合。從眾行為的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謝夫裡多作的“光點移動錯覺研究”,美國社會社會心理學家阿希所做的“線段判斷長度研究”等等,這些學者用實驗證明了個體意願會受到群體行為規範的影響,趨向於與群體意見保持一致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做過很多研究,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本文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兒童的從眾心理對兒童心理教育與發展所具有的指導意義。

  一、兒童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

  ***一***語言從眾

  我們這裡所講到的語言是指兒童的溝通能力。根據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園的孩子***2-7歲***正處於思維的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思維的特性,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所以在幼兒園裡,常常會發現孩子們有“他說什麼,我說什麼”的現象,如果一個小朋友咋遊戲中摔倒,教師會安慰小朋友例如“寶貝最勇敢,勇敢的孩子不哭泣”這樣的話語,接著就會聽到無數個聲音說“老師我也不哭”、“老師我昨天摔倒也沒哭”…並且你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孩子是在“撒謊”。如果教師就某個活動的規則提出一些建議,並問兒童的意見時,你就很難聽到有“不好”的回答。

  ***二***遊戲從眾

  3-6、7歲的孩子是在兒童心理髮展的幼兒期,又稱為學前期。兒童在這一時期的活動以遊戲為主,遊戲能促進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格羅斯把遊戲看成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是一種本能性反映。那麼在遊戲過程中我們大概可以預見兒童的心理髮展狀態。這時的兒童不同於2歲嬰兒,進行的是群體性遊戲。兒童用遊戲來反映周圍的生活,由於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兒童的群體性遊戲在他們彼此之間形成一種高度的默契。一個小朋友將一張紙揉成一個小紙團放在手上,說“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馬上就會看到很多類似的地球出現,並且活動過程和舉動都是相同的。遊戲在這個時候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想象力,創造力等等思維活躍性的發展,而在這種情況下,遊戲往往成為了千篇一律的了,有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多有小朋友都會主動,不自覺的認同第一個小朋友的觀點呢,如果是從從眾的角度來考慮這個為題就不足為奇了。

  ***三***動作從眾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了,人們總是喜歡追求類似性,希望自己的心理和行為與某一社會群體及其文化相一致。當兒童做出不同於同伴的動作時,常會受到來自小團體的壓力,這種壓力往往來自於對偏離的恐懼,擔心受到同伴的排擠和嘲諷。當個體表現出與群體不一致時,常常會故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求得相同。不僅如此,兒童動作從眾的另一個原因還未自於兒童好奇心的驅使,再加上想要被關注的心理,兒童的從眾行為會增多。課餘活動時間,我們會發現,如果一些小朋友在自己座位上蹺著二郎腿且沒有被老師阻止時,那麼馬上就會接二連三的有人也蹺二郎腿,甚至兩條腿都蹺在桌子上。

  二、兒童從眾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兒童自身方面的因素

  1.年齡

  根據幼兒從眾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幼兒的從眾反應次數隨著年齡的升高而有下降的趨勢。年齡越大其從眾行為越少。利用兒童從眾行為的這個年齡特徵,可以引入兒童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的教育,在行為強化的基礎上,讓其從眾行為朝向積積極的方面發展。 2.智力水平 根據幼兒從眾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查與研究統計結果,智力水平低於平均數幼兒的從眾反應數明顯高於智力水平高於平均數的幼兒。

  3.認知水平及個性的影響

  由於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有限,在兒童的社會化的過程中其品德的發展成為了兒童社會化的核心內容。3-6、7歲的兒童其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僅僅只是初步的瞭解,對是非對錯還不能區分的那麼明確。所以在學前期的兒童身上常會一個孩子講髒話,別的孩子也跟著講著髒話。這是就需要教師進行對錯認知的正確引導。按照皮亞傑的理論,3-6、7歲的兒童雖然能夠運用分析、比較等思維形式作出簡單的判斷、推理,但僅僅侷限在解決一些簡單的智力問題。當老師提出需要幼兒動腦筋的問題時,常常會得到一些交膚淺的答案。而那些智力水平較低的孩子就選擇回答跟別人一樣的答案。可見,兒童的從眾心理與認識水平及個性品質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兒童的認知水平越低,產生的從眾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1.家庭因素

  孩子的個性形成及心理髮展與家庭教養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父母在家庭教養模式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和孩子相處的這些天我發現,在民主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加的獨立,並且傾向於擺脫成人的控制,善於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專制型以及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在從眾與否的問題上,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干擾,依賴性較強而不堅持自己的意見。

  2.同輩群體的影響

  除了家庭教育影響之外,同輩群體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幼兒在同輩群體的影響下,其從眾行為要明顯高於其他人的影響。如果家長在家裡給兒童喂藥可能很困難,但拿到幼兒園,在看到同伴在吃藥時,自己反而會主動“找藥吃”。這一現象就與美國心理學者J.R.Harrirs提出的“群體社會化發現理論”相吻合了。這裡也不難讓我們會聯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

  3.權威的影響

  兒童從眾行為的產生離不開權威的影響。被兒童視為權威的人物例如老師,如果老師給乖的孩子一個滿意的眼神再加上小紅花的條件刺激,對不依從的孩子給予懲罰,那麼被罰的孩子就成了別人的“榜樣”,其餘的孩子就會為了不被懲罰而變得很溫順。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來自成人的評價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會為了得到權威人士的讚許避免受到懲罰而選擇去按照成人的意圖做事。

  三、將兒童從眾心理作為幼兒教育新的切入點

  ***一***重視榜樣的教育,調整兒童的不良行為

  重視榜樣並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向一個人看齊,複製別人的動作,而是鼓勵孩子們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將觀察到好的行為規範加以內化,將自己也轉變為別人的榜樣。改變一味盲目的跟從他人。由於兒童的選擇力、鑑別力都很不成熟,在日常行為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例如攻擊性行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榜樣作為來自他人的示範就顯得比較重要的,因為這些榜樣往往反映了正確的社會對個體的總體規範和普遍要求,同時給兒童正確的行為心理髮展提供了參照座標。

  ***二***打破常規,培養兒童的獨立性與自信心

  總是趨同與別人的類似性,盲目從眾就會扼殺兒童的獨立性與自信心。要敢於打破常規,推陳出新,而不是事事都和別人一樣。如今我們需要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具有革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根據布魯納提出的學習理論,發現學習要求教師在於建立一種教學情境,以促進學生進行的積極思考,仔細探究。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發展,又可以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從問題的不同側面進行回答。在創造性培養過程中,答案要求的不是精準,而是多樣化。

  ***三***強化行為,引導兒童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怎樣從一個場依存的孩子轉變為場獨立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藉助外力,也可以有所改善。適當的增加教師在課堂內容的互動性行為,引導幼兒獨立思考。

  ***四***調整期待,減輕兒童團體壓力

  在兒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儘量減少對比。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單獨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成人不需要強加給兒童一些是非對錯的觀念。在團體遊戲或與成人接觸過程中,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輕鬆、安全且充分被關注的環境,從而減少兒童的團體壓力,有利於利用兒童的從眾行為來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獨立性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86,398.

  [2]鄒曉燕.自主性--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關鍵[A].中國兒童發展與家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科技技術出版社,1994:476.

  [3]邸穎.兒童從眾心理淺析[J].黑河教育,2010***7***:10-11.

  [4]霍靜.兒童從眾心理淺析[J].幼兒教育,1989***6***:3-4.

  [5]邢少穎.覃曉燕.幼兒從眾行為的調查與研究[J].山西省行為科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選集***1999-2003***年度.2003.

  [6]王星軍.幼兒從眾行為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3***3***:110-112.

心理健康教育結業論文
有關挫折的心理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從眾心理的論文
有關從眾心理的探討的論文
有關從眾心理的探討的論文
有關變態心理的論文
有關兒童心理的論文
有關犯罪心理的論文
淺議從眾心理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戀愛心理的論文
有關消費心理的論文
有關消費心理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