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太極掤勁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1日

  掤勁是母勁,這個比喻用得好。母與子是分不開的。它強調了掤勁在技擊中的地位高於一切。事實證明,子勁都是從擁的母勁演變出來的。學者若掌握了掤勁,並能巧用之,既可以防守周密,又能進攻得機。因此,評價太極功夫的優劣,必須看他運用掤勁如何。搭手巧用掤勁相接圓轉,接換圈,勁不丟,能順其勢而走化,順其勢而擊發。不管對方使用抓拿按推等方法進攻,都能隨心所欲,順其自然,此功夫為上層。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拳論曰: “渾身上下處處有掤勁。”。總結了掤勁尤為重要。何為掤勁呢?“掤”顧名思義如雙手掤物,下按上掤。它是利用離心力隨外力相合、不丟不抗的貼上之內勁。其動作為似鬆非鬆,柔中寓剛,靈活而又沉重,運用富於彈性和韌性的特殊內勁。

  要知掤勁,應比較而求之。正確與錯誤各具特點。常見之病就是“丟”與“頂”。 “丟”指的是與彼勁脫離,離心力的內勁不能與彼勁始終合,無意脫離為丟,有意脫離為內空引化。 “頂”指的是頂抗,拙勁滯猛,出太極陰陽圖的軌為衝撞。盲目為頂抗,有意取中,為逼引。 “掤”是巧用離心力與彼合拍的一種中庸之勁。能粘走相生,圓轉自如,技擊取勝,巧妙全在一圈之中。

  怎樣求掤呢?學者應辯證求之。要用太極陰陽之理去理解太極掤勁之奧妙。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主觀要符合客觀。先以形求意,再以意導形。演練者要確定求掤之序,然後循序漸進求掤勁,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一、意掤

  所謂意掤,.就是以意導掤。意掤做到自我養成求掤的習慣。要有信念堅持不懈地刻意求掤。應懂掤含意,知掤的表現。同時,要增強掤的思維想象能力。

  太極拳強調“以心行氣”。心,也,這是符合人體活動規律的。人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意念,無論是外部的造型,還是內部氣流的調遣都必須受意識支配。陳式十大理中講:若要演練太極拳,必須知道太極陰陽圖。太極圖既可表示無限的宇宙,又能表示人體的執行規律。太極圖外面的形跡和裡面所包含的精意,形象地體現在拳之上。也就是說,太極拳既有成形可見的套路,又有無形意會的拳理。這兩者若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塊,演練者就不會明白拳理是如何發於拳勢,更不會懂得拳勢的運動。實質上是運氣和養先天自然之氣的結合,求練太極掤勁。演練者先練心,要平心靜氣,清除一切私心雜念,專心一意求掤勁。這樣久練求掤,一定會達到高層次境界。

  二、形掤

  掤勁來源於螺旋纏絲,圓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太極拳以圓造型是有它的科學道理的。圓運動既符合物理中的運動規律,力學原理,又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特點。它既能消病益壽,增強體質,

  又有特殊的技擊功能。其優點是運動靈活,爆發力強,防禦巧妙,合力最佳。

  太極拳以太極圖之理而得名並取形。因此練習者一定要研修太極圖。太極拳的圓運動離不開太極圖,無論轉何種圓圈,都應以太極圖之理來驗證它,達“連貫圓活”為標準。陳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就是纏絲勁。拳架勢中的組合,由大圈與小圈、公轉與自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纏絲勁是個比喻,比喻太極拳的圓運動像纏絲。纏絲就是將無數個大圈、小圈一連串無限延長的螺旋組合。它要求動作不凹不凸,沒有斷勁,沒有缺陷,不起稜角,不越界限,也不偏塌,變動靈活,走化粘隨,不丟不頂,圓轉自如。

  依照拳理要求“處處要有掤勁”,因此練習者首先要在四肢上下工夫。練好纏絲勁,要注意每勢的動靜姿勢都符合圓的軌跡。靜勢時,要做到身備五弓,能依理把各種圓組合在一起。要注意四肢的位置、方向、距離,六合統一。特別注意各關節勁不丟,防止被突然擒拿。轉換摺疊變圈時,勁決不能丟,每個劃圓運動要沿軌道而行。

  其次要研究身體的掤勁。軀幹要中正安舒,虛靈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鬆腰落胯,開襠合檔,氣沉丹田。要以腰為總軸,求四周旋轉的掤勁。前掤是共性,易練,要刻意練左右掤、後掤、下掤。

  推手時,要注意接勁,即搭手。此動作猶如打籃球運動中的接球動作,在接觸的一剎那間,要穩住重心,順著球的衝力往自身引帶。而後要貼上住,再巧妙劃圓引化。接勁時動作要用內勁去迎合,接觸的一瞬間,若停頓接勁就會犯丟頂之病。與彼勁合後劃圓才能粘住,若不圓轉也會丟。圓轉靈活,才能沾連粘隨不丟頂。推手中的各子勁決不能離開母勁。應巧用捋擁、擠掤、捌掤、採掤、肘掤、靠掤、開掤、合掤等取勝對方。

  掤勁來源於五行步紮根和纏絲螺旋。

  ①五行步紮根增捌。

  經驗證明:無根就無掤。人體運動全憑藉大地的反作力,太極拳技擊發力也是巧用大地反作用力。拳論曰: “來氣於足跟,出氣於手掌。”講的就是氣源和氣頭的關係。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這個比喻用於太極拳中上下技擊的關係最為恰當,技擊的上下主次關係尤為重要。練太極拳在意識導引下,努力追求下肢的立地生根,下肢的穩實關鍵就是兩腿轉換,虛實分清。同時,要螺旋纏絲,用力向下紮根,好似大樹紮根一樣,既要有面積,又要有深度。這樣才能使上肢動作平穩舒展,掤勁不丟,中正不偏,靈活沉穩。久練,兩腿力量越大。下肢服務於上肢,隨著上肢進攻防禦變化,下肢的重心虛實分清,巧佔面積,靈活使用三根九防線。初練者步法要大虛大實分清,架勢應放低練習,增加腿力。動作熟練後,可以將步法的虛實比例縮小,使動作靈活敏捷。

  ②纏絲增捌。

  太極拳的螺旋纏絲運動,是在意識指導下的內勁做旋轉催動外形,纏絲劃圓勁達四梢。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精華所在。纏絲勁複雜多變,不管是正纏、外纏、大纏、小纏、左纏右纏,都歸納為順纏和逆纏。陳照奎老師講:小指領勁,大指合為順纏;大指領勁小指開,為逆纏,太極拳的圓運動,叫做纏絲勁。這種纏絲勁的練法,能使全身內外一動無有不動。同時,綜合地完成神經、呼吸、迴圈、經絡、肌肉五臟百骸的系統鍛鍊。

  太極拳的開合、虛實、螺旋纏絲都含有陰和陽兩種不同的力量。有剛有柔,有虛有實。一圈中一虛一實,它包含的勁似鬆非鬆。久練,進一步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不管是一圈中的虛實變化,還是圓圈的轉換都要處處有掤勁。

  這種纏絲掤勁,用到推手上,虛實變換,陰變陽,陽變陰,剛變柔,柔變剛,似陽非陽,忽隱忽現,忽弛忽張,不可捉摸,妙不可言。拳論講“全身無處不是圈,全身無處不太極”, “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此意是強調練圈的意義和程式。由大、中、小到無圈,達到神妙階段,由開展而漸到緊湊,由有形而歸於無形的最高階的技擊成就。

  三、氣掤

  氣是一種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源,是宇宙萬物生生化化的根本。

  人體中的氣,主要成分有三。先天的腎氣,亦稱元氣;後天的水谷之氣,簡稱谷氣;口鼻吸人的空氣,亦稱清氣。口鼻呼吸之氣為動力,促進內臟元氣與谷氣的變化。這三種氣混合在一起,共同發揮充養全身的作用。

  太極拳的氣又可為陰陽二氣。下沉之氣為陰氣,上升之氣為陽氣;呼氣為陽氣,吸氣為陰氣。陰氣與陽氣之間的相互關係為:陽氣上升仍為陽氣,陽氣下行即為陰氣;陰氣上升即為陽氣,陰氣下行仍為陰氣。氣為人的生命之根本,而氣的根本卻在於陰陽共存。若沒有變化的氣就成死氣。

  學太極拳必須懂得陰氣與陽氣調和之理。陰氣與陽氣辯證關係為:以陽氣的緻密最為重要。陽氣緻密,陰氣就可以固守於內。如果陰氣與陽氣兩者失調,就如同一年之中的四季失去了平衡。求練陰陽二氣協調,相互為用,才能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

  初練太極拳者,往往陰陽失調。有的濁氣上升,橫氣填胸;有的陽氣不領,陰氣過盛,只會“氣沉丹田”,忽視了“氣宜鼓盪”之理;有的不會使用腹式逆呼吸,不能配合外形,促進內臟變化,內氣不暢通,中氣偏行,不能周流全身,掤勁不充滿等。因此,練太極拳應有層次地追求呼吸與動作的配合。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陰陽二氣相互調和互補,這樣才能有養生與技擊的功效。

  練太極拳要以腹式逆呼吸配合動作,它是符合人們技擊科學原理的。道學講“虛其心,實其腹”,就是這個道理。實腹的練習方法,主要是練氣。讓內氣團聚於小腹,即“氣沉丹田”。因此,要研究有規律的腹式逆呼吸。當達到“氣沉丹田”境界後,再進一步研修“氣宜鼓盪”之理。要先鼓而後蕩。“鼓”是通過腹式逆呼吸,動作開發呼氣,塌腰鬆胯,膈肌下降,使腹壓增強,內氣充滿丹田,重心下沉,胸內壓則相反減弱。含蓄吸氣,膈肌上升,使腹壓減弱,重心上移,胸壓則相反增強,加大肺活量。 “蕩”,指內氣有規律的動盪。能升能降,能左能右。求內氣動盪,先以外引內,再以內催外,做到每勢裡邊不動,外邊不發,最終求達內外統一、剛柔相濟的太極內勁。

  總之,掤勁居首位,技擊不離掤;求掤先練意,勢正掤勁增;巧用五行步;紮根能增擁;太極螺旋轉,掤勁自然增,呼吸有規律,內氣能充盈;接勁須引化,轉圓環相生。

 

太極技擊的幾種手
學太極拳從哪裡入手
相關知識
求太極掤勁
太極拳勁力的操作要求
太極拳勁與力的發放是怎樣的
太極內勁的五大特點有哪些
太極懂勁階段暗勁的訓練方法
太極拳勁和力的問題
楊式太極拳勁的拿捏
太極拳勁中的纏絲與螺旋的比較
陳式太極拳勁力的發與放
太極拳勁由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