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如水上善練如水太極
太極拳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為德,以水隨曲就伸、以柔克剛為技,以水順勢而流、連綿不斷為美;仿水之形,練水之能,悟水之神,修水之善;以學水為正道,以似水為大成,提出“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正當似水流”***孫祿堂***的明確要求認為練“太極拳要效仿水、風、氣體,練成流動不居的流動之體”,不但是“身形應當似水流”,而且“身體裡邊的水一定要流動起來”***王壯弘***。為了使大家明確以水為師、學水練拳的思想,乾脆把自己風格的太極拳命名為“水性太極拳”,足見太極拳家對水的崇敬之情,對老子“上善若水”哲學思想的高度認同。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修如水上善 練如水太極。歡迎閱讀!
修如水上善 練如水太極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處提到水,集中說水的一章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借水喻人,實指修身,用短短的五十個字,列舉了水的十大善處,為我們修煉如水的上善美德和如水的上善拳藝,勾畫出了清晰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個可仿可悟的學習典範。
第一,利萬物。水柔軟細膩,善於親近萬物,能滲透於動植物體內,幫其潤澤肌體,促其新陳代謝,成為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無水就無生命。水滋潤萬物,防止其乾裂,保持其美麗。水在熱時吸收熱量,化為蒸汽,冷時放出熱量,凝結成冰;水是地球上的大空調,能調劑人間冷暖。水能載舟,便利交通,互通天下有無。人類以水為淨,以水為平,以水為親,以水為美,生活離不開水,所以總是擇水旁居住。
第二,不爭。水雖利萬物,功高蓋世。但它總以為是自己的本分,是心甘情願應該做的,似乎沒必要宣揚,所以它從不居功驕傲,不在人前誇誇其談,賣弄技藝。它出於大愛,助人為樂,不計得失,不求回報,做了好事不留名。它謙虛謹慎,處弱守柔,甘居人下。它從不向高處攀爬,不在耀眼處挺立,總是默默地向低處流去,在不引人注目的低窪處安身。它避高就低,避實就虛,順勢而流,遇阻擋不橫衝直撞,善宛轉繞道而行。因為不爭,所以沒有名利負擔,沒有憂愁煩惱,沒有雜蕪困擾,自然頭腦冷靜、思路開闊、見理明晰,自然體鬆、氣沉、性柔、善變,自然沒有誰能與之爭。因為不爭,所以在與別人意見不一致時,不打壓別人以提高自己,總是心平氣和,冷靜客觀,實事求是。在這方面,楊振鐸先生的一段話對我教育很深。楊老說:“我這些年國內、國外沒少跑,也總結了一些教拳中遇到的問題。我從來不說人家練得不對,人家的不好,我都是說:‘我是這樣練的,您看看。’拳友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才有對比,才有鑑別,才有提高。”楊老深得父親楊澄甫先生真傳,研練太極拳已近八十年,可謂德高道深。但正像水利萬物而不爭一樣,楊老依然如此謙和,讓我們讀著都受感動,與那些在爭議時口筆犀利、語如槍彈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修如水上善 練如水太極
第三,居善地。水居處善於選擇地方;但水的選擇與常人不同。常人喜歡往高處走,選高處站,擇高處居。而水性沉著,善接地氣,與地、與低有沉厚感情,總能腳踏實地。它動時貼地流,靜時席地坐,居時就地眠,即使雨水落於高處,落於草木之上,它都即流而下,滲入草木根部進行滋潤,不聲不響地做好事。高處有危險,貼地最安全,紮根在基層,群眾更喜歡。
第四,心善淵。指人心胸應像水面那麼寬廣,思維開闊,眼界高遠,包容整個天空;心態應像深水那麼沉靜,體向下鬆,氣向下沉,下實上虛,精神貫頂;心境應像潭水那麼清明,生活雜蕪之心死,先天潛能之神活,半睡半醒,心明如鏡;心情應像靜水那樣自守、內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先內動,後外動,以內動,催外動;心神應像水體那麼舒展自然,不強求、不刻意、不張揚、不炫耀,隨機順勢,自然而然。練太極拳不像舞蹈是跳給別人看的,動作是為了告訴別人什麼事情,意識是外顯的。太極拳關注的是自己體內的運作,是為了自我體會生命的本質和律動,意識是向內的。
第五,與善仁。“與”指與人交往,“仁”指慈善愛心。“與善仁”指與人交往應像水利萬物一樣,處則擁抱滋潤,相親相愛;過則留下溼潤,留下深厚感情。指熱愛萬物,熱愛他人,對人友善,慈祥寬厚,通情達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嫌貧愛富,不棄賤攀貴,對大家一視同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以對人有用、有利,能幫人所需為快樂。為了大家好,別人不願去的地方自己去,別人不願做的事自己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與別人爭長短。對人文明,有禮貌,懂禮節,多禮讓。尊敬師長,服從領導,孝敬父母,團結同輩,愛護弱小,遵守社會秩序。與人競技堅持“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與人交手以防為主,以柔克剛,點到為止,不傷和氣。
第六,言善信。說話如水過留溼,水落有聲,真實可信;守信如大海潮漲潮落,如期而至。人心敞亮,表裡一致,言必行,行必果,說話算數,真實可靠,童叟無欺。把信譽看作是人際交往的紐帶,人格真實的保證,對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的承擔,是立足於社會,立足於人前的骨氣,堅守不移。
第七,正善治。指作為領導要善於治理,要以柔克剛,滴水穿石,順勢而行,讓事物本身得其自然就行了。像水能清洗萬物一樣清洗人們的錯誤思想,清洗社會的不良現象,清洗領導核心的貪汙腐化和強權苛政。像水明如鏡,水靜則平一樣,要明鏡高懸,一碗水端平,行政保持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像水入草本根部滋潤,入動物體內助其新陳代謝一樣,深入基層根脈內,深入群眾心腹中,與群眾交朋友,做實實在在的事。
第八,事善能。指如水做事盡職盡責,聰明能幹。水憑藉其大鬆、大柔、大軟、細膩、善流的本領,辦事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智慧不橫頂直撞。像水一樣,遇阻不頂,迂迴繞行;遇空不丟,見縫就鑽。千迴百轉走圓,自然順勢而行;能方能圓,隨器成形;隨機應變,戰無不勝。遇低俯身潛入,遇高化汽上升;沒有哪裡不能去,無為而為事自成。辦事效率高,自己很輕鬆。
第九,動善時。指行動善於趁時,變化遵守規律。如水遇冷則凝冰,遇熱則化汽,隨氣溫而變體。像雨季旱季,應季而來去;像潮漲潮落,應時而伸縮。我們學水,應按時作息,準時練拳,飲食有節,勞逸結合,生活有規律。
第十,幾於道。指水的性質特點和運動方式基本與道相同。水如大道。“道的含義有二,一指法則、規律;二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性。”***江百龍等***道的性情是純樸、自然、不做作。各種事物都有各自的道,萬事萬物又有共同的道,即大道。大道是抽象的,是難以把握的。水是具體的,是可以觸控,能夠模仿,可供感悟的,所以做人應當學水,高人應當像水,練太極拳內氣和外形都應似水流。
水的這十大善,涵蓋了傳統修身的方方面面,與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修身思想基本一致。例如,“與善仁”屬仁的修養,“利萬物”義的修養,“不爭”和“居善地”屬禮的修養,“心善淵”、“正善治”、“事善能”和“幾於道”屬智的修養,“言善信”與“動善時”屬信的修養。這如水十善和修身五常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都是我們的修身之鑑和立身之本,值得我們終身享用。
老子的《道德經》內分道經和德經,“上善若水”之論屬“道經”中的一章。道本身也都有一個德性。就一個人而言,如果說道是其智商、才能,那麼德就是其情商,是其對社會、對它人的責任感,是良心,是自律。《易經》中“厚德載物”的提法,就說明了德對道的作用。“厚德”指寬厚、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載”指盛載、負載、包容、涵養,“物”指人的智慧、才能、創造力。德通得,德厚才能才高。特別是當一個人的才藝水平高到一定程度時,要想繼續提高,必須有德的扶持,才藝才能挖掘得出、吸納得進、涵養得住、運用得當。歷史事實也證明,凡是高人,都是德藝雙馨之人。
就像水一樣,它之所以柔能柔到潤物細無聲的程度,剛能剛到鋪天蓋地、無堅不摧的程度,具有“利萬物”的天大本領,與它“不爭”的道德品質是密切相關的。因水“不爭”,都有一個向低處流動,在低處安身的共同目標,所以,許多水滴才能匯合成細流,許多小溪才能匯合成江河,許多江河才能匯合成海洋。它們才能聚合水量,增強能量,團結一心,形成勢力,產生不可抗拒的力量。
但是,我們在驚呼水摧枯拉朽的巨大威力時不要忘了,水一沒有肌肉骨骼,不可能像人和動物似的靠收縮肌肉拉動骨骼發力,二沒有燃燒,沒有磁性或化學反應,不可能像蒸汽機、柴油機、電動機、火箭等方式的發力。水本身是無力可發的。無論涓涓細流也好,狂濤巨浪也罷,水的運動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水流的不用力,不是像有些練拳人說的不用大力用小力,不用僵力用柔力,不用直力用圓力,不用拙力用巧力,繞來繞去還是要用力。水不用力是徹底的,絕對的不用力,因為它根本無力可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水正因為絕對地不用力,全身到處都沒搬扯,所以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重量的作用,才能依靠自己大鬆、大柔、大軟的身體素質,巧妙利用地勢落差,化重量為力量,化位能為動能;才能借到地球上最大的力——地心引力;才能團結一心,貫通一氣,發揮出前呼後湧的推湧力,見縫就入的滲透力,節節貫串的延伸力,下沉上輕的漂浮力,目標一致的整體力,總之是用自身重量借到的地心引力。
就像水不用力卻有力一樣,練太極拳不能有用力的思想意識,但卻不能沒有力。練太極拳需要兩種力,一是靜態的支撐力,二是動態的執行力。靜態支撐力是指保持肢體一定姿勢所需要的支撐力,如腿半蹲著、手伸舉著所需要的力,是來自筋骨肌肉,特別是兩腿筋骨肌肉的力。練拳所需要的靜態支撐力有兩個特點:一是最小化,只要保持腰身不垮塌,手臂不掉下,姿勢合規矩就行,多餘的力一點都不能用;二是沉中生撐。支撐不是從下往上頂,而是從上往下放,如深潭,上層水放在中層水上,中層水放在下層水上,下層水放在潭底上,是用層層下沉的反作用力支撐著。如果手臂或腿腳有懸空的姿勢,也是用其對稱部位向下鬆沉的槓桿力支撐著,而不是直接向上用力。這樣的支撐,雖然客觀上是用了力的,但自我感覺是鬆的,是沒有用力的。就像平時坐著或站著,雖然客觀上是用了力,否則就會倒塌,但誰也不會說是用力坐著或用力站著,除非有病。
練拳所需要的第二種力是動態執行力,是變化靜態姿勢所需要的力。這種力的來源是太極拳界關於練拳用力還是不用力的爭論焦點,也是我們修煉如水太極的關鍵點。這種力一定要有,否則就沒有動作。這種力一定不能來自筋骨肌肉,否則就違背了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就影響放鬆。這種力的來源與水流之力的來源是完全一樣的,都是來自自身重量,來自地心引力,是純天然的力,而不是人為之力。水流需要落差,行拳需要偏沉,就是需要王宗嶽“偏沉則隨”中說的那種“偏沉”。水流的落差是地勢偏於一定方向和一定斜度的落差;偏沉是偏於肢體某一邊的某一部位,能向一定方向引動肢體的偏沉。偏沉就是鬆出來的落差。水有連續不斷的落差就會連續不斷地流動。人體有連續不斷的偏沉就會產生連續不斷的肢體運動。落差和偏沉都會製造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水不平則流,人不平則動,都是受地心吸引所產生的自然現象,沒有絲毫的人力參與。這個道理不但心裡要明白,而且筋骨肌肉要明白,要記牢,要會做。不該力量摻和時絕對不能摻和,不能用力,否則會幫倒忙,起反作用,會扭曲地心對自身的吸引力。一定要想方設法把動作鬆出來,要改變“做”動作的用力習慣。
拳勢動作要鬆出來,不要做出來。筋骨肌肉之力只負責靜態支撐,不摻和動態執行。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困難。一是難在思想認識,二是難在筋骨肌肉。要修煉如水的太極拳,必須付出長期的艱辛努力,改變大腦的思維習慣和筋骨肌肉的用力習慣。
首先要堅定不移地信任放鬆,踐行放鬆,堅信放鬆的正確性和必要性,明白放鬆是使練拳效益最大化的唯一門徑,不要聽信“鬆過頭會軟”,“練拳要鬆緊結合、剛柔相濟”的說法。正確的放鬆是對稱的,“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武禹襄***。即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全身所有的對稱部位之間,不是反向鬆開,就是相向鬆合。開合之間相互制約,怎麼可能會鬆過頭呢?萇乃周先生說:“合勢不嫌其小,欲氣合得足也。開勢不嫌其大,欲力發得出也。”王壯弘先生也說:“散的時候其大無外,收的時候其小無內,而且其小無內和其大無外要配合得很好,這才是打拳,這才是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他們的意思都是鬆開時應當想象開得無限大,唯恐鬆開得不充分;鬆合時應當想象合得無限小,唯恐鬆合得不充分。開合都唯恐鬆得不夠,怎麼又有鬆過頭之說呢?對稱放鬆,不可能像一灘爛泥坍塌在地上一樣,而是鬆得體暢心舒,鬆出對稱勁和精氣神來;鬆得意氣如水在體內流動,鬆出如水的上善和如水的“幾於道”來。如果這種效果也算是軟的話,正說明李雅軒先生提倡的“大鬆大軟”是太極拳修煉的正道。
提高對放鬆的思想認識,還要正確對待“鬆緊結合”與“剛柔相濟”的說法。我認為,“鬆緊結合”與“剛柔相濟”作為對太極高手拳藝功夫的讚賞是可以,作為絕大多數太極拳修煉者的具體練法是不恰當的。鬆緊結合是長期一心練鬆,根本不要去想緊的修煉中練出來的。用鬆緊結合的練法練拳,只會妨礙摧僵化柔,只能將身體練得半鬆半緊、半軟半硬,是練不出大鬆、大柔、大軟的流體之身,練不出如水上善的太極拳術,是練不出符合太極拳性質的鬆緊結合來的。同理,剛柔相濟是長期一心練柔,根本不去想剛的修煉中練來的,用剛柔相濟的方法練拳不符合《太極下乘武事解》中說的“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不符合“積柔成剛”的練拳原則,只能誤入旁門,不可能練出太極拳要求的剛柔相濟來。鬆緊結合與剛柔相濟的練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練法,是欲要直取的練法,不符合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哲學思想,不符合反面入手的逆反思維方式,違背了太極拳的鬆柔原則,是不值得提倡的。
從思想上對鬆有了正確認識,到筋骨肌肉記住了鬆、掌握了鬆、習慣了鬆,還有一段很長的艱辛之路要走。幾十年養成的用力習慣非常頑固,很難在短期內清除乾淨,常常是心裡沒有想用力,但實際上還是在用力,筋骨肌肉還在憑著自己的記憶做習慣性用力。這就須要心中時刻保持警惕,警惕不自覺用力,一經發現,立即糾正。對這種警戒不自覺用力的做法,王壯弘先生說得更透。王先生說:“要養成戒力的習慣,像戒毒一樣戒,而且要永遠戒,不能說不戒就不戒了。要始終提醒自己戒力!”王先生把戒力比作戒毒,而且要“永遠”戒,說得一點都不過。甚至可以說,戒力比戒毒還更困難,還要下更大的決心,做更長久的努力。戒毒大概也就是幾年的事,戒力卻要“永遠”,是一輩子的事。有力不能用,不用力還要完成規定動作,這不但要具有“偏沉則隨”的智慧,而且必須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來,每天挖山不止。今天鬆一點,感覺舒服一點;明天再鬆一點,感覺更舒服一點。行拳中戒力練鬆的過程,就是提高拳藝、由技入道的過程,就是舒暢自己、享受幸福的過程,就是健康身體、磨練意志的過程,就是修如水上善,練如水太極的過程,一定要堅持下去。
學練太極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