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導遊詞兩則
西安碑林博物館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是陝西建立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本館。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其它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現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則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用。
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導遊詞一
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於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為“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儲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於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後來的劉郇陸續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於那裡地勢低窪,所以對儲存經石不利。於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裡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於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佈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為“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者,歷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曆來的建築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碑林為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為“禮門”東門稱為“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築,是由華山西嶽廟移過來的,採用的是四柱三簷。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築。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半圓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築,稱為“櫺星門”。傳說“櫺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櫺星門有嚴格規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語“旁門左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櫺星門內。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麼,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櫺星門的中門為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為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於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為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之後,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現在請大家看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經》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全書共分18章,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並且把孝敬父母和忠於君王聯絡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係維護封建統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視為基本統治策略。《石臺孝經》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為孝經作的序,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後半部分是孝經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註釋。在當時,此碑立在國子監太學內,因此被稱為“御碑”。又因為此碑建在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這塊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碑頂雕有捲雲蜷龍,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塊巨石組成,是整個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層石臺,形制特殊。“風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長書法,這塊碑刻書法工整,字跡清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這塊碑林中的超級巨碑因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被稱為“迎客第一碑”。
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裡展出由艾由晦、陳《》等楷書的《開成石經》。“開成”是因為它刻於唐文宗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經”,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開成石經》包括12部著作,除《孝經》外,《周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資料;《詩經》是編成於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與社會禮俗的彙集;《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從史料和儒家義理角度闡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論語》是技記述孔子言行的專集;《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的必讀之書。因為當時雕版印刷還不普遍,為避免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把它們刻在石碑上,立於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內,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儲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讚歎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這裡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其中有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皇甫誕碑》,以及他的兒子,也就是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有顏真卿書寫的《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還有晚唐柳公權書寫的《玄祕塔碑。和懷仁和尚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又被稱為“千金貼”。這裡還有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代書法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高峰時代。長期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自唐太宗以來歷任皇帝的酷愛和提倡,造就了全社會對書法的普遍重視。一大批書法家湧現出來,如同百花齊放。
各位遊客請看這塊碑石。在中國古代石碑上出現外國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幾塊。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概就是碑林裡國際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它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淨述事,呂秀嚴書寫。原立於唐長安城的大秦寺內,後來埋沒土中。明天啟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發現,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屬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稱聶斯脫利派,公元431年由敘利亞人聶斯脫利派創立於費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據碑文記載:“由波斯人阿羅本率領的傳教代表團欲公元635年到達長安,受到隆重接待,並准許其傳教。從此,景教在中國大範圍流傳開來。“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標誌十字架。這塊碑石記載了基督教早期傳入中國的情況以及教規、教義,還有古敘利亞和漢文對照刻了72個景教僧侶的名字。為研究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亞的友好往來提供了寶貴資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近代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此碑拓片曾經傳到了國外,並譯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許多國家的注意。一些外國人認為,歐洲多基督徒,那麼像這樣記載景教的碑石應該運到歐洲供人瞻仰。1907年,丹麥人荷爾漠受英國政府指使,企圖以3000兩白銀複製的假碑換取此碑,受到輿論反對,只得將複製的碑石運往倫敦。現在世界上好幾個國家有這塊碑石的複製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對面,我們看到的這幾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分別是《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以及《爭座位稿貼》。顏真卿不僅書法瀟灑,而且在歷史上也以忠貞有節、剛正不屈著稱。在發生“安史之亂”時,他作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太守,聯絡他的兄弟顏篙卿起兵抵抗,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有力地牽制了叛軍,成為平息叛亂的中堅人物,被封為魯郡公。後來,李希烈叛亂,他前往勸降,被殺害。顏真卿的書法字如其人。他初學褚遂良,後來跟隨張旭學習草書,在正楷中參用篆書。顏真卿的書法可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圓、大、厚、方”。他的行書氣勢開張,揮灑自如,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多寶塔碑》為顏真卿44歲時所寫,是留存下來的顏書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風格,常被人們作為學習顏體的入門範本。《顏氏家廟碑》是他73歲時所寫,筆力雄健,氣韻醇厚,書法造詣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爭座位稿》是他55歲時所寫,是寫給當時另一位官員郭英義的書信手稿,指責郭在公眾場合把宦官魚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許多大臣之上。行筆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是顏體行草書中的精品。
現在我們來到了碑林的第三陳列室。通過這裡陳列的碑石,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做一個大致的瞭解。據《史記》記載,文字是由黃帝時代的一個史官倉頡造的,所以人們稱倉頡為“造字聖人”。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倉頡廟碑》。其實文字的發明不應該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篆書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型,在碑林的這個陳列室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夢英和尚刻立的《篆書目錄偏旁部首碑》。他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540個偏旁部首分別篆出,並用楷書註釋,自作序文說明。這對研究漢字的淵源、演講以及篆體書法都大有益處。篆書在秦代時達到了高峰。但由於它字型繁難不便於書寫,秦代的獄吏程邈把篆書的筆畫和結構作了簡化,把圓轉為方折,形成了使用較為方便的隸書。由篆到隸是我國書體的一大變革。隸書到了漢代成為通用文字,逐漸趨於成熟美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漢隸的一個代表作《漢曹全碑》,它是東漢時為陝西合陽縣令曹全所立。從這塊碑石上我們可以看到隸書的特點:蠶頭燕尾,外柔內剛。楷書出現於三國時期,隋唐時楷書成為通用的字型。歷代統治者都把楷書規定為書寫官府文書和科舉文章的正式字型。楷書和行草書在這裡都有代表的作品。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藝術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是中國石刻藝術發展較早、遺存較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漢唐盛世石刻以眾多的數量和高超的技藝馳名海內外,在我國雕刻史上佔有突出地位。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陝西各地的從漢到唐的圓雕、浮雕和線刻藝術品共70餘件,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圖畫,起源於西漢,盛行於東漢,2000多年來以它獨有的特色顯示著不朽的藝術魅力。
西漢時期,厚葬風氣極盛,在貴族階層中“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很強。他們生前的生活場景和寵幸愛慕的東西雕刻於墓室以盡人間之樂。漢代畫像石便是在這種厚葬風氣中逐漸產生的。石刻藝術室陳列的漢畫像石大多出土於陝北。內容除少數神話故事外,其餘的大量取材於現實生活,如牛耕、狩獵、樂舞,貴族生活等。漢畫像石記載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因此,它們既是藝術創作又是歷史記錄,為研究東漢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牛耕圖》是漢代畫像石的代表作,畫面上有一人雙手扶犁,前面有兩頭牛拉著,兩頭牛的牛頸上有一橫槓,這就是二牛抬槓的耕作方法.漢朝時農業的耕作水平已經是很高的了.在陝北地區共出土漢代畫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館收藏有133件。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在這裡陳列的有獻陵石犀和昭陵六駿。我們現在所看到地這尊石雕是獻陵石犀,它原來位於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前,刻於公元635年,重10噸,是用整塊巨石圓雕而成。這種犀牛的品種非常奇特。大家來看,它頭上沒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圓包,因此叫做“圓帽犀”。這種犀牛原產於東南亞一帶,現已滅絕。據史料記載,唐初,林邑國,也就是今天越南順化一帶,以這種犀牛向唐王朝進貢,李淵非常喜歡。建造獻陵時,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於陵前。這一石雕注重寫實,結構勻稱,比例準確,顯然是以活犀牛為“模特兒”,使人感到它溫順馴服,憨態可掬。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一組石雕為“昭陵六駿”。它是原先置於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指唐太宗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曾經騎乘作戰的六匹駿馬。相傳六駿圖形出自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原先畫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題銘的四言贊詩,是由歐陽詢書寫的,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了。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為了炫耀一生的戰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相依為命的戰馬的紀念,並告戒後世子孫創業的艱難。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爭中身冒箭矢、馳聘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由於六駿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國人的注意。1914年,美國人畢士博勾結陝西軍閥陳樹藩將六駿中的兩駿盜運美國,現存於美國費城賓夕尼亞大學博物館內。這兩駿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兩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的複製品。1918年,他們又再次來到中國,企圖將剩餘的四幅砸成數塊再次裝箱運走,被人們發現攔存了下來。所以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四幅殘損的浮雕。它們雖然是殘缺的,但卻是真品。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尊莊嚴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貴。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們中原人。據說這是因為這個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個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兒。他從小就生活在少數民族的圈子當中,作畫、寫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這種獨特的風格。老子的形象莊嚴肅穆,耐人尋味。臺座的變形牡丹花圖案疏密有致,勻稱飽滿。它原先位於驪山的華清宮朝元閣內,當年接受過唐玄宗的膜拜。後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閣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層泥塑,所以至今儲存完整。於1963年移存到這裡,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導遊詞二
各位遊客,中國有四大碑林,而陝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去之後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曆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北邊有兩個半圓形的水池,是孔廟特有的建築。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築,叫櫺星門。中門刻有“文廟”東門刻著“德配天地”西門“道冠古今”。在當時,進櫺星門有嚴格的規定,祭孔活動時,只有主祭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門內有4根華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門戢門的東側的鐘亭裡陳列的是景雲鍾。它鑄造於唐睿宗景雲年間而得名。它用青銅製成,上面有唐睿宗書寫的銘文。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我們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的新年鐘聲就是以景雲鍾錄製的。與鍾亭位置對應的馬亭裡有另一文化瑰寶——大夏石馬。大家看這匹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興6年。。大將軍”等字樣,它和景雲鍾都屬於國寶級文物。
大家抬頭遠遠可以看見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兩個大字的燙金匾額,匾額出自清代愛國志士林則徐之手,是他在鴉片戰爭之後,被革職戍邊新疆伊利時,路徑西安時所寫的。
接下來我們看見的這塊石碑是博物館內形制最大、最華麗的《石臺孝經》。《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講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此碑作釋作序並書寫,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來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的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下來請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陳列室參觀,這裡展示的是《開成石經》。“開成”是因刻成於唐文宗開成年號,“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包括孝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爾雅,孟子這些書都是古代文人學士必讀之書,由於古代印刷術不發達,所以將經文刻到石頭上作為範本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經書,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合稱13經。中國歷史上曾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儲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於是,人們稱其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
參觀完了開成石經之後,我們就來到了第二展室,這個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書法毫無關係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通碑是唐朝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一個見證,。“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脫裡派的中國稱呼。此碑記載了景教的教規,教義,教旨。更難能可貴的是用古敘利亞文記載了景教徒再中國的活動和一些教徒的名字。為研究中國古代同歐洲,中亞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在它的拓片傳入國外後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據說現在已經有了好幾塊景教碑的複製品,但真品還是在我們的西安碑林博物館。
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顏氏家廟碑》,顏真卿不但書法瀟灑流暢,為人也是堅貞不移,剛正不阿。《多寶塔碑》是顏真卿44歲時所寫,是留下來的顏書中最早的作品,代表了他早期風格,。《顏氏家廟碑》是他73歲時寫的,書法造詣到達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
請大家看這邊的這《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它也是我們碑林“最貴”的一塊碑了。懷仁和尚將王羲之的墨跡集合而成。他以唐太宗能為玄奘撰寫紀念碑文深以為榮,由因唐太宗特別推崇東晉王羲之的行草書,於是他就從300年前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中搜集字句,為了補齊所缺的字,他不惜在全國張榜重金徵集,前後花了24年,花費了巨大的代價。因此,集字碑也稱“千金碑”。
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第三陳列室,它主要向人們介紹書法的演變史。在這一展廳裡,我們可以看到自漢代到宋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源流的書體碑石。大家可以通過比較,來領悟書法的發展演變脈絡。
大家看這通曹全碑它是我國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也是漢隸的精品。是陝西合陽縣縣令曹權集資修建的。它體現了我國隸書的特點“蠶頭燕尾,一波三折,蠶不雙涉,燕不雙飛”。也是國寶級文物。
接下來大家來看這兩通碑,分別是張旭的《肚痛帖》和懷素的《千字文碑》,他們是草書的代表作品,狂草,即狂放的草書。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特別是張旭他為人豪爽,嗜酒如命,經常喝的是酩酊大醉,酒醉之後為求盡興竟然用自己的頭髮蘸墨來寫字,瘋瘋癲癲的,因此也被人稱之為“張癲”。而千字文就是用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四字一句對偶壓韻,便於記憶是我國兒童的啟蒙讀物。
穿過著道門我們就來到了第4陳列室。再這裡我給大家介紹幾塊比較有趣味的碑石。大家看這是清代馬德昭《魁星點鬥圖》此圖以儒家修養的標準“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字組成魁星形象,左手託硯,右手執筆,一腳翹起託一“鬥”字,一腳立“鱉”字上,取魁星點鬥獨佔鱉鬥之意。形象生動,拼字巧妙,是文字遊戲之作。
清《關帝侍竹圖》圖中有一竿風竹和一竿雨竹,仔細看此圖由竹葉組成五言絕句一首:“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此詩圖實為當時文人附會關羽而拼組的文字遊戲之作。
最後,在後面的3個展廳當中,主要展出了一些宋代至清代時期之間的一些詩文碑石。大家可以參觀一下。
各位遊客我們碑林博物館不僅是因為“碑石如林“而著名。而且它的石刻藝術也是馳名海內外的。接下來我們來到的便是石刻藝術博物館了,石刻藝術博物館建於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陝西各地的西漢至唐代的石刻70餘件,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
由於時間關係再這裡我只給大家介紹以下這兩個石刻藝術的代表作昭陵六駿和老君像。
昭陵六駿,相傳由著名的畫家閻立本所作的。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戰功外,也對這些曾經相依為命的戰馬的紀念,並告誡後世子孫創業之艱難,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儀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場景。它們分別是白蹄烏,特勤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由於他們過分的精美,其中颯露紫和拳毛瓜兩駿馬石刻於1914年被以美國人勾結封建軍閥盜運美國,現存於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六駿經過了1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他們的造型依舊健美,神態逼真,是唐代傑出的藝術珍品之一。
老君像,這座老君像原來位於西安酈山的老君殿,老君既老子,他是道教的創始人,當時統治階級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推崇道教封老子為創始人。據說這座老君像是安祿山為了取悅李聾基讓人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採用了圓雕的手法,既細緻入微有自然生動,也是屬於國寶級文物。
好了各位遊客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到次結束了,如果有興趣您還可以參觀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穫。
雲南建水文廟遊覽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