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2***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篇2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省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援下,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決策部署,科學謀劃、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危中求進,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為主軸,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長,抓住時機擴內需,著眼未來促轉型,紮紮實實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下滑態勢,又為下一步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專案標任務,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巨集偉程序中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經濟增長目標順利完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見事早、行動快、出拳重,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成生產總值39082億元、比上年增長9.5%,人均生產總值40748元、增長8.4%,均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9052億元和3649億元,增長6.9%和10.3%。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珠三角地區部分市首次出現人均生產總值增幅高於生產總值增幅的好勢頭。全省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調整為5.1∶49.3∶45.6。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貢獻率達49.1%。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27.7%,省屬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全年增長84.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6萬億元,增長15%。汽車、船舶、核能、風電等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穩步推進,農業增加值增長4.9%。預計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5.8%和5.4%。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突破。珠三角地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廣佛同城化取得重大進展,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程序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提速,粵東、粵西和山區五市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07元,實際增長12%和10.7%。城鎮新增就業172.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6%。社保參保人數和社保基金總量居全國第一,365萬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對口支援四川汶川和甘肅“三縣一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援建專案已開工721個、竣工423個,累計到位資金75.9億元,開工率、竣工率和資金到位率分別達97.3%、57.1%和69%。災區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基本完成,整體移交16所中小學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設施,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過去一年,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認真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推進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召開全省動員大會和珠三角9市現場會,制定貫徹實施《規劃綱要》的決定和方案,研究細化並分步推進《規劃綱要》提出的試驗區、示範區、重要基地、重點專案,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輪“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熱潮。與國家6部委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實施《規劃綱要》。出臺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指導意見,編制實施基礎設施、產業佈局、城鄉規劃、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等五個一體化專項規劃。開工建設莞惠、佛肇等城際軌道交通,加快廣深沿江、廣珠西線等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二***堅持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並舉,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善和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措施,有效擴大投資需求。省市政府與各大銀行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信額度達2萬億元。加快實施“新十項工程”,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353億元,增長19.5%。健全重大專案推進機制,中海石化***惠州***1200萬噸煉油和汕頭華能海門電廠1、2號機組等33個專案建成投產,廣州西江引水、揭陽潮汕機場、台山核電一期工程等74個專案新開工建設,中航通用飛機、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化基地、核電裝備產業基地等專案前期工作紮實推進,華潤海豐電廠“上大壓小”工程等7個專案獲國家批准開展前期工作。認真落實家電汽車農機下鄉和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及帶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國率先試行國民旅遊休閒計劃,促進家電、汽車、旅遊、住房、資訊服務等重點消費保持暢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92億元,增長16.3%。大力推動“廣貨北上西進”,到國內重點城市舉辦130多場促銷活動,成交額達5800多億元。加強市場供應和價格調控監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2.3%。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省財政新增安排22億元資金支援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問題,預計民營經濟對全省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54%。加大對外經貿發展的扶持力度,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內外銷並舉,重點推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一般貿易擴大出口。組織和參與300多場經貿洽談活動,創設廣東易髮網、粵港國際商貿通等平臺,千方百計搶抓訂單、拓展市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111.2億美元,其中出口3589.6億美元,分別由1月下降31.1%和23.6%轉變為12月增長32.3%和23.5%,全年下降10.8%和11.5%,呈現降幅持續收窄、總體好於全國的態勢,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

  ***三***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六大產業和八大載體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初具雛形。加快發展高階服務業,現代物流、金融、會展、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速,電子商務和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金融業整體規模趕上香港,服務業佔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編制實施裝備、汽車、鋼鐵、船舶、電子資訊等12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動以裝備製造業為主體的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比亞迪電動汽車、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等專案加快推進。全省汽車產量達113萬輛,居全國前列。龍穴造船基地30萬噸自主智慧財產權超大油輪成功造成並交付使用。廣州中低速柴油機、南沙重型機械裝備和輸變電裝置等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快。沿海石化產業帶佈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資南海***揭陽***石化2000萬噸/年超重油加工專案獲國家同意開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專案另選址湛江東海島。實施高技術產業化專項計劃,加快資訊產業、生物工程等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珠海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獲批,68個專案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專案計劃,總投資74.8億元。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顯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訊及軟體等“四新一軟”產業,我省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平板顯示等新興產業基地之一。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積極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後鋼鐵產能240萬噸、水泥產能1039萬噸,關停小火電553萬千瓦。積極開展省部合作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建設,大力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三舊”改造和圍海造地、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億元生產總值消耗建設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園地山坡地開發補充耕地53.7萬畝,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准,比上一輪規劃核減耕地保有量523萬畝,增加建設用地規模635萬畝。組織實施新十項節能工程,單位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能耗超額完成全年預定目標。強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裝機容量12.5萬千瓦以上的燃煤機組全部完成脫硫工程,地級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東西北地區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汙水日處理能力超千萬噸。

  ***四***狠抓自主創新,著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建設創新型廣東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十大創新工程,創新經濟績效和企業創新能力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躍居全國第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新增兩院院士5位、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1位。全面推進省部和省院產學研合作,新建省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64個、創新聯盟9個,組織引導全國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員入駐3000多家企業,輻射帶動1萬多家企業轉型升級。省部產學研合作4年新增產值7000多億元、利稅1000多億元。省院合作轉移轉化中科院400多項科技成果,實現產值130多億元。創新平臺建設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華南新藥研發大平臺躋身國家生物醫藥重大創制平臺行列。廣州國際生物島和深港創新圈等重大創新叢集建設進展順利。制定實施產業技術路線圖計劃,節能減排、數字裝備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廣晟數字音訊編解碼技術規範正式成為國家標準並納入國際標準體系。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實施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等政策,自主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工業增加值達3100億元,增長23.4%。質量監督工作得到加強,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取得新成績,我省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躍居全國第一。深入實施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名牌帶動戰略,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國第一,分別增長14.8%和49.3%,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穩居全國首位。

  ***五***加強“三農”工作,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完善和落實各項農業補貼政策,農業生產獲得豐收,糧食生產實現增產。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優質蔬菜、水果、花卉、茶葉、南藥及家禽、肉豬等生產效益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科技體系進一步健全。建設現代標準農田125萬畝,有97個縣***市、區***出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新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3個、農業龍頭企業48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市場準入制度初步建立。林業產業穩步發展,油茶、珍貴樹種等發展迅猛。畜牧業持續增長,海洋漁業經濟保持繁榮。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和村莊規劃得到加強。38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完成農村公路改造任務,提前一年實現鎮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樂昌峽和灣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六***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促進珠三角提升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實施提升珠三角帶動東西北戰略,分片區召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現場會和工作會議,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省財政提前集中安排專項資金45億元,以競爭方式擇優扶持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園,產業轉移園成為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加速器。33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實現工業產值924.4億元、創稅48.2億元,分別增長19.3%和21.7%。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招生總量、在校生規模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招生規模增長超過三成,轉移欠發達地區生源17萬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步伐加快,共培訓82.4萬人,新增轉移就業128.5萬人,分別增長40.9%和20.8%。人力資源佈局進一步優化,在珠三角城鎮新增就業下降的同時,東西北地區城鎮新增就業上升4.8%,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73.7萬人、增長23.6%。

  ***七***全面深化粵港澳緊密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出臺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決定,成功舉辦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粵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協議,聯合編制“共建優質生活圈”和“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落實CEPA和服務業對港澳開放先行先試政策,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對港澳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和港澳資銀行在廣東設立“異地同城支行”等試點工作紮實推進。與港澳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開拓海內外市場力度加大,幫助在粵港澳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取得實效。粵港澳重大合作專案建設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橋工程順利開工。《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覆,橫琴新區正式掛牌,澳門大學遷址橫琴進展順利。深港河套地區和深圳前後海地區開發積極推進。加快外經貿發展的戰略轉型,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對東盟、印度等出口逆勢增長。全力推進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支援加工貿易企業創設品牌、擴大內銷。利用國際市場調整時機擴大進口,資源能源、重要技術裝置等進口較快增長。藉助廣交會、高交會、中博會等重要平臺,有效拓展國際交流及合作發展空間。成功舉辦國際友城大會、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國際旅遊文化節、粵東僑博會和首屆外博會。省主要領導帶隊促進國際經貿合作,與日韓、澳大利亞和東盟有關國家簽訂各類經貿合作專案金額188億美元。狠抓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195.4億美元,其中服務業佔38.8%,世界500強企業新設及增資專案共83個。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專案建設紮實推進。“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導企業穩步推進併購海外優質資產、加強境外資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協議投資15億美元。積極參與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會機制或經貿對話協調機制,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順利。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灣保稅港等特殊監管區建設取得突破。粵臺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繼續深化。僑務、外事工作得到加強。

  ***八***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基本完成省本級政府第四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570項,佔總數的53.6%。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開。深圳、珠海、佛山順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等體制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積極推動擴大縣級政府管理許可權改革,啟動擴權強鎮試點,加快中心鎮建設。著手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完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進一步下放地方投資專案審批許可權,啟動對全省1000家重點企業“直通車”服務。省屬非經營性專案代建制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達117.4%。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有序展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成效顯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廣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全省農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據兌付和組建統一法人工作,廣州、東莞、順德農信社組建為農村商業銀行。創設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試點工作加快推進。深圳創業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業上市。穩妥推進水、電等資源能源價格改革和汙水處理費等環境價格改革。

  ***九***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級財政用於改善民生、均衡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幫助市縣增強發展後勁的資金達1111億元,佔支出總額的75.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組織“南粵春暖行動”等活動,千方百計幫扶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完善省級養老保險調劑辦法,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養老保險關係省內無障礙轉移。全面解決早期離開國企人員養老保障問題。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政策性農房保險試點。妥善處理勞動糾紛,有效維護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殘疾人事業有新發展。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推進“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啟動實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程序加快,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79.9%,提高7.9個百分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紮實推進,中職教育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人才模式改革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和質量協調發展,毛入學率提高到27.5%。繼續推進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轉崗問題,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和實施績效工資工作紮實推進。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農村基層文化網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面擴大。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繁榮有序,文學藝術創作成果豐碩,湧現出《潛伏》、《喜羊羊與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廣播影視精品力作。粵劇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配合做好國慶60週年慶典系列活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出臺加快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意見,實施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和9項基本公共服務專案。加快革命老區鄉鎮衛生院危房改造及裝置裝備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農村藥品供應和監管網路全面覆蓋。中醫藥強省建設及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全面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將所有關閉破產國企退休人員以及280萬名就讀大學生和中職技術學校***含技工學校***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5%。建立城鎮住房保障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宜居城鄉建立工作全面推進,開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氣汙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點河流汙染整治,全省環境質量有所好轉。林業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新增林業生態縣9個,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成效明顯,森林覆蓋率達56.7%。全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全面展開,防汛防旱防風能力進一步提高。十一屆全運會獎牌和總分均位居全國第二,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和深圳大運會籌備工作有序推進。完成國家下達人口控制任務,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民族、宗教關係保持和諧。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峽庫區建設等對口幫扶工作紮實有效。婦女、兒童、老齡、人防、氣象、地震、地質、統計、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十***加強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優化科學發展環境。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大力推進依法治省,建設法治政府。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會的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共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24件、全國政協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議617件、省政協提案633件;省人大議案8件。提請省人大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9項,制定修改政府規章13項。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的聯絡,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不斷完善,廣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試點取得突破。城市社群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村社群建設紮實推進,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斷健全。開展網路問政,政務、廠務、村***居***務公開取得新進展。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建立活動。推進廉政建設,懲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完善。審計、監察工作得到加強。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加快,信訪維穩工作紮實推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和恐怖活動。持續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大反不正當競爭和打傳、打假、打私力度,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大力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得到加強,軍民共建工作紮實推進,軍政軍民更加團結。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省在國際金融嚴重動盪、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取得比預期要好的成績極其不易,在南粵大地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譜寫了嶄新篇章。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後盾。在我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力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刻,胡錦濤親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並發表重要講話。去年12月,胡錦濤再次視察廣東,明確要求我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三次親臨廣東視察指導。這給予我們極大的鼓舞和鞭策,為我省指明瞭前進方向。我們深深體會到,全力以赴保增長,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工作重心。我們結合實際全面和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始終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調節“兩手抓”,堅持擴投資促消費穩外需三管齊下,採取外需不足內需補、工業不足服務業補、外資不足內資補等有效措施,在非常時期運用非常措施迅速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社會信心,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下滑勢頭。我們深深體會到,堅定不移調結構,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必須貫穿始終的主線。我們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緊緊把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倒逼壓力和轉型契機,遵循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規律,正確處理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就地轉型與異地轉移、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擴大投資與促進消費等“五大關係”,以“三促進一保持”為總要求,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紮實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狠抓節能減排節地,努力使應對危機的過程成為調結構、上水平的過程,成為為長遠又好又快發展打基礎的過程。我們深深體會到,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在財政收支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增加對社會民生的投入,著力推動就業、社保、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市場供應和維持物價穩定,集中力量解決了一批多年來想辦而未辦成、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難事實事,並不斷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創新社會管理服務,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將危機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有效激發了社會各界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積極性創造性。我們深深體會到,加強作風建設、狠抓工作落實,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法寶。我們按照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五次全會的部署,繼續解放思想,切實轉變作風,堅持“幹”字當先,強化責任落實,狠抓督促檢查,分片逐市研究解決突出問題,推動了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援我省改革發展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我省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我省面臨的發展形勢仍然嚴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被先進省市趕超的壓力不斷增大。不僅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突出,而且受國內外複雜多變經濟形勢的影響,又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一是經濟回升的基礎不穩固不平衡。出口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工業增長恢復不快,民間投資活力有待進一步啟用,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糧食生產能力有待提高,農民持續增收困難,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壓力較大。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不強。現有產業整體上仍處於產業鏈中低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的企業和產品不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雖初見端倪但規模不大、發展不快。節能減排任務艱鉅。三是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財政統籌使用空間縮小,減收增支因素較多,多方面的支出仍需進一步科學調整和壓縮。四是保障民生任務艱鉅。就業、社保、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仍有待加強。五是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轉變政府職能和作風建設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正確面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採取更加有力措施認真解決。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我省鞏固經濟企穩向好勢頭的關鍵之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決勝之年,還要確保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順利舉辦。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重大。綜觀國內外經濟形勢,今年將明顯好於去年,但仍然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已經觸底,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甦,但基礎不穩固、動力不充足,全球經濟復甦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國家巨集觀經濟刺激政策效果明顯,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加,但市場自我修復尚待時日,經濟增長的持續性面臨考驗。我省經濟執行雖企穩向好但未根本好轉,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然不足,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壓力加大。我們必須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和作出的決策部署上來,既看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變化和有利條件,進一步增強信心;又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把各方面困難考慮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應對措施制訂得更周密一些,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為更長時期又好又快發展打牢基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全面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著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著力擴大內需,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加快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著力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各專案標任務,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人均生產總值增長8%;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排實現“十一五”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9%;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達46%;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產總值比重提高至1.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3‰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圍繞一個核心、突出五個重點。一個核心,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推進“三促進一保持”,這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五個重點:一是突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二是突出自主創新。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援力度,完善制度設計和改善環境,推動在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我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搶佔後金融危機時代發展的制高點。三是突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同時,不斷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突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依託主體功能區規劃,堅持生態發展,優化經濟、人口、資源配置,推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互動,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建設管理一體化。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和改善公共服務,增進全省人民福祉。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全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實行擴內需拓市場促外需並舉,加快形成內外需協調拉動發展新格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加快推進“新十項工程”建設,全年安排省重點專案300項,投資3900億元、增長28.7%。加快推進廈深鐵路廣東段等省部合作專案,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際軌道專案,廣深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專案,台山核電、陽江核電、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氣管網一期工程等能源專案,以及中委煉油等重化專案。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積極引導資金投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環境保護、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堅決控制“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加強財政投資專案跟蹤管理,堅決防止出現“爛尾”工程。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抓緊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意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範圍。

  有效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家電、汽車、住房、旅遊、資訊服務等重點消費,發展教育培訓、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閒旅遊等新型消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對城鎮中低收入群眾的補貼,建立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全面落實家電、汽車下鄉及以舊換新等政策,深入推進萬巷千街、萬村千鄉、雙百市場、農超對接工程,加強農村市場網路建設。發展和完善消費信貸,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加強價格調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繼續抓好“廣貨全國行”等活動,構建穩定的內銷平臺,深度開拓國內市場。

  提高城鎮化水平。把加快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加大城鎮化規劃引導,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做大城市經濟。推動新興城市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快發展“衛星城”、縣城和中心鎮,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戶政策,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吸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有序轉為城鎮居民,有計劃解決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社保、子女入學等問題。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村道硬化、農村飲水安全、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村安居、資訊興農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支援廣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開展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

  結合“三舊”改造推進宜居城鄉建設。積極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規範有序開展拆舊建新。科學規劃城鄉建設,建設一批有嶺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完善文化、交通、供水、供電、汙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珠三角綠道網,繼續推進萬村綠大行動,優化人居環境。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別是廉租房建設,支援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增加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應。積極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整頓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遏制商品房價格過快上漲。

  力促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高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深度開拓國際市場,在鞏固美歐日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東歐、中東、南美、東盟、北非等新興市場。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緊缺物資進口,促進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推行新型通關模式,優化通關環境。

  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加強“三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加大農業投入,落實農業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建設優質型、生態型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園藝產業、南亞熱帶農業、優質畜禽、珍貴樹種、油茶等特色效益農林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行農產品標識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加強地理標誌產品申報和保護。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現代農業園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珠三角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現代標準農田、標準魚塘和標準漁港。積極發展現代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推進深水網箱養殖,實施南珠振興工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大對農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區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加強和改善政府服務,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寬鬆環境。健全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支援金融機構增加對民營企業貸款,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引導和扶持民營企業加快技術研發、創新產品、打造品牌。完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支援建設一批技術支援、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等公共服務平臺。辦好第七屆中博會。

  二、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

  突出重點產業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力促產業技術水平、品牌價值和核心競爭力有較大提升。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扶持金融、物流、資訊服務、科技服務、服務外包、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和總部經濟等八大高階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建設和謀劃一批現代服務業重大專案和集聚區。推進廣州、深圳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設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加快高階資訊服務產業集聚,建設國家資訊服務產業基地。推進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深入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劃,辦好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和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支援丹霞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發展壯大旅遊支柱產業,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發展面向社群和農村的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商貿、餐飲、文娛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打造“廣東服務”國際品牌。

  突出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進省市共建先進製造業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珠海通用飛機和航空產業基地、廣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機、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南沙核電產業園、大型鑄鍛件等一批重大產業專案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培育綠色裝備製造示範等專案。推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的應用開發和產業化推廣,組織實施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提升發展電子資訊、軟體和積體電路設計等高技術產業,延伸和完善產業鏈與創新鏈。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研究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務實發展低碳經濟,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建設。選擇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產業儘快實現核心技術突破,重點在數字家庭、電動汽車、物聯網、生物醫藥、風能、太陽能、半導體照明、郵輪遊艇等領域實現突破並加快產業化。支援高新技術企業通過中小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爭取與國家聯合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工業化與資訊化相融合,加快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家電、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中藥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示範企業。加強產業叢集示範區建設,推進專業鎮技術創新工程,建立區域性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引導產業叢集健康發展。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建立國家級工業設計產業示範基地。堅持以質取勝,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引導部分優勢傳統產業註冊集體商標,推廣實施企業聯盟標準,打造產業叢集區域品牌。

  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深入實施廣東自主創新規劃綱要,努力建設創新發展高地。加強省部產學研創新平臺、示範基地和創新聯盟建設。全面開展省院戰略合作,加快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編制實施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攻克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實施“百所千企智慧財產權對接工程”。大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建設現代產業先進標準體系。實施“百強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領軍企業。紮實推進科研院所改革重組,組建若干創新主體科研機構。推進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建設,在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領域新建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華南超級計算中心等重點專案。啟動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建設。推動高新區、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大學科技園建設。支援廣州國家級開發區開展創新發展模式改革試點。支援建立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研發核心技術。

  狠抓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堅決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和問責制,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完善和落實促進節能減排的市場準入標準、強制性能效標準和環保標準。制定不同生態功能區產業環境准入機制,提高專案資源環境准入門檻。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加大節能技術、產品推廣力度,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加快淘汰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後產能。推廣工業園區迴圈經濟試點。實施節能發電排程,繼續推進小火電關停和火電廠脫硫脫硝設施建設。加大水源保護力度,繼續推進重點汙染源治理。完善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快珠三角地區中心鎮汙水處理廠建設,推進國控、省控重點汙染源線上監控系統。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培育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推進林分改造,加強沿海防護林、紅樹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業和粵北生態修復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嚴格控制重點海域排汙總量。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建設,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加強土地計劃管理和土地審批。加強耕地保護,探索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激勵機制。大力推進利用園地山坡地開發補充耕地。加大閒置土地處置力度,嚴格查處違法違規用地行為。

  三、積極推進珠三角一體化和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

  深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以“雙提升”、“雙轉移”為抓手,大力推動珠三角一體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帶動環珠三角地區發展。

  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xx—2020年***》,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生態發展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研究制定相應的區域發展政策,引導經濟佈局、人口分佈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組織推動各市縣按照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對本地主體功能進行定位,修改完善相關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規劃。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試點。

  加快珠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廣佛同城化為引領,以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為突破口,推動產業轉型、環境再造和保護,建設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推進珠三角城際軌道、公路、水電油氣管網等一體化建設,加快年票互通、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電子聯網收費和電信同城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打造優質產業集聚地、裂變發展地,建立現代產業示範區。發揮廣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與港澳協調城市規劃,構建世界級城市群。完善區域統一的就業、社保、衛生服務等體系,率先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扶持發展北部。建立支援山區跨越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山區5市生態發展、綠色崛起。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支援粵北各市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做大做強汽車配件、機械裝置、電子資訊、有色金屬等支柱產業,建設我省特色製造業集聚區和珠三角先進製造業配套基地。培育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和生態旅遊業。發展民營經濟和引進外資並舉,建設特色產業群和專業鎮,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加快發展東部。推動粵東4市產業錯位發展、一體推進。培育發展石化、能源、電子資訊、環保等新興支柱產業和裝備製造業,推動紡織服裝、玩具、陶瓷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臨海臨港工業、海洋經濟、現代農業和特色文化旅遊業。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加快推進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集聚融合發展,建設汕潮揭城市群。支援粵東各市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發展對臺經貿合作。辦好第三屆粵東僑博會。

  振興發展西部。推進粵西區域功能整合,推動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環境保護等一體發展。加快鋼鐵、石化、核電等重大專案建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壯大臨港重化產業叢集。推進廣鋼環保搬遷湛江專案和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專案前期工作。加快交通網路建設,推進湛江港、茂名港、陽江港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臨港物流等服務業。做大做強現代特色農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遊業。支援湛江、茂名納入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成為通向海南國際旅遊島的重要通道。

  深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轉移工業園上水平。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突出培育主導產業,發展配套產業,推動形成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產業叢集。強化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機制,支援珠三角企業向東西北轉移。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縣”等活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繼續做好對口援建工作。加快對四川汶川和甘肅“三縣一區”災後援建專案進度,力爭9月底前基本完成對口援建任務。積極加強與災區經貿、旅遊、勞務等合作。繼續做好援藏援疆和對口幫扶廣西、三峽庫區等工作。

  四、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健全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省級政府部門職責關係。全面推進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切實精簡機構、理順關係、轉變職能、提升效能。繼續支援深圳、陽江和順德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支援深圳、佛山、中山、江門等市開展創新審批方式改革,在省直部門開展優化審批流程、實行網上審批試點。加快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離。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

  推進富縣強鎮事權改革。按照“權責一致、重心下移、減少層次”的原則,將部分經濟社會管理權下放給縣一級。通過授權、委託等方式,將行政許可權和行政執法權下放給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的中心鎮或特大鎮。轉變縣鎮政府職能,強化縣鎮面向基層和群眾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職責。深化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建立“省保縣、市保鎮、縣保村”的隔層財政保障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開展農田集約改革。

  深化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注重培植財源,堅持依法徵收、應徵盡收,提高徵管效能,挖掘增收潛力。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力度,把財力主要用於解決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完善激勵型財政機制和省級財政競爭性分配機制,探索建立先富幫後富的橫向轉移制度。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專案決策規則和程式,實施專案立項、用地預審、環境評價、規劃許可等事項的並聯審批。加快組建地方金融機構,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地方金融體系。推進建設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開展城市和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驗。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設定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深化價格改革。加快推行階梯式水價和超計劃、超定額加價等節水價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機制。開展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推進醫療服務分級定價等改革試點。完善糧食收購價格政策,穩定農資價格。推進路橋、電信收費改革,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電、用氣、有線電視等壟斷性經營服務收費。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和重組,鼓勵優勢國有企業強強聯合,支援行業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兼併重組落後企業或困難企業。加大資本運作力度,深化產權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進董事會試點,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改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

  加強招商引資、招才引技。創造更加開放、更加優化的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優化利用外資結構,重點引進龍頭型和基地型外資專案,爭取更多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中央企業、大型民企到我省設立地區總部,引導外資投向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制訂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引進海內外頂尖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以廣州、深圳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為主要載體,積極承接國際軟體外包和商務服務外包。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扶持有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向自主生產、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轉型,支援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

  拓展粵港澳臺和泛珠合作。簽署和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深化基礎設施、產業、環保、文化、旅遊、教育、司法等重點領域合作。落實CEPA和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政策措施,強化服務業合作。完善粵港、粵澳高層會晤機制,加強粵港澳民間交流。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等重大專案建設,繼續推進深圳前後海地區和深港河套地區開發。落實《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聯合港澳推進橫琴開發建設。積極擴大對臺貿易,組織對臺專項招商引才引技。加強與泛珠兄弟省區交通、經貿、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設,與合作各方共同辦好第六屆泛珠論壇和洽談會。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擴大和提升廣東形象。

  全面加強國際合作。面向世界,加強與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和實行零關稅政策的機遇,完善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機制,積極推進重大活動與專案建設。引導企業到東盟投資發展,加快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專案等建設。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加工生產、營銷網路構建、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及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五、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

  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集中力量辦一些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

  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xx-2020年***》。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以點帶面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建設,逐步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快建立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績效考評機制。

  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和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力爭全年新增就業125萬人。大力推進全民創業,鼓勵支援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城鄉基層就業和創業帶動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探索“積分制”方式建立農民工公共服務政策體系。建設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推進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實施“校企雙制”辦學模式及“百校千企”行動計劃,開展全省職工技能大賽和工業設計大賽。建設全國一流的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範基地,開展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試點。啟動構建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區工程。加強勞動監察和仲裁。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地稅部門全責徵收社會保險費模式,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加快解決城鎮無保障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和職工醫療保障問題。鞏固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穩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最低養老金制度和珠三角地區城鄉養老保險一體化制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積極推進全民醫保,推動醫保異地轉移接續。加快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市級統籌和城鄉統籌。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試點。加快國家級工傷康復基地建設。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社會優撫物件待遇。加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監督。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立縣域內義務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加快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維護中小學校舍安全。深入實施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壯大工程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程,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水平。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基地建設。推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雙零”培養模式。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深入實施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做好中小學代課教師轉崗工作。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落實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

  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教活動,加強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設,加大公益宣傳力度。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省文藝院團改革試點,加快全省有線廣電網路重組、出版發行及新華書店重組。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加快重點文化工程及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推進“農家書屋”,實施電影放映工程,逐步構建全省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及服務網路,形成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公里文化圈”。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動嶺南文化走出去。扶持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經典板塊,鼓勵創作文藝精品,培育文藝名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一批數字出版、動漫設計等文化創意產業園。辦好第九屆全國***廣州***藝術節。

  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推進城市社群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繼續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專案。逐步施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並實現零差率銷售。加強對處方藥的監管,建立省基本藥物採購、配送和儲備制度。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源投資辦醫,加快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發展中醫藥事業,發揮中醫藥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作用。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

  推進“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落實幫扶責任,建立扶貧開發專案建設競爭機制。推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扶貧措施,集中力量落實對全省3409個貧困村、70萬戶貧困戶的定點幫扶工作。建立結對幫扶工作機制,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培育發展扶貧龍頭企業,推廣“企業+基地+貧困農戶”的產業化扶貧模式。開展村級農民互助金試點。設立全省“扶貧濟困日”。積極推進智力扶貧、旅遊扶貧、勞務扶貧,增加貧困家庭非農收入。

  做好人口計生、民政、雙擁等工作。落實人口計生管理目標責任制,深入開展“兩無”活動,穩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計生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流入流出兩地協同管理新模式,支援韶關、惠州開展人口計生改革綜合試點。落實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發展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辦好惠州第十三屆省運會,抓緊推進2011年深圳大運會籌備工作。全面貫徹民族、宗教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加強國防教育,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和“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繼續做好外事、僑務、人防、氣象、地震、統計、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學習借鑑香港、新加坡經驗,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深圳、珠海等地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先行先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社會管理和突發事件預知預警資訊共建共享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水平。加強社群管理,推進以“居住證”為核心的“一證通”制度,切實加強對流動人口和在粵外國人的服務管理。加強信訪、調解工作,鞏固完善鎮街綜治信訪維穩平臺,健全矛盾排查調處和權益保障等機制,妥善處理群眾關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涉黑、“兩搶一盜”、綁架拐賣兒童婦女、“黃賭毒”等嚴重刑事犯罪和製假販假、走私販私、詐騙、傳銷等經濟犯罪活動。嚴密防範打擊各種敵對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加強安全生產,強化交通、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六、增強政府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

  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提高各級政府破解難題、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認真落實人大及其會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向人大及其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認真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加大辦理省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省政協提案的工作力度。加強社情民意調查,健全重大事項專家諮詢、公眾參與、社會聽證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監督,引導群眾通過網際網路等渠道理性表達訴求。推進政務、廠務、村***居***務公開,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更加註重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制定的民主性、科學性。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推動建立法治城市和法治縣***市、區***,全面提高市縣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政執法體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程式。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健全行政問責制,重點問責不作為和亂作為,做到有責必問、有錯必糾、問責必嚴。

  加強政風建設。堅持執政為民,密切聯絡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心實意為群眾多做好事、多辦實事。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公務接待等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堅持求真務實,進一步精簡會議、檔案,嚴格控制各類評比達標、表彰慶典等活動。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狠抓各項工作落實。進一步加強審計、監察工作。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反腐倡廉,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強公務員教育管理,建設為民、務實、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

  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堅持科學發展、先行先試,注重協調發展、民生優先、繼承發展,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重點,高水平、高質量編制“十二五”規劃。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將隆重舉辦廣州第十六屆亞運會和第一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這是全省、全國和全亞洲人民的一大盛事。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舉全省之力做好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各項籌備組織工作,堅持科學辦會、安全辦會、節儉辦會,努力辦成具有“中國特色、廣東風格、廣州風采”,“團結、祥和、文明、精彩”的體育文化盛會,推動全省科學發展上新水平。我們要高水平做好籌備工作,加強與亞奧理事會、亞殘奧理事會及各國各地區奧委會的溝通聯絡,強化各級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全面推進亞運場館及交通等配套設施建設,實現一流設施的目標。我們要高效率科學組織賽事,開展亞運城市行動計劃,做好賽時執行工作,精心組織火炬傳遞和開閉幕式等大型活動,全力做好參會人員出入境、住宿餐飲、醫療保障等服務,按照“平安亞運”要求加強安保工作,實現一流組織的目標。我們要高標準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認真落實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方案,積極開展珠三角城市群空氣汙染聯防聯治,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市美化、綠化、淨化、亮化工程,實現一流環境的目標。我們要營造熱情友好的迎亞運氛圍,深入開展“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主題活動,掀起全民迎亞運、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高潮,推廣亞運文化,廣泛傳播奧林匹克精神,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援、參與亞運的氛圍,確保亞運會、亞殘運會辦得精彩成功。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肩負著更加艱鉅、繁重而光榮的任務。我們堅信,任何困難阻擋不了我們科學發展的步伐,任何挑戰動搖不了我們先行先試的決心!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共創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諧新廣東的美好未來!

人大代表培訓會上的講話
領導現場會上的講話材料
相關知識
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2***
在州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縣長三幹會上的講話材料
領導在職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公司職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領導團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領導在教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領導在黨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校長表彰會上的講話材料
校長聯誼會上的講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