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易筋經的練法教學
《易筋經》是中華武學中的瑰寶,歷來被各門各派所重視。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易筋經》系統修煉法要總則
《易筋經》是中華武學中的瑰寶,歷來被各門各派所重視。然而易筋經內在的練功原理卻一直隱而未明於世,致使易筋經的練功方法眾說紛紜,出現了很大的混亂。我從事中醫經絡學和中醫練功學的教學工作,其中中醫練功學的主要內容就是易筋經,經過十餘年的教學和研究,終於發現:《易筋經》修煉的是人體十二經筋,進而達到修煉十二經脈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十二經脈執行氣血,十二經脈通暢則氣血調和,身體健康。反之,十二經脈不通則氣血瘀阻,百病始生。人體周身肌肉,按十二經筋循行路線劃分為十二經筋。十二經脈循行於十二經筋之中,對十二經筋起著營養和主導作用。所謂的《易筋經》之筋,指的就是十二經筋。“易”是改變、改善,“易筋”就是改善十二經脈。《易筋經》就是改善十二經筋的方法***經典***,而根本目的是修煉十二經脈。具體分析,站樁時整條經筋處於激發狀態,從而加強了循行於經筋之中的經脈的傳導性。這裡的關鍵是站樁時要姿勢準確,因為每一勢樁的姿勢都是針對所練經筋而設定的,若有的動作姿勢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標準姿勢,儘量去做。易筋經區別於一般的肢體活動,一般的肢體活動也鍛鍊十二經筋,但不是系統對某一條經筋進行修煉,所以很難啟動十二經脈。而易筋經的玄妙之處,就是通過特定的姿勢,使整條經筋處於激發態,從而刺激了所對應的整條經脈,使整條經脈處於有序的狀態,加強了經脈的通導性,使氣血通暢,增強人體的內動力——真力***內勁內力***。
少林易筋經的練功總則
1、《易筋經》每勢皆為樁功,不可理解為動功,現今流行的各種版本的錯誤,就是把很多姿勢當作動功來練,喜愛易筋經的朋友可以通過站樁的體會得到印證。
2、每一樁勢皆分為左勢與右勢,以足為準,左足在前練的是右側經筋,為右勢。即使正立的各樁勢也分為左勢與右勢。
3、《易筋經》各樁勢的共同要點是頭領身鬆。頭領,用頭領周身,站樁時,意念不用身體各部位的支撐力支撐周身,而是用頭之領勁把全身領起,領勁要達足跟。所以站樁時要反覆檢查身體各部,看是否有用支撐力的地方,要及時放鬆下來。頭領時膈肌最容易緊張,放鬆心口窩使膈肌放鬆,周身也容易放鬆,重心自然下降。總之,頭領使精神提起,身鬆使重心下墜,二者一上一下的對立統一,使經筋處於激發狀態。加強經脈通導性。
4、心要寧靜而深邃,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多讀《老子道德經》能提高自己的心境,此為易筋經之心法。
第一節 手三陽樁勢
手三陽經皆循行於上肢外側,其中手陽明經在上,手太陽經在下,手少陽經在中間。
手陽明經生向前之真力,手術陽經生向左右開之真力,手少陽經生向下之真力。
韋馱獻杵第一勢——手陽明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左勢雙足立定外八字,夾角成90度,左足在右足前方三寸許,雙肘與肩同高,雙手心斜向相對,約成60度角,左手比右手向前三寸許。站樁時背要裹圓,內腰脊要直。頭鄰身鬆,目視前方。左勢反之。
經筋***經脈***循行;手陽明經筋***經脈***分佈於食指、臂的外側前緣、肩前肩胛及面頰。初站此樁,首先是肩前和上臂前緣痠麻熱脹,常練自然消失,漸會感到手陽明經筋***經脈***循行部位有通暢之感,並且掌上生出向前之真力。
韋馱獻杵第二勢——手術陽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雙足併攏成外八字,右足比左足向前三寸許。上身前傾30度左右,頭正,目平視、雙臂側平舉,掌心向上。注意:身體傾時不可彎腰凸背,腰脊要直,是以髖關節為軸前傾上身的。
經筋***經脈***循行:手太陽經筋分佈於手小指、臂的外側後緣、耳周圍及面頰。初站此樁,肩後側、上臂後側會出現痠麻熱脹等現象,久站自然消失,隨後出現通暢輕快之感,雙掌生出向左右開的真力。
韋馱獻杵第三勢——手少陽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右勢丁八步,右足比左足前三寸許,雙臂前平伸,雙手心向內***向自己的頸部***,指尖向上,注意腰背要直。
經筋***經脈***循行:手少陽經筋分佈於無名指、臂的外側中間***介於手陽明和手太陽經筋之間***、肩上頸側與面頰兩側。初站樁,肩上端易酸脹,久之自然消失勁到一定程度,手少陽經筋循行部會出現通暢輕快之感,隨之掌上生出向下之真力。
第二節 手三陰樁勢
手三陰經循行在上肢內側,其中手太陰經循行於上肢上緣,手少陰經循行於上肢下緣,手厥陰經生向上之真力。
九鬼拔馬刀勢——手太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此為左勢,左足在右足前三寸許,右手置於頭後,掌心向後,拇指側在上;左手置於背後,拇指側在下,掌心向前***向自身***,腰脊要直,頭面向左上方。注意:雙肘向後背,不可鬆懈向前。
經筋循行:手太陰經筋分佈於大拇指、上肢內側前緣及肋間。初站此樁,臂前肩下發酸發脹,久之自然消失。若常練此樁,手太陰經筋循行部位會有麻熱的感覺,進而暢通輕快,隨之掌上生出向後之真力。
摘星換鬥勢——手少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此為左勢,左足向前三寸許,左手置於臂後,掌心向下,臂要伸直;右手置於頭頂,掌心向上,臂要伸直。頭面向右側,下頦微抬起。右勢反之。
經筋循行:手少陰經筋分佈於小指、臂的內側後緣及胸肋部位。初站此樁,小魚際會有酸脹感,久之手少陰經循行部位則生通暢感,掌上生出向內相合之真力。
出爪亮翅勢——手厥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此為右勢,右足在前三寸許。雙手置於頭頂,掌心向上,手指相對,右掌比右掌略在前寸許,腰脊要直,頭要領,身要鬆。注意:雙肩不可端,要沉肩。
經筋***經脈***循行:手厥陰經筋***經脈***分佈於中指、臂內側中間***介於手太陰與手少陰之間***、腋下及胸肋間。初站此樁,掌根手腕內側酸脹,長煉側手厥陰循行部位有通暢感,掌上生出向上之真力。
第三節 足三陰樁勢
足三陰經主要分佈在下肢內側,其中足太陰經分佈在下肢內側前緣,足少陰經分佈在內側後緣,足厥陰經分佈在中間。
足太陰經筋***經脈***生向後之真力,足少陰經筋***經脈***生向下之真力,足厥陰經筋***經脈***生向內相合之真力。
倒拽九牛尾勢——足太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此為左勢,左足為虛步,足尖點地,足趾向左側,足跟提起,重心在右足;右手拇指、食指指向自己的印堂,其餘三指自然握拳,右手距頭約一尺,右肘與肩同高。左手置於左胯後,小指、食指伸直,指向身後,中指、無名指回勾,拇指扣在食指指端,掌心向右。
經筋***經脈***循行:足太陰經脈分佈在足大趾、下肢內側前緣及胸腹部。常練此樁,足太陰經筋所循行部位生暢感,並且足下生出向後之真力。
三盤落地勢——足少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此為右勢,右足在左足前三寸許,雙足之間相距約一足,雙足成外八字。屈膝下蹲,收臂,腰脊要直,頭要領起。雙手置於兩胯旁,五指自然張開,虎口向前,手心向下,雙肘由後向外、向前翻擰,與雙膝向後翻擰相對。右手比左手略向前寸許。
經筋***經脈***循行:足少陰經筋循行於足小趾、足心、下肢內側後緣及脊柱前側。常練此樁,可以強脊柱,經筋***經脈***循行處有通暢感,足下生出向下之真力。
吊尾勢——足厥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此為左勢,左足略在前三寸許,雙足外分成180度角,雙足尖向外,足跟向裡,雙足跟相距約一足,彎腰,抬頭,雙手十指交於對側掌心而非掌背,掌心向下。注意:膝不可彎屈,頭不可低下。右勢反之。
經筋循行:足厥陰經筋循行於足大趾、下肢內側中間,介於足太陰與足少陰之間。常練此樁,可使經筋所過之處生通暢之感,足下生出向內相合之真力。
第四節 足三陽樁勢
足三陽經筋主要分佈於下肢外側,其中足陽明經分佈在外側前緣,足太陽經分佈在外緣,足少陽經分佈在中間。
足陽明經生向前之真力,足太陽經生向上之真力,足少陽經生向外開之真力。
臥虎撲食勢——足陽明經筋
樁勢要領:此為左勢,左足為虛步,重心在右足,雙手十指併攏支地,雙手與肩同寬,腰脊要直,頭要抬,要有領起全身之意。注意:腰背要平,右膝不可過屈。
經筋循行:足陽明經筋分佈於足二趾、三趾、四趾、下肢外側前緣、胸腹、面頰等部。常練此樁,足陽明經筋循行部有通暢感,足下生出向前之真力。
打躬勢——足太陽經筋
樁勢要領:此為右勢,右足略前,重心在左足,雙足相距約一橫足寬。俯身下腰,雙手十指交叉,手指交於對側手的手背,置於頭後,掌心向上。注意:雙肘不要夾,要展開,前臂成一直線,腰脊要直,不可凸背,頸不可彎。
經筋循行:足太陽經筋分佈於足小趾、下肢外側後緣、腰背及頭頂等處。常站此樁,足太陽經筋循行部位會有通暢之感,足下生向上之真力。
青龍探爪勢——足少陽經筋
樁勢要領:此為左勢,左足在前,右足外擺,雙足成90度角,右掌推向左側;左手半握拳,置於左胯旁,頭歪向左側。注意:頭要領,雖然是頭歪的姿勢,但意領要強。
經筋循行:足少陽經筋分佈於第四趾、足背、下肢外側中間、身體的左右兩側及頭的側部。常站此樁,足少陽經筋循行部位有痠麻脹熱及通暢感,足下生出外開之真力。
結束語
通過站易筋經樁勢,可生出一種內在的真力,此力外柔內鍘,具有極強的穿透力。此力生於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通過十二經筋***經脈***而從手足發出,對應如下:
手陽明向前
手三陽 手少陽向下
手太陽向外開
手太陰向後
手三陰 手厥陰向上
手少陰向裡合
足陽明向前
足三陽 足少陰向下
足少陽外開
足太陰向後
足三陰 足少陰向下
足厥陽裡合
十二經脈中,陽明經脈相表裡對應,而二者生出之真力的方向正相反。掌上真力上下、左右、前後共三維六向,足下真力亦是上下、左右、前後三維六向,如此手足相合,正如著名武術家王薌齋所云“三勁成體,六力錯綜”。
十二經脈:手陽明之脈 手太陽之脈 手少陽之脈 手太陰之脈 手少陰之脈 手厥陰之脈 手太陰之脈 足少陰之脈 足厥陰之脈 足陽明之脈 足太陽之脈 足少陽之脈
十二經筋:手陽明經筋 手太陽經筋 手少陽經筋 手太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 手厥陰經筋 足太陰經筋 足少陰經筋 足厥陰經筋 足陽明經筋 足太陽經筋 足少陽經筋
易筋經十二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韋馱獻杵第二勢 韋馱獻杵第三勢 九鬼拔馬刀勢 摘星換鬥勢 出爪亮翅勢 倒拽九牛尾勢 三盤落地勢 吊尾勢 臥虎撲食勢 打躬勢 青龍探爪勢
少林拳的正確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