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童年的祕密》不僅是對我們師範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也是父母的育兒經典。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在書中探索兒童的奧祕。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讀了義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瞭解了很多,特別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己的行為多做自我反省。

  書裡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著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搗騰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該停下腳步等待孩子,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為自己不願等待,不斷的催著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著象群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這裡我想到了曾經看到帶著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知道,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去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願意去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不少,看來多看書真的還是有這個必要的。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正因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裡蒙臺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個性是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說十分值得一看。

  這本書裡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這是蒙臺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為蜂皇。但這個蜂群只選取一隻雌幼蟲作為蜂皇。工蜂為她準備一種稱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餵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後,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為這個蜜蜂群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為一隻蜂皇,正因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慾,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展成一隻蜂皇。這些例子能夠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著生機勃勃的衝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衝動力,意味著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為“發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正因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後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任何固執或無理性的行為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為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並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衝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因此,我們務必尋找兒童每種任性背後的原因,這完全是正因這些原因就是我們尚未知道的東西。一旦找到這些原因,就能使我們深入到兒童心靈的神祕幽深處,併為我們明白兒童及跟兒童和諧相處帶給了基礎。

  一向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法則。因此,我們經常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們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於是,當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時候,他往往不能自己來完成,成人怕兒童打翻熱水,打翻杯子,於是,成人自己來代替孩子來快速地完成這些。他們可能會斥責兒童正因他們心疼那個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來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這個杯子,成人立刻會對客人說:“沒事,沒事,一個杯子值不了幾個錢的”在那裡,兒童的身份地位顯然被看輕了,沒有得到重視,同樣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紀小就能夠有這麼大的差別嗎。

  請把兒童當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兒童就應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社會在生活的好處上,要做到兒童與成人的平等。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待兒童那些錯誤的態度。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長,但是,這天,在此刻的這個社會,不會像蒙臺梭利那個時期那樣忽視兒童,而是有點溺愛兒童,但愛的方式還是不適用於兒童,用哪種方式才能真正瞭解兒童,才能使兒童更好地發展,還是我們要思考的話題。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向在深深地吸引著我:成人對兒童缺乏明白。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僅正因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到達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主角的統一。成人無法明白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因此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潛質只能理解,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充套件,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這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慧,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發奮為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為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好處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為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著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應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留意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留意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以上就是我讀《童年的祕密》一書的主要感受。我想每個童年祕密的發現、教育方法的實施、孩子的點滴進步都將成為我今後不斷髮奮、不斷前進的動力!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00字

  1、孩子的世界

  隨著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現了潛意識,人們開始瞭解並越來越重視它對人們的影響。潛意識是被我們深深壓抑或隱藏起來的,卻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影響我們性格的強大力量。

  潛意識的形成很多都是源於一個人的童年時期,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創傷,也許我們都忘記了事件本身,但是不愉快感覺都被埋在意識的底層,歷久彌新,且很難癒合。這些心理創傷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根源,而造成這種痛苦的人恰恰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親人。

  兒童時期的生活模式決定著人一生的生活模式。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為整個家庭和孩子不計回報地付出了太多精力和物質,甚至有些力不從心,但有沒什麼想過,你為什麼會那麼痛苦?痛苦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大多數面對孩子的好奇、需求無所適從,運用控制、恐嚇、束縛、甚至是暴利等不平等條約管束孩子,以愛為名義教育自己的子女,其實是在用不科學不理性不成熟的行為傷害著孩子、阻礙著孩子的發展,變向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與其用錯誤的方式讓我們的親子關係緊張,對孩子也無意,為什麼不去學習科學的方法呢?

  什麼是正確的方法?首先是要用心觀察,孩子自己形成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什麼,走進他們的內心,最終達到了解孩子,而不是逼問,打探他們的隱私。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孩子擁有不同的內心世界,所以不要一概而論,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因人而異。

  2、照看新生兒的方式

  新生兒從原本黑暗、寂靜、柔軟的溫室中,經歷了掙扎、痛苦來到這個世界。一切的環境都與之前的不同,強烈的光線、噪音和陌生的場域令他們趕到恐懼,於是他們沒有安全感,大哭不止。

  因此,他們需要的是安靜、舒適、溫暖的環境和足夠的安撫和溫柔對待,來幫助他們從身體和心理上適應周圍的環境。醫院的護士雖然經驗豐富,但是卻是機械化的,缺乏細心和溫柔。孩子在出生後的一個月之內是不需要穿衣服的,衣服的作用是保持人體原有的溫度,更好的是來自身體的溫暖庇護。

  我們都有一種守財的本能,害怕孩子弄壞我們的任何東西、害怕他們製造麻煩,我們一定想要看住孩子,不讓他們做任何的“破壞”,即使東西本身並不具有價值。

  3、孩子的心理髮展過程

  嬰兒的本能中,有一種叫做創造,能夠在自己生存的環境中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這個世界的過程,就是敏感期,敏感期非常重要,且隨著長大就會消失,在敏感期他們會自我調節,產生強大的征服力,掌握一些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和本領。

  在敏感期,孩子們可能會產生情緒,亂髮脾氣,原因是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產生了危險、反感、焦慮等感覺,才會發脾氣。因此,我們要弄清楚他們哭鬧的真正原因,滿足他們的需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才會變得安靜,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融洽。如果我們沒有保護好孩子的本能,他們就會變得軟弱、缺乏活力。

  嬰兒有一種觀察周圍環境的慾望,他們希望看到一些能夠滿足心靈需要的東西。好的辦法是,把嬰兒床稍微傾斜成一定角度,便於讓他們觀察周圍的環境,或者離開嬰兒床的侷限,在花園等環境中享受鮮花的芬芳、小草的搖曳。不推薦在嬰兒床上方懸掛鈴鐺、玩具等。他們會用不自然的姿勢關注那些搖擺不定的東西,從而對身體有害。

  4、孩子心中的秩序感

  嬰兒會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出現對秩序的敏感,他們會對東西放在了不應放的位置上或者衣服是應該穿在身上而不是搭在胳膊上或是洗澡的姿勢發生了變化或是床沒有護欄等等而感到不適應、哭鬧,這種對秩序的需要是發自內心的,並且非常強烈。

  比如捉迷藏遊戲,躲藏的意思就是能夠在同一個隱蔽的地方找到同樣的東西或人,他們知道東西就在那,即使閉著眼睛也可以找到。孩子是那麼的單純,他們正在對外界印象產生著感知。

  如果一個人的腦中只有一些雜亂無章的影象,我們的生活在一個不按秩序擺放傢俱的屋子裡,生活質量必然會下降。我們的頭腦和生活也是一樣。作者:思源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臺梭利列舉了大量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在讀書過程中,蒙臺梭利對成人進行控訴,在她的論證中,我讀著感到一種愧疚感。確實,直到我們現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現著像書中列舉的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為。通過讀此書,讓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與兒童的錯誤交流方式,這也對我將來從事教育事業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兒童並不是一個無意識的個體,相反,兒童有著巨大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許成人去打擾,一旦打擾,兒童則會朝著與自己個性相反的方向發展。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兒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亂了這種秩序模式,對兒童則會造成影響。

  在此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例子來支撐她的論點。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應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亂這種秩序。如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在旅遊時睡在一個有欄杆的兒童小床內,當她回到公寓內只能和大人睡在大床上時,她便哭鬧,怎麼哄也不停。直到最後拿兩個枕頭圍成一個直角成為她記憶中的欄杆時,她才安心地睡覺,不再哭鬧。這是因為之前有欄杆的兒童小床給了她支撐感和安全感,一旦這種秩序被打亂,兒童便變得焦慮。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地打亂了這個小孩關於一些東西應該如何安放的記憶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兒童,不明白兒童哭鬧的原因,則認為兒童是沒有緣由地“發脾氣”,對兒童進行訓斥。這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發展兒童個性的關鍵在於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種發展的程序和必須服從的規律,那肯定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時宜的干預會阻撓這種力量的祕密發揮。

  兒童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這不僅僅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一個從小逐漸轉變為大的問題。蒙臺梭利用大量例子證明兒童比成人更具有觀察力,成人往往會忽視一些無關重要的小細節,而兒童卻是對這些小細節有著不一樣的敏感。在教師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在學生的視線範圍內,正如學生都帶著老師的影子,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極強的模仿能力。老師寫字的姿勢,做事的方式,對人講話的態度等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

  蒙臺梭利說,成人應該努力瞭解兒童的需要,這樣他就可以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它將帶給人類真正的幫助。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己,領會兒童的表示,而且,成人應該把這當作是一種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隨兒童。這讓我想到在教師職業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選擇。老師可以跟著學生走,而不是學生完全跟著老師走。例如讀書,教師並不一定要求所有學生都按著老師的標準讀書,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挑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在學生做實驗中,老師不應該代替學生的操作,老師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在一旁加以指導。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節奏,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慢,老師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寬容,讓學生在他自己的節奏中掌握知識,老師過分的干預只會讓學生感到壓力,打擊學生自信心。

  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學生實踐得來的知識比教師苦口婆心叮囑的知識點要來的深刻。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體驗的快樂,即 使 發生了錯誤,也不能妨礙他們這種快樂的心情,他們在錯誤中將成長的更快。

  蒙臺梭利在書中還講到現在在我們社會中更加明顯的溺愛問題。蒙臺梭利認為,家庭財富應該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現在“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自己衣服,不會打掃衛生,甚至要父母陪讀等現象。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書中,蒙臺梭利還提到,不僅是成人對兒童擁有愛,兒童對成人也擁有愛,只是這種愛常被成人無意識地打斷。如一個兒童早晨醒來,會去父母的房間叫父母起床,這是出於兒童對父母的愛,其意是說“新的一天已經來了,快起床享受。”但是成人會以一句“都說不要早早進來我房間吵我”傷害了兒童。兒童行為受到打壓,便朝著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願發展。在這一個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兒童本來的愛與個性。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例如學生幫教師擦黑板,主動幫老師撿粉筆等,這些都是學生出於對老師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有時得不到老師的迴應,則會打擊學生。甚至老師不理解學生“愛”的表達,錯怪學生。學生有時對教師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要擅於傾聽學生,關注學生。


關於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範文高中
相關知識
關於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關於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範文高中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作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兩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兩篇
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篇
童年的祕密讀書筆記
關於童年的唯美句子_感悟童年的精美語句
關於童年的優美句子_感慨童年的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