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和心理學專家開始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並取得了寶貴的成果。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當“大學生”這充滿榮耀、父母的笑容、自己的汗水的”帽子“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大家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它呢?是心裡面翻滾奔騰,但表面卻裝著滿不在乎;還是異常激動,心想自己從此將非同一般了;亦或是平靜異常,心裡壯志昂揚,暗自捏緊拳頭,立志要在大學這個舞臺上演精彩的人生,要讓自己的青春在這四年裡開出最燦爛的汗水灌溉的生命之花……

  從一個對未來充滿迷茫的高中生,一下之跨入了大學的門檻。昨天的一切已不復存在,明天的藍圖需要我們去描繪。但是,大學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處處都充滿著未知的危險,稍一不慎,你就有可能墮入無盡的深淵。

  你在高中,可能是班上的希望、是天之驕子、是眾多光環環繞的物件、是同學們眼中的標榜 。所有的稱讚在進入大學後讓你不是那麼自然,感覺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已不再圍繞著你轉。就如一句話說:人生就像一場戲,而我們都不過是些戲子罷了。我想問,倘若我們都是戲子,那麼誰又是導演呢?在大學中,處處都是強勁的對手,由於大學與高中的落差,讓一些心理相對薄弱的一些同學產生了一種叫做自卑的情緒,它讓我們做什麼都沒有信心,讓大學這個張揚個性的舞臺變得暮氣沉沉。當然還有一些同學尚未從高中生的角色轉換過來,認為自己仍是NO`1,眼裡瞧不起其他同學,這就是叫做自負的情緒。自卑與自負都是由於不能由於正確的認識自己造成的,他都會矇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的行為不被別人所正真認可。我們應該時刻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真實的自己,那麼做事就能很好的把握住分寸,能夠恰如其分的控制自己,理所當然的就會擁有自信。

  大學,是一個展現個性的舞臺,那麼就離不開交際這個詞,這個讓一些“書呆子”頭疼的詞了。交際從何開始,我想交際的一個重要舞臺應該算社團了。作為一個大學生,我想大部分人都參加了社團了的。當然,加入社團的初衷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學分、有的是想鍛鍊一下自己所欠缺的能力 。暫且不管他們最初是為了什麼。當我們成了大學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開始,我們就得與其他人打交道。有時我們心裡有一百個不情願但當我們意識到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必修課時,我們又不能不踏出那艱難的一步,去摸索交際中的一些規則。人們焦慮的原因當然也離不開交際。在交際中總是以為自己不如別人,做的總是很糟糕,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導致自己每天都是愁眉不展的,影響到學習。 所以學好交際這門課是很重要的。這時就會有人問了:交際如何才能學會呢?我個人認為不過很簡單。所謂萬事開頭難,只要我們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後面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當然自信是很重要的。其實大家也不用過度焦慮,只要你勇敢踏出第一步,然後再堅持下去。那麼,成功,離你不會太遠。

  有人說:大學一定要做兩件事”掛科,談戀愛“,所以 大學生自然就離不開戀愛這個問題了。戀愛是一個深層次的交際,處理不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更有甚者會使我們產生一輩子的陰影。這將是毀滅性的災難,戀愛的力量是無可置疑強大的。它既可以換髮一個人的潛力,也可以讓一個人墮落。在這裡,我只想說,戀愛就是一把雙刃劍,需要我們去掌控它,讓他來激發我們的潛能。在大學裡,對於一些還沒有適應大學節奏的同學些會感到很無聊,由此而然就有了戀愛的念頭,這僅是抱著一種消遣的態度。原以為自己可以掌控,可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不過就是對方遊戲裡的一枚棋子罷了!所以內心產生了一輩子的陰影。倘若不加以正確的疏導,那麼,他的人生就杯具了。不是有句話叫做:”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嗎?所以,談戀愛前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愛情不是追求,不是做佔有,而是祈禱。我們倘若真的愛她,就不能去傷害她。

  我們來到大學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喲有大部分同學是為了跳入龍門,使自己以後的生活能夠幸福, 能夠有一份好的工作吧!這自然是大學多了一些煩惱。在工作日益緊張的今天,就業壓力壓得大學生喘不過氣來。因此大學生就在大四過後是否考研產生了煩惱。但是在這個只承認能力的社會中,有一個好的文憑就一定能夠擁有一份好的工作嗎?我想《這的打算改行一個問號吧!一方面考研,一方面找工作。這給我們大學生帶來了一個難題,因此左顧右盼,最後落得一個高不成低不就。我認為,作為大學生,剛到大一時就應該考慮到四年以後自己要走的路,併為此而做好充分的準備,那麼到了大四就不會弄得手忙腳亂了。

  一個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復興的大任 。大學生心理健康也應該得到社會的重視。擁有一顆乾淨純潔的心靈,它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燦爛。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是無可置疑的。大學生代表著祖國的希望,是國家以後賴以生存的中流砥柱。是流入社會的人才根源。所以,洗洗我們的心靈,讓自己變得更加空靈。讓整個世界為我們而精彩。

  二:大學生求職心理常見問題與解決對策

  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邁進大眾化時代,畢業生的就業制度、政策、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一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有的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這給他們的求職造成了很多障礙。針對畢業生在求職中的各種心理問題,我們要認真分析,找出根源,合理疏導,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就業觀,這對他們成功就業、適應社會及個人的成長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常見的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和自負心理。自卑和自負都是一種性格缺陷,源自自我認知的偏差。自卑心理是對個體交際活動動機的內在抑制,表現不出交際的積極性。有些學生進了大學校門,不認真規劃自己的學業,臨出校門自覺綜合素質不過硬,技不如人,加上就業口徑比較窄,自然對自己缺乏自信,在招聘現場缺乏大膽嘗試,努力爭取的勇氣,對自己能勝任的工作也是畏畏縮縮,自覺專業不對口或者達不到招聘單位的要求,面對考官更不敢充分展示自我優勢,錯失就業良機。自負心理是指那些自我中心強烈,對自己評估過高,優越感極強,輕視他人的言語和行動的心理現象。有的大學生認識不到時代的變化,認為自己依舊“百裡挑一”,導致期望值過高,在求職中自以為是,怕吃苦,講待遇,讓面試者不敢錄用。

  2.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在求職過程中,有的畢業生虛榮心較強,和同學比收入的高低,比工作環境的好壞,比工作的輕鬆程度,比職位的高低,對自己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和分析,忽視自身的特點和長處,不從實際出發,不願從基層幹起,不知用人單位有自己評判人才的標準。攀比的結果將導致這些“高材生”被拒和待崗。攀比心理直接導致嫉妒心理,有的同學不反思自己的不足,反將別人的長處視為對自己求職的威脅,看到別人找到理想的工作,心理失衡,於是藉助說風涼話、造謠中傷甚至背後拆臺來擺脫困擾,獲得心理補償。這種心理不僅增加了嫉妒者本人的痛苦和煩惱,也影響到同學關係的融洽,把自己置於邊緣孤立的位置。

  3.矛盾心理和焦慮心理。大學生們從踏出校門的一刻起就能充分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種差距帶給他們劇烈的內心衝突,勢必導致種種矛盾心理的產生。他們既希望有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又缺乏足夠的勇氣去參與競爭;既希望自主創業,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害怕承擔失敗的風險;既有雄心壯志,想幹出一番事業,又怕吃苦,缺少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既希望有事業發展的平臺和空間,又過分看重收入的高和低;既樂觀自信,一旦受到挫折,又悲觀失落,全盤否定自己。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競爭,面對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網及招聘中的不公平的現象,讓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感到難以適應,無所適從。焦慮心理表現為心情煩躁、情緒起伏和擔憂失眠。當簡歷投遞不出時,心急如焚,不能冷靜分析優劣勢;接到單位面試通知時,不能精心準備,理智對待。在面對機遇和挑戰時,如果患得患失,沒有穩定的心態,是不能做出正確抉擇的。

  4.依賴心理和從眾心理。有的學生因為家境優越,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缺乏獨立性,習慣了父母安排的一切生活;也有的同學對自己信心不足,以致無法主動參與到就業市場的競爭之中,沒有勇氣主動出擊,不敢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的能力,更妄論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積極爭取適合自己的崗位了,而是一味等、靠,寄希望於學校的推薦安排,甚至把自己的求職,當成了父母的事情,似乎跟自己無關一樣,不願意承擔責任,希望家長一切搞定,自己只需“拎包”入職。這種“懶人”思想是不利於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與群體多數人保持一致。有的學生職業觀和價值觀受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氣質特徵和優缺點等,一心想去“北上廣”等中心城市,一味追求熱門的行業和職位,卻沒有把國家需要和個人發展結合起來,殊不知暫時不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更需要人才,機會更多,前景更廣闊。

  二、求職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

  1人才市場的供需變化。一方面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每年大學畢業生以幾十萬的人數遞增。另一方面,農村城市化的程序也在加快,農村大量的失地農民和年輕富餘勞力向城市轉移,勞務經濟也擠佔了大學生的就業空間。雖然新興行業和新技術領域在不斷提供新的工作崗位,但伴隨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換,傳統產業舊的工作崗位不斷消失,同時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一直嚴控人員編制,致使社會就業崗位總量在縮減,“中國正面臨著世界上最大的就業戰爭”。

  2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在社會轉型期,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和社會保障的滯後,導致新一代大學生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公務員考試的持續升溫,反映了官本位思想愈演愈烈。一次就業問卷調查的資料顯示,大學生的就業崗位意向依次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壟斷行業、歐美國家外企,就業區域首選“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其次為蘇州、杭州等二線城市,這充分反映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在朝著務實和功利的方向發展,過分強調經濟收益、社會地位和地域範圍,而忽視才智發揮、社會需求等,抹殺了其作為獨立人格個體所具有的價值需求和愛好。轉型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嬗變,造成了大學生在求職中的各種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

  3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還不完善。一方面,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社會的公開招聘中,拉關係、走後門的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某些“官二代”、“富二代”,靠著父輩的庇廕,不費吹灰之力找到好的工作,而有些從貧困家庭出來學習刻苦努力的學生,即使公開考試成績優異,也會因莫名的原因取消資格。另一方面,在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上,有的地方存在區域歧視,雖然有12個省啟動取消農業戶口,推行城鄉戶口統一工作,但是,現在的戶籍管理辦法還使畢業生跨地區就業受到限制,使得地區封鎖、條塊分割成為可能,限制了畢業生的就業空 間,使 公 平 競 爭、統 一 的 就 業 市 場 難 以 形成[2]。有的企業依然存在性別歧視,對女大學生故意抬高門檻或拒之門外。

  2.學校原因

  1課程設定的不科學。當前,我國大學生因就業難而產生的心理障礙與高校課程設定的不科學密切相關。近年來,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而社會對純學術型人才的需求增幅不大,今後將有更多畢業生進入企業和基層從事實際工作,而高校原來的精英式教育的學術性課程難以勝任用人單位對員工應用性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的要求。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和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釋出的《關於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有59.1%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的課程設定不合理。所以,畢業生普遍感覺“學非所用”或“書到用時方恨少”。特別是部分高職院校,實踐課程開設不足,壓縮實訓環節,完全脫離了培養“高技能的專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的辦學理念。

  2專業老師的知識結構與社會脫節。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有的專業老師知識結構老化,一直抱著老教材、老教案不變,很多授課內容紙上談兵,缺少創新思維,不能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如果老師不深入企業和市場,就無法瞭解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和標準,又怎能培養出符合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呢?所以,未來理想的高職教育教師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上應呈現整合的“一”。

  3高等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3]。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教師由輔導員或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擔任,這個隊伍還比較年輕,師資匱乏,很多老師是通過短期培訓才考取的職業指導師,遠遠沒有達到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發展要求。課程內容和教材老化陳舊,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難以做到與時俱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對單一,講授職業生涯的規劃、就業政策、簡歷製作和求職面試技巧時,會邀請企業人士來校作職場講座。對人才市場需求資訊的捕捉和加工組合分析的能力還有待加強,對企業文化的傳播和認知方面也需要學習,尤其是就業心理諮詢明顯滯後於學生求職心理的發展變化。

  3.自身原因

  1認知的偏差。大學生的認知偏差包括對自我、專業和社會的認知偏差。大學生在自我評價方面,往往不能實事求是、客觀全面地分析自身劣勢,要麼狂妄自大,不屑於基層或事務性工作,要麼妄自菲薄,誇大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什麼都比不過別人。在專業認識上,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專業冷門,就業口徑小,灰心沮喪,有的同學過分苛求專業對口,連相關專業的崗位也看不上,這樣無形中就使得自己的就業渠道變窄。其實,企業對不同層次、不同職位員工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受年齡和閱歷的侷限,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也缺少實際體驗,往往把社會想象得比較美好。對影響就業的因素缺乏足夠認識,而傳統觀念和輿論帶給他們的精英意識讓他們對擇業的期望值往往偏高,不能給自己準確定位,從而在現實中產生心理落差。

  2就業前的準備不足。有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就覺得自己進了保險箱,根本就沒有為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做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如果不注意對職位資訊進行收集、篩選和加工分析,也不結合個人的愛好和特長,只是像大海撒網一樣亂投毫無個性的簡歷,必然耗費大量成本卻收效甚微。還有的學生只知道埋頭苦讀,不參加社團或集體活動,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缺少團隊合作的意識,即使進入面試環節,也會與就業機會擦肩而過。

  三、解決求職心理問題的方法和對策

  1.提高綜合素質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根本。

  1思想政治素質。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增強法制觀念,勤於學習,善於創造。要對大學生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倡導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服務群眾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於各種具體道德規範之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係,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把個人的理想與奮鬥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奮鬥之中,將社會的發展、祖國的前途與個人的命運內化為自己的主觀需要,在步入社會、服務大眾、熱情奉獻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看清自己的人生價值。

  2專業素質。專業素質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企業用人,也是針對崗位需要而招聘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大學生只有將自己的專業課學好,才有與人競爭的實力,才能實現人才與崗位的對接。高校可以通過學術講座、科研成果展覽、技能大賽等形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專業教育融入到學生的課餘生活,為學生將來從事本專業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即使在未來的知識領域遇到沒有學過的本專業內容,也能夠通過自學與再學習掌握新知識,從而勝任本專業工作[3]。高校要產學研相結合,由老師根據學科特點和企業需要設計開發專案,讓學生參與到專案的立項和實施過程,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實現實踐教學立體化。高校要開展多種職業技能培訓,使學生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這些證書將是他們求職的敲門磚,也是給自己積累些職場從業資質[3]。

  3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傳授文學、歷史、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歷史感和責任感,它不僅使大學生在專業領域更有創造力,還可以使他們思維更加開闊、縝密,所以,高校可以通過講座、論壇、社團、攝影展、彙報演出等形式,不斷滲透哲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鑑賞等內容,給學生提供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和廣闊的思維角度。

  4創新素質。一個大學生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創新能力和潛力,沒有“你無我有”的優勢,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為可替代的人。為了確保自己在就業市場的就業競爭力,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獲取那些遷移性強、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識,尋求知識的內在規律與縱橫關係,進而根據自己的發展趨向和要求,主動構造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學有所得、學能所用、學會所創。

  高校要充分發揮社團作用,根據大學生的愛好和特點,建立優秀社團,搭建創新平臺,通過開展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的工作專案,比如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等活動,引導和幫助廣大學生全面發展[4]。

  2.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首先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更不盲目攀比而徒添煩惱,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平常心。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所以要有一定的抗挫能力,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增強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能通過合適的方法和渠道化解自卑、焦慮、怯懦等不良情緒,並經常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即使失敗也不氣餒,總結經驗,找出差距和失敗原因,尋找改善方法,找準定位,為再擇業創造條件。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擺脫求安逸、求穩順、怕擔風險的思想,樹立積極主動的奮鬥觀,不等靠,不依賴,充分響應國家政策和號召,哪裡最需要,哪裡有事業,哪裡能作貢獻,就到哪裡去,不以地域、行業、待遇為自己設定僵硬的框框,限制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在擇業的方向上,適合自己的的性格、興趣、價值觀和能力,就是最好的。

  3.加強學校的就業指導和政府的政策配套。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科學的工作,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時,應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前提,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主動競爭意識和創業意識以及選擇和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能力。應配備專門的職業指導師和心理諮詢師,通過授課、專題講座、心理指導等多種形式,對他們進行科學、專業的指導,從學生進校開始就樹立職業規劃意識,根據年級的差異,側重點要有所不同。通過入學教育,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識崗教育,瞭解相應崗位的專業需要,增強大學生的專業認識,樹立職業目標,同時在入學初通過職業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就業檔案,記錄學生的興趣、愛好、職業能力傾向等內容。

  二年級時,引導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知,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並通過課內外的實踐環節,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三年級時,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引導學生根據社會需求和職業意向,結合個人特長,努力拓寬知識面,通過兼職工作或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鍛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培訓課程,鼓勵考級考證,增強擇業的自主性。四年級時,切實加強對畢業實習的全過程跟蹤管理與指導,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企業文化,根據學生鎖定的職業目標,有針對性地提供職業諮詢及專項指導,幫助他們瞭解行業特點、職業要求、個人和職業的發展前景,通過模擬面試,提高求職技巧,掌握求職禮儀。

  積極聯絡企業,進校宣講,配合用人單位的人才訂製服務,開展職前培訓,讓學生校驗自己的積累和準備,儘快進入職場角色。政府也應該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對緊缺人才,由政府出資,提供前期培訓費用,建立培訓基金。委託專業機構或院校與企事業單位配合,分專業對學生進行崗前適應性培訓,以提高學生的可僱用能力,促進企業錄用高校畢業生,實現學生和企業的雙贏。

  三: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充裕,人們關心的焦點從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轉向對人的心理世界的關注這個更深的層面上來。尤其是對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於轉型和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說,個人角色的轉換、所處環境的變遷、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也日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國家教委近年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2.6萬大學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著各種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強、人格喪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上。這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棟樑,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群體不僅關係到國民精神風貌和精神文明建設,更關係到國家的富強。因此,筆者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探究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議。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突出表現

  一環境鉅變引起心理不適應

  現在大學生多出身於獨身子女群體,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脫離原來由家長進行全方位照顧的環境進入到大學,一切生活起居皆要開始自行處理。此時,如果不能很快學會自理和適應集體生活,就會產生自卑、困惑、茫然無措、無助等心理障礙。此外,一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遠離家鄉來到喧囂和繁華的新環境,往往會由於語言、氣候、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不適應,產生恐慌、懼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環境來說,大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大家齊聚一堂,交際圈子變廣、變複雜,難免會產生各種摩擦,如果不能儘快適應這種變化,心理會容易受到挫傷,感到孤立無援,而且這張心理創傷對人的影響最大,伴隨時間最長,解除的難度也最大。

  二個性缺陷

  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和重點,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視,難免會造成學生心理和個性上的多樣化。大學階段,群體生活和交際成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點之一。個性的多樣化往往會造成交際和集體生活中的摩擦。有個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計較、胸懷狹窄、貪戀虛榮等個性缺陷的人在大學生活中比那些個性開朗、內心陽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三自我逃避

  當前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得大學生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學生並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這使得他們由於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對現在的專業學習產生了懈怠和逃避,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還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缺乏長遠的規劃,使得學習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標性,感情容易變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棄,長此以往,會對學習和人生產生一種逃避心理。

  四求職就業問題

  高校的迅猛擴招使得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這也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由於種種客觀原因造成的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和就業壓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學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對自我、對人生產生懷疑,變得消極悲觀、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心理髮展階段

  大學生的心理成長正處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時期。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等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得到疏導和解決,長久鬱積在心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二社會轉型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轉型期,這使得整個社會的意識觀念、價值觀、利益格局等發生重要轉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重要的變化。大學生雖然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行為準則,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畢竟並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覺醒的民主、科學、公平等一時在面對社會現實尤其是負面現實時往往會產生心理失衡,變得激進或者與世同濁。此外,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人際關係的日益負責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滋生負面心理,產生心理障礙。

  三學校心理教育缺失

  應試教育使得學校成為單純成績、升學率等數字符號的機構,導致了對學生社會認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觀”教育的缺失。這使得一些大學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為中心、“三觀’’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從大學生群體校園文化塑造來看,當前學校普遍缺乏應對多樣化的大學生文化群體的準備,使得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無法通過一個普遍共識的文化平臺來加以交流和疏導,從而加劇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諧、幸福等對學生的心理塑造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在學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現狀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學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愛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貧困導致學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諧導致學生沒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策

  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及其主要成因,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人格的健全和發展,它在注重學生思維、智力、知識、技能等系統性的知識認知學習之外,還注重對學生興趣、情感、信念、決斷、價值觀等心理認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實追求。

  

關於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文章
關於大學生心理方面的文章
相關知識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問卷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徵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心得體會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作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手抄報簡單的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手抄報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