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人讀後感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小說中所謂“臺北人”,實質上是淪落臺北的大陸客。“客們”朝思暮想遠在大陸的親人,懷戀往日的輝煌與風光,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形成一股濃郁的獨特的“大陸情結”。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關於《臺北人》讀後感 ,歡迎閱讀,希望你喜歡。

  《臺北人》讀後感

  年初,看完蔣勳的《蔣勳說紅樓夢》後,萌發了了解閱讀更多臺灣作家作品的興趣。在選擇上半年的閱讀清單時,在白先勇的《臺北人》和龍應臺的《目送》間徘徊。後由於Kindle特價原因,最終選擇先看《臺北人》。

  一、從書名說起

  “臺北人”其實是一個身份的認可。小說中不同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從大陸去臺灣的。大陸的生活是記憶,臺灣的生活是現實。記憶用來回味,更用來與現實對比。因此這群人,既回不去做大陸人,也融入不了做臺灣人,於是乎成了“臺北人”。

  二、具有大格局

  說這小說具有大格局,其一是小說的結構。白先勇先生向我們展現了栩栩如生的眾生相,角色上有舞女,阿兵哥,官太太,元老,將軍……,感情上有喪夫、同性戀、姐妹、父子……但每一篇都緊扣“身份認可”這一基調。好像“旋梯看風景”一般,相同的風景,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去展現。每一篇故事,都是組成《臺北人》不可獲取的部分。

  其二則是小說的著眼點。雖然作者的身份特殊,但這作品不是立意表現一種大眾期待的“爆料”式的政治觀念,而是引導讀者從容不迫地去感悟某種人生意味。用餘秋雨先生的話說就是“直取人生真味”。

  三、具有意象特點

  意象,是中國古代詩詞特有的表現方式。白先勇先生,在《臺北人》中用對比的方式,也運用著這種意象手法。“過去”和“現在”不僅僅是“回憶”和“現實”。進一步延伸出去是代表了“靈”與“肉”、“青春”和“年衰”、“精神”與“物質”、甚至“生命”與“死亡”……

  四、可讀性很強的“附錄”

  作品後收錄了臺灣歐陽子、大陸餘秋雨、旅美喬治高、以及作者本人的評論。這既反映出這是一本具有跨地域性意義的作品,同時也能從多個角度去了解這部作品,不僅是剖析它的內容,甚至寫作結構。

  最後,我想說,我要再看一次王祖賢和宮澤理惠的《遊園驚夢》。

  臺北人讀後感

  14篇小說組成一部《臺北人》,人物貧富懸殊,行業各異,故事環境都不一樣,但在我看來,這部書裡一脈相承的卻都是同一種“漂泊與還鄉”的情結。

  所謂“臺北人”,實質上是流落臺北的大陸客。中華民國成立到大陸解放那段歲月裡,有太多的戰火、分離、生存和懷念,被政治和海峽隔離在臺北的人們終生無法回到海那邊的故鄉,是為“漂泊”,但是從情感上他們想念大陸的親人,念念不忘往日的輝煌與風光,生活方式上依然是大陸的延續和複製,從這一點上又是某種意義上的“還鄉”。

  《遊園驚夢》裡的錢夫人在丈夫去世後孤身一人流落在臺北,漂泊無依,宴會上一個唱戲的邀請讓她恍然如回到當年大陸上的笙歌和往昔的情懷,戲沒有唱完,她已經回到了從前,在半夢半醒的恍惚中沉溺不願醒來。與錢夫人的悽清哀怨不同,《一把青》裡的師孃和《花橋榮記》的老闆娘要堅韌不少,老闆娘彪悍而較潑辣,在“勉強掙扎著活”的日子裡不怨天尤人,還時常記得“我們桂林”的好山好水,家鄉的好支撐著她漂泊的歲月;而師孃則是見慣了生離死別的平和,關心別人也善待自己,在臺北聽戲、打牌、跟鄰居逛遊園會,雖然漂泊一人,但跟家鄉空軍家屬村的日子沒什麼兩樣。

  《臺北人》裡的主人公不分男女都是被那個時代拋棄孤島的流落之人,但是相比女性角色的柔韌和較強適應度,男性身上的悲劇命運色彩要更為濃厚。

  《歲除》中的賴鳴升,當年是馳騁臺兒莊戰場的英雄,如今在臺北成了小小的伙伕,經常因些許小事被主管“瞪起眼睛”欺負。《思舊賦》昔日轟轟烈烈風光無限的李長官如今家破人亡,公館破落,少爺瘋病小姐遭棄,自己只想遁入空門,《梁父吟》和《國葬》相似,都是用葬禮的場景表現當年叱吒風雲的國民黨高階將領身後的淒涼。這裡要提一下作者的身世,身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之子,父親戎馬一生和歸臺之後的歲月,讓白先勇對那個動盪時代有著極為深刻的切身感悟。用如此多的筆墨描寫往昔的軍旅之人,悲劇命運意味深長,更能體現那種濃郁的“漂泊與還鄉”的情結,並且,他們終身都在漂泊,無論身體與心靈,永遠也無法還鄉了。

  臺北人讀後感

  《臺北人》算得上是白先勇先生最為重要的一本小說集,這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說故事反映出了大背景下的社會眾生相,同時,又不得不讓人思考社會背景對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影響。雖是小人物的命運,但該被人們知道並記住,因為這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印記。

  正如白先勇所說,如果不快些寫下這些人物,這些故事,恐怕它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了。感謝臺灣那些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們筆下,沒有巨集大的敘事,有的只是對最真實的小人物的故事的記錄,對命運的思考,對時代的感慨。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便是吳念真,“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在讀《臺北人》時,一下子就聯想到了他的《這些人,那些事》。兩本書都是由一個個平凡人的人生故事構成,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吳念真更注重人物的個人命運,而白先勇可能更注重時代背景對人物命運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這些人物與大陸的聯絡、與那一段特殊時期的關係。

  開篇尹豔的故事就極具吸引力,尹雪豔是個有故事有深度有魅力的女人。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淺淺的笑容背後,卻是一顆飽經滄桑的心。上海百樂門舞廳的回憶,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回憶,更是那些和她一同來到臺灣的給她捧過場的人的回憶。可惜他們都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大家再造一個百樂門,可歲月已不是當年的歲月,地點也不是曾經的地點。但至少尹雪豔那裡是那些飽經歲月洗禮的人們尋找慰藉的最佳去處。大家都羨慕尹雪豔不老,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可她依然是可愛的,因為她代表了一個時代,也代表著一種文化與記憶。然而深藏於這些之下的,卻是歲月的無情和濃濃的鄉愁。

  在“思舊賦”裡,順恩嫂和羅伯孃的談話足見世事變化無常。昔日風光無限的李公館竟變成如今的荒涼景象,然而那位善良的老僕人卻還在堅守著自己與李公館的之間的情意。最後,她“覷起眼睛,仰面往那暮雲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風把她那一頭白麻般的粗放吹得統統飛揚起來。”這一幕,讓人感慨萬千,也讓人十分心疼這位老人,一輩子都在為被人而活,卻活得有情有義,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像這樣勤勞善良的人應該不少吧。

  在“國葬”中,反映出的是故人之間那份濃濃的深情和歲月的變遷。看著那些老者依然堅持著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對長官的尊敬,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這個世界最難的,便是堅持。

  看完這部短片小說留在心底最深處的兩個字,便是感動,感動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情誼,感動老者們的堅持,感動苦難生活中的歡聲,感動人們面對世事變遷的那份淡然,當然,更多的是無奈。


幸福的七種顏色讀後感範文
臺北人讀後感範文
相關知識
臺北人讀後感範文
臺北人讀後感範文
稻草人讀後感範文高中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高中
南渡北歸讀後感範文
擺渡人讀後感範文
威尼斯商人讀後感範文
小婦人讀後感範文精選
小婦人讀後感範文精選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