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散文帶評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樣式 ,以其表達靈活、形式多樣的特點受到人們的青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總是伴著綿綿雨絲漫步而來。雖然少了春的嫵媚、夏的喧譁和冬的沉寂,但卻是一首詩,一支歌,給辛勤的人誦讀、高歌。

  ——題記

  秋是一首詩,還記得秋季那掛滿枝頭的紅葉嗎?它總是沙沙地在風中不停的顫抖,反射著太陽的光芒,自己也彷彿成了一個小小的太陽,向人們展示著秋天金色的風采。如果秋天只有金色,便不會有那麼多魅力,它還有藍色,那種不折不扣的藍。秋季的天空總是被畫家稱為“最美的天空”,這並不奇怪,因為它所具有的那種藍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它與海水相比,更加澄澈;與藍寶石相比,更加濃重。因此,我不能用海水和寶石來比喻秋的天空,這樣會破壞它的美,它的光彩。不由得,我想起了朱自清在《綠》這篇文章中的句子:可愛的,我將用什麼來比擬你?我怎麼比擬得?詩人看到美麗景象往往會詩興大發,而面對如此美麗的秋,他怎能毫無感觸?

  秋是詩的季節,秋就是詩!它不用文字來表達,便可成為一首動人詩篇。

  當然,秋季也是一支歌,一支收穫的歌,每當秋季出遊時,你是否注意到路旁金燦燦的稻田?你是否注意到農民那眯著的眼睛和笑著合不攏的嘴?在秋天,農民總是可以捧著一把把沉甸甸的稻穀,眼角笑出了淚,將這一粒粒米送到千家萬戶。

  秋,你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藝術家,將天空點綴得如此美麗;秋,你是一首詩,將整個秋天以優美的詩篇,呈現在世人的面前;秋,你是一支歌,彈奏出婉轉的旋律,,給農民帶來秋收的喜悅……

  評語:本篇散文中小作者將秋天比作了一首詩,一首韻致優雅,情調自然的充滿魅力的詩。而文章給人的感覺也同樣是非常富有韻味的,讓人很有畫面感。小作者的語言很平實,但也就是在這種平實中,讀者讀到了秋之美,文章之美。

  二

  追求需要思索,思索需要孤獨。

  孤獨,絕不是指自命清高者的芬芳自賞和獨處時的顧影自憐;也不是指百無聊懶者的無病呻吟、自我封閉、作繭自縛。

  孤獨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個性張揚,獨樹一幟;是漫天風雪中怒放的一剪寒梅。

  孤獨者不媚俗,如空谷幽蘭一般。真正的孤獨者是禁得起歲月檢驗的,如哥白尼便是如此。

  孤獨是美的,美在它的優美意境,美在它的深沉思考,美在它的崇高境界,美在它的獨領風騷,美在它的不隨波逐流……

  孤獨是優美的空靈。“落花人獨立,微風燕雙飛”,誰能說這空靈的境界不美呢?

  思想者常與孤獨相伴而行。孤獨是深沉的思考,問人,問己,問天,問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任何人的成長都需要經歷孤獨的磨練,一個人只有經歷孤獨之旅,才能真正成熟起來。

  靈感從孤獨者深沉的思考中迸發;智慧從孤獨者深沉的思考中起源;創新從孤獨者深沉的思考中成形;詩情從孤獨者深沉的思考中溢位。

  孤獨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堅強者能用它劈出永恆的思想之光,斟酌出千古的佳句;而懦弱者則將會被它寒冷的劍光所淹沒。

  品味孤獨,享受孤獨,戰勝孤獨;從孤獨中昇華,放飛金色的蝴蝶。

  評語:本篇《孤獨之美》從一個少有人注意的角度切入,論述了孤獨的重要意義以及深刻的美感,給人以豐富的思考和啟迪。讓我們正如作者所說,品味孤獨,享受孤獨,戰勝孤獨,從孤獨中昇華吧!

  三

  時時,刻刻,我所惦念著的……

  一

  “凝望著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這個終生在愛與恨中作繭自縛的天才,維吉尼亞·伍爾夫,她的思想有著深刻的錯亂與孤獨。我彷彿看到陽光明媚的英格蘭鄉下,矢車菊香氣的陽光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輕嫋地散發著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

  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08年的時候福建高考有個考生把這段文字增刪減補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詩意。他所描繪的圖景是我愛想象的,彷彿真的能觸碰到那種美好。後來看了很多更為成熟的詩意描寫,但最喜歡的還是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諾言一般的傷感質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實地瞥見了熱愛。

  二

  我一直很喜歡英格蘭,我對它瞭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條街道的名稱。只知道常年氤氳於厚重文化和明媚陽光氣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歡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裡有對任何一種殘留過英倫氣息的事物的偏執,更為準確的說是對英倫古典氣息的迷戀。我很喜歡在星期日下午看有關於英國騎士,或者魔師,少年的電視劇或是電影,每當鏡頭掃過它那古典的城堡時我總會有所悸動,閉上眼睛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暖流流過身體,就是這樣的美好。我也很喜歡美國的鄉村音樂,有那種自然的意境,不是綠油油田野蔥蘢蓊鬱高山的感覺,有的是悽然草原的感覺,更覺得的是一種廣闊。“鄉村之路”是我很鍾愛的一首,我讀出的是懷念。還有英倫式或者古典貴族、青春的那種電影,每一個好的不好的都充滿魅力,沒有愛或者恨,只是不自覺的被吸引,有時候伴著電影悲傷感懷的曲子,一個下午就過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們平緩的抒情語調和那種浪漫,真的常常感動得對生活充滿12分的熱愛。這樣的美好存在於電影,總之,就是一盞路燈,路燈下沉沉的背影都縈繞在腦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員,因對他們的極度愛念才會有對這種英倫文化的偏執,但其實我說不清,就像我們亙古抒發人生,但沒有一人能說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蘇格蘭風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熱情。

  三

  維吉尼亞就像這種景緻一樣極富吸引力,2002年妮可·基德曼對她進行過詮釋,在梅麗爾斯特里普和朱麗安摩爾的壓抑情感的籠罩下,妮可的出場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藝、詩意,看得很舒服。後來妮可的很多角色與之都不能與之想媲美。維吉尼亞的那封遺書我曾用很漂亮的圓體字摘錄,印象很深那句now everything is gone from me but you kindness,還有那句很感懷的,後來被反反覆覆地引用的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時時刻刻,不同時代的我們有著或多或少維吉尼亞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賦有維吉尼亞的思想。比如說,08年凱特溫斯萊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個家庭主婦,更早的,我發現凱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個單身母親,電影說是包法利夫人,行為與追求精神狀態上,像極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卻是維吉尼亞,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點那麼像維吉尼亞,不仔細真的不能發現。可能那是對自由,生命,代價,意識的絕對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現代文明中的我們漸漸失血。不能說維吉尼亞不熱愛生活,這是一個對生活極度狂愛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這種方式離開讓我唏噓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說她不想再耽誤別人的生命,想讓他們快樂,但她不知道,沒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樂。

  我不願想象她走後她的丈夫怎樣,真的是要感傷入骨的。我欣賞這樣的一往情深,欣賞這種方式的愛戀。可怎麼我們的生命中這樣的人就這樣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過我們總是嚮往著別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四

  The hours,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讓人厚重眷念,簡楨有一句話特別應景:

  認識你愈久,愈覺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處清喜的水澤,幾次想忘於世,總在山重水複時又悄然相見,算來即是一種不捨。

  歲月,愛,時光,崇高地重疊著。生命穿梭期間,竟會是一種無法被印證的感恩。電影中有記錄維吉尼亞這樣的一個瞬間,是關於生命的,愛的,同情的。我不知道這是否是真實的,但這樣的鏡頭卻使我感動到熱淚盈眶。故事是這樣的:

  小侄女在成蔭的院子裡玩耍,突然,小侄女發現一隻從樹上掉下來的已經死去的小鳥,感慨之餘,我彷彿瞥見維吉尼亞苦楚的思緒。我忘記了她跟小侄女說了什麼,但知道那一定是關於生命,關於命運輾轉的,只記得,當時聽得溼了眼眶,只覺得心中像藏了一個重洋,而留下來的卻只有兩滴清淚。印象最深永遠是電影中過於渲情的鏡頭,維吉尼亞纖細的手指滑過死去的鳥兒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頭枕在片片落葉上,就這樣,看著那隻鳥兒,彷彿瞥見了自己命運一般地傷感,秋天陣陣的落葉打著旋兒慢慢飄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這片片泛黃的覆蓋一樣,終究逃不過被命運平靜地覆蓋,無論是怎樣華麗流轉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來了簡愛,她是這樣對羅伯斯切爾說的:

  “既然如此,我選擇不愛,我要遵循上帝靈魂平等的原則,葬在墳墓的時候,我們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腳下。”

  其實他們本身沒有多大的聯絡,不過異曲同工的是:無論是怎樣華麗流轉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終究逃不過命運平靜地覆蓋。不知聽誰說過: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許是吧,但紀伯倫說:“當睡在鵝絨溫軟床上的皇帝做的夢沒有比夜宿街頭受寒冷飢餓傾襲的乞丐的夢來得甜蜜的時候,我們又怎能對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實,要說公平這種東西沒什麼絕對的,反映的不過都是我們內心的浮躁和憤青。

  然後維吉尼亞安靜地凝望著那隻鳥兒,她吟哦著什麼,我沒聽清,但一定有著淡淡愁緒,應該有那麼一刻她是微閉著雙眼的,對這世界微小的無常閉上了眼。後來的不多久,她永遠對這世界巨大的無常閉了眼。此刻我耳畔縈繞的是電影《勇敢的心》的那曲蘇格蘭風笛,一開始很歡慶的感覺,像泰坦尼克號中羅斯參加窮人舞會時的感覺是一樣的。而後就過渡到不絕如縷的空靈感傷,彷彿置身於如黛遠山,空氣很溼潤。極像靈魂傾訴的低低迂迴。好不寂靜淒涼,令我感慨怎麼世界一瞬間就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呢?

  五

  她應該親吻那片大地,落葉,鳥兒的。她這一輩子彷彿就是關於信仰與救贖的故事。有這樣記錄維吉尼亞的文字:

  “這個終生在愛與死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最後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聽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尋找生命的核心。但是隻找到一間空屋,盛滿了孤獨的疾病。”

  命運對維吉尼亞如它自己一樣矛盾,眷顧與不眷顧,就這樣交替著。後來我也漸漸理解了她的意識流。她應該認為命運就像意識流這樣捉摸不定,而事實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加曼,都說他是“電影詩人”,我非常贊同。那時候去搜索《戰地輓歌》的時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來他活得是如此誠實無欺與勇敢,他沒有對不起心靈,因為他一輩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內心。這符合海蒂拉瑪所說的:“看淡形體,關照內心”。應該說,加曼不僅看淡形體,還看淡世間榮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與認同,很像維吉尼亞,而他們都非常孤獨,不為人所理解的孤獨,百年孤獨。我記得當時的維吉尼亞吻了倫敦來的姐姐,當時的她是非常鎮靜的,看電影時我其實很怕她被人誤解了,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永遠希望自己所愛的人事在別人看來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還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間榮辱。電影沒有表現她的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這一方面,可事實確實如此吧,我直覺得維吉尼亞很矛盾,其實她自己都不是很瞭解自己,只覺得她是沒病的,別人卻認為她有病,束縛著她,她前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遠是直面任何事物的,並不覺羞恥,我說沒有什麼是可恥的,我們所謂的可恥都是以別人的眼光來評判的,從來就沒想過自己的熱愛,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們所說的,還沒開始就已撕碎了?因為懂得,所以他為這種被束縛著的情感進行激烈的鬥爭,他的墓誌銘說:我活在愛中。1994年,伴著唾罵和崇拜,他死於艾滋病,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種精神支柱,而年少傷情的我們似乎更能理解加曼,這本是一種殊途同歸。我不明白,為什麼以前的,現在的,以後也會有的,都泯滅了個性,我們隨社會隨波逐流,還有多少的人會被所謂的“傳統”桎梏牽絆住,愚蠢地聒噪,我們容不下異類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們不知道這個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說,“我的精神永遠與你們同在。”他預知到他的思想雖然亙古就有,但也亙古不為人所解,所以他這樣說了。他希望我們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內心去生活,live without shame。

  七堇年說:“畢竟深情的代價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一生。”這句話或許可以為加曼的人生做個註腳。想想,他所爭取的,於那個時代,或者現在,或者更遠的將來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他的腳步卻如此篤定,彷彿踏上了一條漫漫征途,不寫下歸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們是在百年後才看見她當初努力的結果。加曼的道路來得更加漫長與崎嶇,秋瑾能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擁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為人先,追隨他的人很多,但傳承他的人卻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終有一天會實現的,只是那一天遙遙無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給他,海很高,天很美,我們活在愛中。

  六

  命運是捉摸不定的,維吉尼亞總是這樣想:“一個人的死去是為了大多數的人更好地活著。”她為她的理論實踐,但似乎事實並非如此。長久以來看維吉尼亞看得很悲,很傷情,總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數的我們並不接受。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死去不過是解脫了自己,印證了自己枉年華的生,是大多數的我們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與他爭辯,毫不退讓,她永遠是那麼地固執己見。但他確實對她太耐心了,有時,情感的產生就是要對自己有足夠耐心。我們不需一張世上難找的臉,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她希望記住THE HOURS的,這也證明了她曾是如此認真的生活過,只是live with shame,其實任何的生活都是可以美麗的,可以不gone with the wind,事實上,我們都應該是赫斯嘉,只是事實上說得容易做得難,能放的誰願意執拗呢?作為普通人,我們只要認真地活過就好,平平淡淡,哪怕缺少詩意美好,但詩意不就蘊藏在這麼?生死榮枯應運而生,我們不必逾越。上帝只不過想讓我們多看一眼世界,我們又何必跟他過不去?

  “桌上的咖啡輕嫋地散發這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

  七

  維吉尼亞可能還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來自內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對慾望的沒有束縛和限制,反抗則是因為沒有自由或被強制,這是一種消極的自由。我現在才意識到,我們對維吉尼亞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頗,我們說她追求“自由,生命,代價、意識的絕對化和理想化。”對於自由的理解,我們僅僅是從一個旁觀者去考量她的行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樣的,所以,便給維吉尼亞定了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姿勢。

  說是自由,維吉尼亞不想別人認為她有病而牽絆她的行為,把她當作是一個隨時會做出傻事的瘋子,她一度想逃離蘇塞克斯郡,她在車站跟她的丈夫起了爭執,她說:“我沒病,你們一直認為我有病,你們這樣束縛著我,遲早有一天我會被關出病來。”像一個滿腹委屈的孩子一樣,維吉尼亞顯得如此形單影隻的孤苦,她憤怒地強烈指責著他們,指責著那些沒給她的身體,靈魂意識以尊重的他們。如果說維吉尼亞要的是自由,那麼所說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個人的自由,狹小的自由。從西方,《獨立宣言》開始,保障了自由的權利,自由是一種權利,更適合從人類廣義的角度加以闡釋。任何一個人都有國家給他保障的自由權利,維吉尼亞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為單位使用,顯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贊成用自由來說明一個人的翹首以盼。確切地說,維吉尼亞需要的是對她身體、人格的尊重,不要對她束縛是一種渴望尊重的表現,絕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對她而言呢?對她而言生命太絕對化,她時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時而又太輕。她對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熱愛。但她對人類的生命卻沒有這種意識的表現,她對於人類靈魂的偏執總是要比生命來得強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從幼年時刻骨的精神創傷起,即使後來被盛情關懷過,於是這兩種極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愛與恨中作繭自縛。因為對醜惡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對人類生命輕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創痛並不那麼容易被彌補,尤其是童年時代的陰影更會成為一生的夢魘,所以會自然而然地偏執於靈魂,這似乎並不很難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識流,生命在意識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為意識作用的一個代價。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命運在她眼裡和意識一樣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個最大代價而已,最大的博弈籌碼。想到維吉尼亞如此哀痛,還會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淚灼熱地流淌下來。以生命為代價,報復或者感恩,心頭縈繞這悲壯。因把生命錯當代價,所以苦苦找尋生命的核心,卻發現生命的核心空蕩蕩,像閣樓上的一座屋子,盛滿了孤獨的疾病。

  八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我困於生命的價值的時候。維吉尼亞成為了我一生的傷情,傷心淚滴,哀怨嘆息。正在聽的是純音樂的《琵琶曲》,低眉續彈,續續彈,彈盡心中傷心事。很少人會記起維吉尼亞的故事,甚至不曾為此悲傷一瞬,而我亦不是時時刻刻都會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剎那會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質紙張寫下: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伍爾夫不曾微笑著說,但時至今日,傷痛沒有流轉在我們生命中,我卻一直看到維吉尼亞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這歲月,愛和時光中常常感動得熱淚盈眶。成長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維吉尼亞,青春本身便是一種傷感的美麗。總會在某一個下午,看了關於維吉尼亞的文字或者加曼的電影結束後,向窗外的風景望過去的時候,就在不經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麗,但不是時時刻刻。

  我常常告誡自己要活在現實中,多把時間放在身邊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實過完一生,有點與世無爭,也有點嬤嬤口中的庸俗。但事實上他們卻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們的光環和陰影之下,誠如七堇年所說的,我一直還認為這是自己的優點和價值所在,但我並沒有切膚地感受到其實這是一種愚蠢的聒噪。我們寫的文字只能代替一個人當時的意識,卻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澱。我們總是在一個人死後才會提及他的思想與價值,但這好嗎?我一直困惑著。大眾的認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在成長,思想還在繼續。

  九

  維吉尼亞成了一個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錯過了她的一生。這就是無法迴轉與挽留的宿命吧?現在的我們一直在夢著他們的人生,戀著他們的軒窗,而是否有一天也會有人在想象著我們曾經是怎樣的哀痛與幸福,他們是否也會夢到我藍藍的一片雲窗?她不知道多年後有個我默默地為她感動,她不用知道愛她的我是誰,而她卻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著,不曾離去,佔據著我的一生。有時候當傷感得不知何去的時候,我總能感覺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愛中。

  我想帶一株忘憂草給她,陽光帶著矢車菊香氣,時光靜靜地存在。

  時時,刻刻,我所難忘著的……

  評語:這篇文章最讓人讚歎的,是作者在選材和構思上的匠心獨具。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其意識流的作品與其生活經歷的傳奇一直為人稱道與評論,因其在中學課本中提及較少,對學生而言,又顯得多少有些陌生。本文作者選擇了這樣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適當地拉開與讀者的心理距離,立意選材,先拔頭籌。選擇分節式結構,雖不特別,卻可以分層表達維吉尼亞·伍爾夫的理解過程,又聯想了“電影詩人”德里克·加曼,使內容更豐富。即“成長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維吉尼亞”。作者理解維吉尼亞·伍爾夫追求“對自由,生命,代價,意識的絕對化和理想化”,也對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識人辨理,可謂不斷給人驚喜。在文中,隨處可見的名言引用,針對人物行為的深入分析與飽含真情的告白,都是文章動人的地方。
 

散文加評語有哪些
寫花的作文帶評語
相關知識
初一散文帶評語
初一作文帶評語
優美散文帶評語
初二作文帶評語
初一作文及評語
初一作文加評語
初三作文帶評語
寫景散文帶評語
初中散文作文帶評語
初一語文作文帶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