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誰發明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7日

  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發現簡史

  儘管味精廣泛存在於日常食品中,但穀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對於增強食物鮮味的作用,在20世紀早期,才被人們科學地認識到。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了一種,昆布***海帶***湯蒸發後留下的棕色晶體,即穀氨酸。這些晶體,嚐起來有一種難以描述但很不錯的味道。這種味道,池田在許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蹤跡,尤其是在海帶中。池田教授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穀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池田教授將穀氨酸鈉稱為“味之素”。這種風靡整個日本的“味之素”,很快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味精,學名穀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裡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穀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穀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裡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穀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穀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

  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裝置要求高,需耐酸裝置。

  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薯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穀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了它以後使菜餚更加鮮美可口。

  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複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中東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從此畢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二、我國發明歷史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準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按照北洋政府的專利法,吳蘊初的味精專利可以享有5年的專利保護。1926年,吳蘊初宣佈,放棄味精的國內的專利,希望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此後,國內各地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味精品牌,國貨味精市場極大繁榮,日本的“味之素”除了在日本關東軍佔領的我國東北地區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蹤影。

  1925年,因有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相助,日貨更受抵制,本來無力與味精競爭的味之素更趨頹萎,連南洋的華僑也棄日貨味之素,改用了國貨味精,進入了“天廚”。佛手牌味精不但打入了南洋各國市場,而且很快就成了該市場的緊俏商品。

  穀氨酸是一種普遍的氨基酸:人體自產穀氨酸,它主要以絡合狀態存在於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如蘑菇、海帶、西紅柿、堅果、豆類、肉類,以及大多數奶製品。部分食物中的穀氨酸以「自由」形態存在;並且只有這種自由形態的穀氨酸鹽能夠增強食物的鮮味。西紅柿、發酵的大豆製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乳酪,以及發酵或水解蛋白質產品***如醬油或豆醬***所能帶來的調味作用中,部分歸功於穀氨酸的存在。

  亞洲菜向來用天然海草,比如海帶的清湯,提高湯中的鮮味。諸如味之素等味精製造商,使用經過挑選的穀氨酸微球菌菌株,在培養基中生產穀氨酸。這些細菌通過其所能分泌穀氨酸的能力進行篩選。之後穀氨酸從液體培養基中被分離出來,提純,製成其鈉鹽,穀氨酸鈉。

 

 看了的的人還看了:

1.罐頭是誰發明的 罐頭的發明歷史

2.玻璃是誰發明的 玻璃發明歷史

3.鉛筆是誰發明的 鉛筆的發明歷史

4.內燃機是誰發明的 內燃機的發明歷史

5.元素週期表是誰發明的 元素週期表的發明歷史

關於中國有什麼偉大的發明
味精誰發明
相關知識
味精誰發明
味精誰發明
關於抽油煙機是誰發明的
腦筋急轉彎誰發明的
五子棋是誰發明的
無線電是誰發明的無線電的發明歷史
內燃機是誰發明的內燃機的發明歷史
計算器是誰發明的計算器的發明歷史
二進位制是誰發明的二進位制的發明歷史
廣場舞是誰發明的流行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