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反思回顧
《豐碑》課文語言樸素、自然,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敘述,人物形象飽滿,讀罷令人難以懷。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豐碑》這篇課文講的是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給自已而被凍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課文語言樸素、自然,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敘述,人物形象飽滿,讀罷令人難以懷。那麼,在《豐碑》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主動探究、體驗文中之情,從而從維持學習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呢?結合筆者兩次教《豐碑》一課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豐碑》一課重點突出,“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是這篇課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同學們回顧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以“為什麼說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個問題突破全文,交待學習任務。這樣一來,雖然從教的角度而言,本課的學習任務交待清晰,但是從學的角度而言並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習需要是從維持性學習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前提。那麼如何激發學習需要呢?根據認知失調理論,設定認知衝突,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習需要。因此,再教時,我對原先設計作了修正:首先讓同學們讀課文一、二自然段並思考——紅軍隊伍遇到了怎樣的困難;接著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後最後一個自然段並著重理解“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屬於誰呢?”這句話。自然而然,學生不禁要問,剛開始將軍不是擔心“這支隊伍能不能經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現在怎麼說勝利一定屬於這支隊伍?這是為什麼?這樣修正,就把原來的學習任務變成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主體參與的面,當然有利於學生主體效能力的發展。
篇2
《豐碑》一課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將軍情感的變化來襯托軍需處長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學時,著眼於將軍情感變化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我設計了自學思考題:將軍的神態是怎樣變化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要求學生圈畫有關詞句。然後分別讀議:將軍為什麼“愣了一下”,為什麼“臉色嚴峻起來”,為什麼“兩腮的肌肉抖動著”,又為什麼“愣住了”?
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體味將軍複雜的內心活動,從而引起共鳴。但從教學實踐看,雖然激起了學生的情感,但是學生思維空間狹窄,又壓抑了創新個性的發展。這是由於教師規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參與學習。那麼如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呢?引導質疑問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因此再教時,我嘗試把學習設計權還給學生,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3到第12自然段並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後集體交流質疑,教師將同學們都不懂的問題按課文的順序重新排列並摘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一般來說,學生的問題有:當警衛員告訴將軍前面有人凍死了,為什麼將軍只是愣了一下?
為什麼老戰士犧牲時神態還那麼鎮定、安詳?將軍為什麼要向身邊的人吼?等;接著再引導學生讀文,想象將軍、老戰士等人的內心活動並朗讀體驗。這樣由學生自已提出問題並主動解決,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自然情更濃意更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篇3
《豐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這個軍禮代表著將軍對軍需處長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著他對剛才發怒埋怨軍需處長的自責、愧疚的心情,更為紅軍隊伍中有這樣的戰士而自豪。
為了進一步昇華情感,理解課文內容,第一次教時,我設計了思考題:將軍為什麼向軍需處長敬這樣一個軍禮?引導學生想象將軍的內心活動。雖然學生也能積極思考,發揮想象,但對將軍情感的感受不夠深刻。這是因為這樣教學學生只能內部自我協商,無法拓寬思路和想象空間。那麼如何改善呢?強調主動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讓學生從單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優化問題設計,創設爭論辯駁的條件是有效策略之一。為此,第二次教學時,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讓學生思考,讀到這裡你認為將軍剛才應該不應該發火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將軍剛才應該發火,因為他並不知道這位老戰士就是軍需處長,而眼前有位老戰士因沒有發到棉衣而被活活凍死,當然要發怒;有的學生認為將軍沒有弄清事實的情況下大發雷霆而錯怪了一位老戰士,當然這是不應該的等;接著在辯論之前,讓小組持相同觀點的同學讀議交流;然後分成兩大組辯論;最後集體評議。
這樣一來,學生在爭論中自然分組並多方交流,層層深入而又主動剖析將軍的內心活動,顯然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草原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