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青春的勵志小故事
正值青春我們總會需要一些勵志,而找一些來看看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那麼有關青春的勵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別上“機會財”的當
作者:陸新之
大環境的變化總會讓市場出現一些機會,有些人早看到,通常就會先賺一筆。但是之後就會迅速被攤薄利潤。我國港臺地區一度出現的葡式蛋撻專賣店和內地的“土掉渣”燒餅,都是短時間暢銷,於是大家一窩蜂都開,按照老北京的說法是“臭大街”,導致大家生意都不好做,接連關門最後沒剩下幾家。這就是典型的來去匆匆的所謂“機會財”。
世界商業史上,最大的“機會財”多半出現在房地產行業。因為這個行業一旦遇上大行情,你什麼事也不用做,只要買一塊地擺著就等著不斷賺錢好了,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技巧。
這種機會財不能持久,但對商人的誘惑很大。很多聲名顯赫的大企業也跑去做,遇到巨集觀調控就變得騎虎難下。這個誘惑和陷阱中外皆然,而且專斬大將猛人。
“機會財”有個特性,就是當你賺了一筆之後,會改變你的經營心態,該去賺辛苦錢的時候就不會去做了,天天等著下一筆機會財,等到就賺到了,等不到就完了。
21世紀初,光纖裝置行業前景好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去搶裝置、搶人才,等到人才、裝置搶到了,機會卻不見了。可見“機會財”就算是賺到了開頭,也不一定能賺到結尾。美洲著名的通訊行業巨頭北方電信公司,賣裝置賣到眉開眼笑,連名字都改成北電網路,以增加吸引力,表達與網路共存亡的決心。結果呢?曾經是加拿大國家的驕傲,現在去加拿大做民意調查——“你最討厭什麼公司?”北電網路必定榜上有名,因為太多人的辛苦錢隨著它股價的大跳水,永遠都收不回來了。所以遇到賺“機會財”的時候要想一想,為什麼只有你才能夠賺這個錢,是你比別人多知道些什麼,還是有別的競爭優勢?如果不是比別人早進去,或是比別人有能耐,就不見得賺得到“機會財”。
曾有人問馬雲,阿里巴巴的戰略到底高明在何地,馬雲毫不遲疑地回答:真正優秀的公司都是簡單的,一個優秀的CEO的主要任務不是尋找機會,而是對機會說“NO”!
無論阿里巴巴是“貧窮還是富貴”,是“順境還是逆境”,馬雲始終認為,阿里巴巴的目標只有一個:電子商務——“只要是商人,就一定要用阿里巴巴”。有這樣一個清醒的定位,阿里巴巴一直沿著電子商務的道路走了下去。
2002年,中國網際網路回暖,存活下來的阿里巴巴開始有了不錯的前景,很快就實現了贏利。當時,溫州人剛剛掀起炒房熱,房地產生意很不錯,有的高管就忍不住了:“如果我們做房地產,那就賺大了。”而且,即使不開發房地產,阿里巴巴也有其他的生財手段,比如靠收簡訊贏利、投資網路遊戲,等等。這些行業與網路相關,完全可以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個新公司獨立運作。
但是,馬雲卻不這麼認為,他仍然堅持走電子商務路線。他說:“如果我們投資簡訊很快會賺錢,2002年、2003年簡訊業務拯救了中國網際網路很多站點。只要投入這個就能夠賺錢,但是我後來發現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拯救中國網際網路經濟,只能夠拯救一段時間。”馬雲還派人對一些入口網站做調查,結果是,做手機簡訊可能會出現欺騙客戶的情況,這個業務必定是不長久的,所以馬雲堅決不做簡訊。
:被逼著賺錢
作者:劉創
從摩爾定律說起吧,這個大家都知道。1965年,英特爾晶片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科技行業發展預告中提出了這一定律:積體電路上可整合的電晶體的數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隨之而來的,電子晶片的效能也將提高一倍。也就是說,你今天花一萬元買的一臺當下最高階的電腦,其效能配置在18個月後會成倍增長,而價錢不變。
這一定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本定律在經濟學上的作用在於,很多人不急於更新自己原有的電子裝置,而是稍稍等一下,等到更高檔次的裝置出現後,買比最高檔次裝置低一級的產品,這樣,使得自己現有裝置的使用週期變長,同時在更新裝置的時候,可以以相對合理的價格更新效能大幅提升的產品。
然而,本定律的副作用就是,產品研發部門和生產廠商經常會感覺自己掉坑裡了,因為只靠效能的提升,無法讓使用者立即把目光集中到新投放到市場上的產品中,反倒是新產品的出現,推動了上一階段的“最高效能產品”的銷量。因為,新產品推出後,舊的“差一個檔次的產品”會價格猛降。
微軟似乎跳出了這個怪圈。微軟的新產品一旦推出,馬上就會招致新一輪從硬體到軟體的更新換代。這個微軟模式成為了新一代市場分析師和經濟學課堂上最火的一個課題。
比較靠譜的解釋是,一個新的科技領域與市場經濟學交織的定律:安迪—比爾定律。“安迪提供了什麼,比爾就消化掉什麼。”
英特爾公司總裁安迪·格羅夫每推出一代新的硬體平臺,微軟的總裁比爾·蓋茨就立即針對這一硬體開發出相關的作業系統的改進版或者乾脆推出新的作業系統,並升級自己的相關軟體產品,把新型晶片的效能全部吃掉。
當年一臺386電腦,開機後需要用軟盤啟動,進入DOS系統需要大概一分鐘。現在的一臺高階電腦進入windows8系統同樣需要一分鐘。也就是說,如果橫向比較,電腦的效能提升了何止千百倍,但我們操作軟體所需要的時間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減少。
因為,比爾把安迪的硬體效能全吃掉了。
而我們還在沾沾自喜地逢人就說,看,我的電腦,配置多麼多麼高。其實從工作效率上來說,與一臺最早的電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因為軟體體積大了,對硬碟的要求也高,對記憶體的要求也高,而啟動和執行速度,和當年的低版本相比,並無優勢。十年前的電腦,根本無法執行現在的程式,你必須跟著摩爾定律更換新的電腦。而十年前的洗衣機,汽車,還用得好好的。
人們跟隨著科技的進步,自欺欺人地頻繁更換電子裝置,功能上的確有所提升,但行事效率上,其實並無真正意義上的改觀。
這就是摩爾定律的副作用。而讓人們不得不跟著科技的進步掏錢更新裝置的理由就是安迪—比爾定律:你不更新硬體,軟體上根本就不支援。
這個定律的鐵律就是,硬體上,安迪的英特爾是領頭羊,軟體上,比爾的微軟是業界標準。如果其餘的人不想被吃掉,只有硬著頭皮跟上。這一軟一硬兩大巨頭牽制著業界的所有風向。當年微軟的windows7系統遲遲不見正式上市,結果在大概兩年的時間裡,幾乎所有的計算機使用者都無需更新電腦硬體,這使得惠普、戴爾、華碩等廠商因效益不好而大虧,他們集體要求微軟儘快推出新一代的作業系統。
換句話說,他們在逼著微軟掙錢。你不掙錢,我都沒錢可掙。你必須做到最好最大,你才有資格制定遊戲規則,從而讓第二流的跟隨者和模仿者不得不咬牙跟進沒有退路。
這是微軟式的成功,也是安迪—比爾定律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在中國,馬雲和雷軍是安迪—比爾定律的應驗者。如果馬雲給淘寶放假十天不交易,馬雲不會有什麼損失,損失的是銀行、支付寶,是快遞公司。如果馬雲真的命令阿里巴巴和淘寶放假十天,那些銀行、企業,首先就不同意。
如此的馬雲,想不賺錢都難啊。
:鐵心戰頑“石”
1991年的深秋,結石與我不期而遇。那是在為一家雜誌完成約稿的日子裡。那陣家裡還沒有電話。我因故未能按時完卷,編輯老師又等稿甚急,只好親自登門,且接連來了三位老師。我心裡內疚得要命。在這種“負罪感”的驅動之下,熬了一個通宵。通宵熬下來了,任務接近尾聲,突然覺得腰部疼痛起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睡也不是,直至發展到劇痛不止,只好大清早的便去掛了一個急診。醫生診斷後,確認是輸尿管結石,須立即住院治療。問起我的發病經歷,我才回憶起,一夜之間,竟忘記了喝一口水!
打了止痛針昏睡醒來,又想起了我的稿子。不管醫生的再三勸阻,掙扎起,靠在病床上繼續奮戰,終將任務完成。哪知這一來,造成了嚴重的併發症: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排不出了,肚子脹得像皮鼓一般。醫生採取了緊急措施,在我的鼻子裡塞進管子直至胃裡,抽氣減壓,再在下面灌藥水浣腸,加上原本在輸液,一時三管齊下,如施酷刑!這能怪誰呢?“三管齊下”之後,排洩機能總算恢復了,醫生才如釋重負地告訴我,再晚一點,就有生命危險了!
脫險後,醫生為我作了詳細的檢查,結果是:我的右側輸尿管里長了一顆7毫米大小的結石。萬箭穿心般的劇痛,就是這小傢伙在作祟!
結石“找”到了,疼痛並沒有徹底根治。因為輸尿管很小,也很脆弱,醫生建議採用保守療法,即不開刀,而用多種方法綜合排石。但這種方法時間長,結石未排出前,疼痛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我和家人都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醫生的意見。但這也就意味著,要隨時準備和結石造成的疼痛作鬥爭。
於是,這次出院後,我開始實施綜合排石的方案:天天到醫院針炙,天天中西藥兼服,天天中距離散步;許多節假日,愛人和孩子都陪我上山下鄉扯金錢草,等等等等。
半年以後,綜合法終於有了效果——經醫生檢查,流沙已基本排完,那顆頑石已下移了許多。雖有起色,也真如醫生所言,不做手術,要排出結石,談何容易!其間,有時,正在上課,病痛復發,又被學生送進了醫院。痛得最厲害時,一般的止痛針止不了痛,醫生只好用肚冷丁。疼痛中,我清楚地看見醫生用粉紅處方籤處的方,針打完後,連裝針藥的小瓶也要回收。早就聽說打肚冷丁要成癮,無意間,這個細節讓我把那些吸毒的不法之徒聯絡了起來。打了兩次,再痛得厲害,我都不打了:我鐵了心,一定要與頑石抗爭!
經人介紹,我轉到了另一家醫院——中醫院。中醫院的幾名醫生會診,三法齊施——鍼灸、排石湯加“運經儀。”運經儀在當時可算是一種最先進的儀器——電子器件發出的震盪波從體外對體內的結石產生作用。
我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真是無巧不成書,鍼灸和排石湯治療幾天後,第一次“運經儀”治療就出現了奇蹟——那天治療完畢歸家,一陣前所未有的針刺般的劇痛襲來,三分鐘左右,竟排出了萬惡之源——一粒玉米大的結石!此時的輕鬆愉快,真是難以言表!我將“喜訊”報告了中醫院的醫生。負責“運經儀”治療的晏醫生極有興趣,對我“熱烈祝賀”,還將我這一病例,寫進學術論文,在雲南省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宣讀。
後來,晏醫生試探著,要我的結石給他作研究之用。我猶豫了:讓我備嘗痛苦的結石,竟也有了許多“可愛”之處!但最後我還是忍痛割愛了,1994年暑假裡的一天,我將珍藏了整兩年的那顆結石,鄭重地贈給了為我戰勝頑石,助我“跨過這道坎”的醫生。
三分鐘青春勵志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