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鎮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愛心與教育》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我由衷地佩服蔣老師,尊敬蔣老師,因為她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蔣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蔣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想著,看著,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為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為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蔣老師卻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著那顆顆幼芽,讓她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是對我們思想的洗滌,心靈的震撼。蔣老師的愛是那樣的博大,那樣的無私,我深深地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書中“與頑童打交道,後進生的轉化”一節,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幼苗。對學生的愛既要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對學生一視同仁,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蔣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她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她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蔣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但是她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讓我感觸很深。比如蔣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她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這種教育的境界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蔣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讀了萬同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做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有多難。蔣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人有所不同,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的愛,無論哪種,潛意識裡總是把學生看成教育的物件。而蔣老師的愛是建立在平等民主之上的,是雙向互動的,深深地感染了我。

  以後我會以蔣老師為榜樣,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地提醒自己,用愛心溫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確如此,因為借來的書就有還期,必須每天有計劃地讀一些,到時候才能如期償還。圖書館的綜合類圖書區是我常去的地方,很多好書讓人愛不釋手。為此,我給自己制定了每天讀書不少於30頁的讀書計劃。這樣,我的借書卡每次借一個月就可以讀完兩本300頁左右的書了。寒假到了,於是我特意借來一本教育類的書籍——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每天細心研讀,在感動之餘常常受到很多啟發,致使每天都多讀一些,比計劃提前讀完了這本號稱“讓所有人感動流淚的教育故事”,甚至連“前言”“後記”“補記”“附一二三四”都一字不落地如飲甘露一般讀過了。讀書必有感觸,即使學校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我自己的讀書習慣也是要摘記讀書筆記和在部落格中留下感受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居住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現代人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和書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遊,進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讀那些名家名篇的時候,可以不知不覺地學到一些精彩的文學描寫的方法,受到文學藝術的薰陶和感染。第三點,我在讀教育類的書籍時,就如同在跟大師對話,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真是何樂而不為呢?

  在小的時候,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凡讀書就有摘記,每每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美文掩卷之際,都要在腦海中回味半晌,陶醉於文中的故事裡,盡享文字給人帶來的那種酣暢淋漓的彷彿品嚐藝術盛宴的美妙滋味。現在,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我,仍然不想改變這種現在看似迂腐的習慣。

  關於自己的讀書個性說了很多,現在該說正題,我的讀後感了。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這一點,我在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時,就深有感觸。因為在書中,他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對其成長的影響,竇桂梅的書中更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一輯專門介紹了自己的幾篇讀後感,我在讀這樣的書時則參照著把未曾讀過的書名列入預購書單。李鎮西老師更是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學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感受之三:李鎮西老師特別勤奮。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儲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是讓人心裡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感受之四: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而我教小學,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小學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例項,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小學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說:“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程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在瀰漫著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裡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鎮西。

  開啟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為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並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雲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裡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為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裡帶著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後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並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充套件!

  “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李鎮西的素質教育探索並不空洞,並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李鎮西的部落格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於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李鎮西的可貴更在於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並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觀念、豐厚著自己的思想。這裡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後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於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李鎮西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才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為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為,李鎮西獨具匠心地佈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字;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李鎮西又差異對待萬同,為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並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李鎮西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覆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李鎮西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後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後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李鎮西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李鎮西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後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李鎮西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李鎮西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為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並“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新教育實驗心得體會
禮儀教育學習心得範文
相關知識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篇
有關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總結
愛心與教育讀書體會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教師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3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3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隨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