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9日

  川端康成作品成就很大,大家讀了怎麼寫感想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伊豆的舞女》讀後感

  在78年之前,有一個叫川端康成的人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關於伊豆舞女的,有著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本身很簡單:少年初戀。如果要再多說一點兒,便是:在一個山色空濛的季節,一個就讀於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嫻靜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麗的舞女。寫到這兒,就知道這是件極雅緻的事情,湯島是個相當古樸的小島,有山,有水,有樹,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裡都有,於一名學生,是一個並不奢侈的勝地;於藝人,也是個賣藝的好去處。

  故事就是從湯島開始的,少年對在旅途中初次見面的舞女一見傾心,我幾乎要說這是一個初戀故事了。說“幾乎”是因為:故事中的兩人並無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於是眼波流轉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鬱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日本是個小島國,因此日本人從骨子裡充斥著淡淡的絕望的味道,東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樹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濃郁的日本情調將這牽掛人心的初戀渲染得極具東方美感,那種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頹廢,也讓整篇文章充斥著《北國之春》的曲調。

  日本的樂曲常有反覆音,彷彿無時無刻不預示著終結,估計舞女們彈唱的曲子也是如此。全文沒有一句熾熱的言語,這才適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為。年僅十四歲的舞女在每一個低頭、淺笑、行禮、羞怯間,流露著難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讓人想象出她在飄落的八重櫻花瓣中輕舞的丰姿。

  伊豆不同於東京,東京的繁華它沒有;伊豆不同於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沒有;伊豆更不同於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憂鬱與純真的自然吧?而這份憂鬱與自然又恰恰適合這朦朧的初戀,因此這段故事只有發生在伊豆這種地方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最終,這個在一個合情合理的地點,恰恰時宜的季節發生的初戀故事還是有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平淡結尾:“我”終於還是回去了,在與舞女相識的整段日子裡,兩人始終沒有捅破這層薄紙,不說也好,正如有句古話叫:“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篇2:《古都》讀後感

  安意如說過:“邂逅一首好詞,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而我,選擇了在這樣的一個冬天與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選在冬天是因為冬天終究是比其他時令都安靜些的,如果從物理學角度解釋的話就是因為雪落在地上比較鬆軟,中間有許多的空隙,聲音一旦進入裡面後,反射出來的很少,所以聲音就小了。也只有在這種安靜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麼詞來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說實話,我真的想不出,並不是說我的詞彙太過貧乏而是因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東西是遠非一個詞所能表達的。在剛剛接觸日本文學的時候,我選擇從村上春樹入手,因為他說過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卻有些華麗,遠不如川端的文字來得悠遠寧靜。

  川端的文字是獨一無二的,他沒有三島由紀夫的暴烈美,沒有村上春樹的華麗。卻只是用樸素而深切的語言一點點得侵入人的心靈,使人沉浸在那種泛著淡淡的憂傷情調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學大師井上靖說過“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複雜的,不是用一根繩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將西方的新潮文化與日本文化最深層的東西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川端康成文學之美。1968年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為表彰川端“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稱號。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學傳統的基礎上,那什麼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經常看日本電影,小說和日本畫你就會發現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細膩。不論是井上靖還是三島由紀夫還是川端康成,他們雖然是風格迥異的三位大師,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細膩的描寫。不論是動作上的、還是心理上的,細膩的描寫永遠是日本文學中不可少的。

  那麼具體來講什麼是日本美呢?繼承平安朝以後《源氏物語》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著悲哀與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經常強調“平安朝的風雅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開篇“千重子時而在廊道上眺望,時而在樹根旁仰視,不時被樹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動,或者勾起孤單的傷感情緒”,這句話正體現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書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對背景京都民風民俗的描寫。川端通過撫觸古都的自然美、傳統美去追求殘照因戰敗而荒蕪了的日本美。他在書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廟,例如平安神宮,清水寺,著名的節日例如:袛園會,葵節。以毫不誇張的傷感,動人心絃的手法,將神社佛閣、工匠薈萃的古老街衢、庭園、植物園等種種風物,敏銳而精細地表現出來。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薈萃地,在戰後遭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鄉,所以川端對於描寫日本的民風民俗充滿了熱情。

  而最吸引我的則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寫,在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字裡行間中透露出的滿是讓人怦然心動的情愫。“妙齡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以上這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心裡描寫,它富有想象力並且透著些許的傷感。

  而貫穿全文的則是千重子與其孿生姐妹苗子的悲歡離合故事,有人說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於女性的同情,無論是《雪國》中的駒子還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將她們的悲哀與樸實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則是《古都》的結尾,讓人有些意猶未盡卻從心底湧出一股悲傷的情緒,那種悲傷與郭敬明的悲慘小說不一樣,那種淡淡的憂傷氣息瀰漫在空氣中的每一個縫隙裡,一直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結尾是這樣的:

  “千重子抓住紅格子門,目送苗子遠去。苗子始終沒有回頭。細小的雪花有些飄落在千重子的前發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還在沉睡中。”

  讀罷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覺得心中一片寧靜,原本非常浮躁的內心現在已經如一潭止水般平靜,也許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篇3:《雪國》讀後感

  《雪國》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國》是一部富有詩意的作品,風景如畫的北國景色與主人公的內心融為一體,《雪國》整體給我的感覺是平緩而抒情的,但《雪國》裡有一個地方給我的衝擊力特別的強,也是我認為整部中篇小說的高潮,便是葉子在一場大火中逝去生命,駒子那悲痛欲絕的神情,那撕心裂肺的哭聲,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葉子的死亡預示著一種幻想的美好人性的破滅,川端康成筆下的葉子是一位善良又潔身自好的女性,其實葉子和駒子在小說裡面臨著一場相同的生活處境,但葉子從始至終也沒有淪為藝妓,顯然作者把葉子和駒子進行了對比,駒子是“實”的,那麼葉子便是“虛”的,面對那樣惡劣的生活環境,葉子又怎能獨善其身,潔身自好呢?這只不過是作者對比駒子產生的美麗幻想罷了,因此川端康成對葉子的描寫其實並不多,用了一種淡化的處理方式,你可以感受到這個人物的存在,但又不能過多的瞭解,給人一種琢磨不透的虛無飄渺的感覺。

  駒子是《雪國》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駒子從一位社會底層的鄉村女子,最終為了給毫無感情的未婚夫治病完完全全的淪為了一名藝妓,駒子以其說是為未婚夫淪為藝妓,還不如說是生活的壓力,把她一步步的逼上了這條路,如果像葉子那樣生活,可能只能是提前的死亡。駒子渴望“正正經經”的生活,渴望美好而真正的愛情,希望找一個愛自己的丈夫。她對島村是有一種期待的,而這種期待在駒子身上表現的越來越強烈,但駒子的這種願望破滅時,最終便是駒子人性的毀滅,駒子的刻苦學習,勤奮練習三絃,讀小說等等努力,都是徒勞無獲的,不能讓她的生活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島村雖然對駒子的遭遇有著同情心,但早有妻子的島村無法實現駒子的願望,雖然駒子熱烈般的愛著島村,但島村最多把駒子當做是朋友罷了,只是他在旅途中無聊消遣的玩伴,在駒子身上展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對於生活的熱愛,而島村身上展現出一懶散、懈怠悲哀著生活在虛無中,島村和駒子對於生活的態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從側面烘托了駒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運用了西方的現代主義和日本傳統文學的多種藝術手法,創造出了一種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獨特意境。


讀神祕的女老師有感
讀散文有感
相關知識
川端康成作品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作品讀後感
郁達夫作品讀後感
葉聖陶作品讀後感
楊絳作品讀後感
嚴歌苓作品讀後感
王小波作品讀後感
外國文學作品讀後感
文學作品讀後感範文
曹文軒作品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