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氣吃四冬的好處
隨著冬天的到來,天氣越來越冷,每個人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那麼這個冬季你是怎麼養生的呢?很多人選擇吃四冬,那麼吃四冬具體有什麼好處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吧。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大多數人們都會選擇一些高能量的東西,例如羊肉、牛肉、栗子等食物進補,雖然這些食物禦寒效果好,但也使得冬季飲食偏重高熱、高脂,再加上冬天空氣乾燥,人體活動量相對不足,非常容易造成體內積熱,這個時候,千萬別忘了冬日“四冬”。
大雪養生別忘了吃“四冬”——冬筍
冬筍就是立秋之後的竹子側芽發育而成的筍芽,因為沒有冒出土地,筍的莖部很是鮮嫩。冬筍是一種富有營養價值並具有醫藥功能的美味食品,味甘、性微寒,歸胃、肺經;具有滋陰涼血、和中潤腸、清熱化痰、解渴除煩、清熱益氣、利隔爽胃、利尿通便、解毒透疹、養肝明目、消食的功效,還可開胃健脾,寬腸利膈,通腸排便,開膈豁痰,消油膩,解酒毒。
冬筍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經常吃能促進腸道蠕動、消除積食,降低胃腸道對脂肪的吸收和積蓄。冬筍不但可與肉、禽、海鮮等葷料一起烹調,也可輔以食用菌、綠葉類素菜同炒,還可以單獨成菜,但因冬筍含草酸較多,結石和痛風患者應少吃,並在食用前將其焯一下,除去草酸。
推薦食方:枸杞冬筍絲 原料:冬筍150克,枸杞子12克,調料適量。
做法:冬筍洗淨、切絲;鍋中放入油燒熱後,下筍絲滑散;烹入料酒,加白糖、食鹽、味精炒勻;再下枸杞子,翻炒數次,淋入芝麻油,炒熟即可。
用法:每日1劑,可佐餐,也可單獨食用。功效: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養陰清熱,適用於虛勞精虧、肢體乏力、腰膝痠痛、內熱消渴、視力下降等。
大雪養生別忘了吃“四冬”——冬菇
又名香菇,是人們冬天常吃的食用菌。香菇熱量低,蛋白質、維生素含量高,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還能促進體內鈣的吸收,經常食用香菇對於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也有良好的效果。香菇無論乾鮮,與其他葷素食品搭配,為主、為輔,都能烹製出美味佳餚。它適合各類人群,尤其對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有益,所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人體排出多餘的膽固醇。
推薦食方:香菇蒸鯉魚 原料:鯉魚1條***重約750克***,水髮香菇50克,生薑、冬筍各100克,冬瓜皮、火腿肉各SO克。
做法:魚去鱗及內臟洗淨;冬筍、火腿切薄片,香菇切丁;姜、冬瓜皮切細絲;上料一起放人魚腹中,並加調料品,蒸熟食用。用法:每日1劑,可佐餐,也可單獨食用。
功效:可消腫利水、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虛溼腫、體弱倦怠等病症。
大雪養生別忘了吃“四冬”——冬瓜
冬瓜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道清香、食藥兼備,是深受我國居民喜愛的蔬菜之一,為常食素菜之上品。冬瓜不含脂肪而含有葫蘆巴鹼和丙醇二酸,前者對人體新陳代謝有獨特作用,後者能能抑制糖轉化為脂肪,防止人體內脂肪的堆積,有減肥降脂的功效。
冬瓜富含維生素B1和B2、B族維生素,能改變食物中的澱粉和糖類,使其不轉化為脂肪,故能輕身。冬瓜含鈉量低而含鉀量高,並含維生素C,所以能利水消腫、降低血壓、降低血糖,是腎炎浮腫、高血壓、糖尿病及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利尿消腫、清熱解毒,對於冠心病、水腫腹脹等病症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冬瓜宜與鴨肉、火腿、口蘑、海帶等食物一起烹調,其食療效果更好。
推薦食方:冬瓜銀耳羹 原料:冬瓜25O克,銀耳30克。做法:先將冬瓜去皮、瓤,切成片狀;銀耳水泡發,洗淨;鍋放火上加油燒熱,把冬瓜倒人煸炒片刻,加湯、鹽,燒至冬瓜將熟時,加入銀耳、味精、黃酒調勻即成。
用法:每日1劑,可單獨食用。
功效:可清熱生津、利尿消腫,適宜於高血壓、心臟病、腎炎水腫等患者服食。
大雪養生別忘了吃“四冬”——冬棗
又名雁來紅、蘋果棗、冰糖棗、黃驊冬棗、廟上冬棗、沾化冬棗,是無刺棗樹的晚熟鮮食優良品系,是目前261個鮮食棗品中被公認品質最佳的。冬棗鮮食可口、皮脆、肉質細嫩,汁多無渣,甘甜清香。冬棗營養極豐富,有“活維生素丸”、“百果王”之美譽。
冬棗中含有豐富的糖類、維生素C以及環磷酸腺苷等,能減輕各種化學藥物對肝臟的損害;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E、鉀、鈉、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對於健全毛細血管、維持血管壁的彈性,抗動脈粥樣硬化很有益;冬棗中還含有蘆丁成分,蘆丁是治療高血壓病的有效藥物,故對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病症的防治有很大幫助。腹部脹氣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胃炎、胃潰瘍患者吃生棗時應去皮。
推薦食方:冬棗赤豆 原料:冬棗10~15枚,赤小豆30克,紅豇豆30克。做法:將以上3味洗淨,放入鍋中煮熱即可。
用法:每日l劑,早晨空腹或晚上臨睡前服1次。
功效:可清熱解毒、補血降壓,適用於高血壓。
通過上文小編介紹的冬季養生,我們知道了“四冬”是哪四個東東,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選擇者“四冬”養生絕對不會錯呦。若果你身邊的小夥伴還不知道,抓緊時間告訴他們這四個東西吧,冬天吃這四個東西,可以延年益壽,青春美麗呢,大家趕快來試試吧。
大雪節氣吃四冬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