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皇帝簡介
趙昺***1272年——1279年***,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歲。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趙昺皇帝人物生平
趙昺***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宋末帝、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或祥興帝。公元1278年至公元1279年在位,在位313天,卒年8歲。
趙昺,曾先後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臨安危急時,他與兄長趙昰、趙昰的母親楊淑妃等在太皇太后謝道清暗中詔令攝行軍中事***即相當於當今軍委主席***江萬載為首的江氏“三古”家族將領所帶義軍和殿前禁軍的保護下,暗暗出城,先逃到婺州***今浙江金華***,輾轉溫州、福州、再到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宋端宗於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溺海受驚嚇,又目睹一直保護自己的親密大臣江萬載為救自己被狂風海浪吞沒,驚病交加而死。趙昺被陸秀夫,張世傑、江萬載之子江鉦於同月在岡州擁立為帝,5月,改年號為“祥興”,6月,遷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與此同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廣東海豐***被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所俘,其統領的督軍府從此瓦解。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下令焚燒島上行宮軍屋,人馬全部登船,然後依山面海,將1千多條戰船排成長蛇陣,用繩束連線在一起,船的四周築起城樓,船上塗上一層厚厚的溼泥,縛上一根根長木。將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間,詔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範見宋軍戰船集結,行動不便,就先用小船裝滿柴草,澆上油,點火後乘風攻擊宋水軍。宋軍船上的溼泥阻止了火勢蔓延,長木又頂住了火船,使元軍的火攻歸於失敗。張弘範又阻斷了宋軍的水源,封鎖了海口。宋兵飢渴交加,處境日益困難。張弘範派人勸降,被張世傑拒絕。1279年2月6日,雙方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張弘範分兵四路,發動猛攻。宋軍正在拼命抵抗時,忽聽得張弘範所在的指揮船上奏起了音樂。宋軍以為這是元軍將領在舉行宴會,戰鬥就鬆懈了一下。不料此樂聲是元軍總攻的訊號,張弘範的指揮船直撲而來,箭如暴雨。元軍在亂箭掩護下,奪走了宋軍的戰船七艘。各路元軍又一齊猛撲過來,從中午到傍晚,海戰進行得異常激烈。忽然,張世傑見到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幟,停止了抵抗,其他戰船也降下旗幟,知道大勢已去,急忙一面將精兵集中到中軍,一面派出一隻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來,準備突圍。
帝昺這時正由左丞相陸秀夫守護著,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來接帝昺,陸秀夫因見不是三年多來一直由江萬載、江鉦父子所帶的護隨親兵,不知這是真是假,擔心帝昺如突圍不成而被元軍截獲,堅決拒絕。他知道君臣都難以脫身了,就連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劍驅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盡。然後,換上朝服,回到大船禮拜帝昺,哭著說:“陛下,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德祐皇帝***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今日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帝昺則給嚇得哭作一團。陸秀夫說完,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九歲的帝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頃刻間君臣二人就沉沒得無影無蹤。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不久,有人帶來了陸秀夫揹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此時,颶風再來,部下勸他上岸暫避。張世傑俯視著在風糧中飄搖的宋軍殘船,拒絕暫避。絕望地回答:“無濟於事了,還是與諸君共甘苦吧。”又說道:“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復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說完墮身入海,為國為民族盡忠殉國。 南宋宣告滅亡。
趙昺皇帝生死之謎
在廣東省湛江市雷州灣的東南海域中,坐落著數十萬年前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中國第一大火山島硇洲島。
站在岸邊堆積的熔岩亂石之上,霧靄茫茫,水天一線,驚濤如訴。隨行的湛江文化研究專家、湛江市博物館原館長陳志堅介紹,相傳當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趙昰和抗元軍民正是在這裡憤慨山河淪陷,將岸邊巨石怒擊水中,代表與元朝抗爭到底的決心。是為“以石擊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島也因而得名。
雖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後在此最後滅亡,然而這段歷史卻是粵西沿海地區最為珍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南宋年間,粵西沿海大都是荒遠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為這些地區帶來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種,並對其後世文化的傳承發展影響深遠。硇洲島,就是南宋朝廷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據地。在此地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年僅11歲的皇帝趙昰駕崩,7歲的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繼位;二、宋軍於此駐紮不久即莫名掉頭北返,走上了最終“自取滅亡”的不歸之路。
在這個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島上,與宋代相關的歷史文化底蘊卻是頗為厚重,宋皇城遺址、翔龍書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這些滄桑斑駁的古蹟隱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島原始植被深處,曲徑通幽,充滿了神祕色彩。不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島上的廟宇除天后宮***媽祖廟***、關帝廟、宗族祠堂等在廣東沿海常見型別之外,早年修築的分別祭祀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宋末重臣的祠廟在這裡分佈眾多,香火不斷。島上居民至今仍延續著將三位宋臣神像請回家中輪流供奉的虔誠風俗,每年廟會之際又送回廟中,島上、島外居民都會來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
當代史學專家對硇洲島的歷史背景一直存在著一定爭議。從地圖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卻又突然掉頭北返,最終亡於崖山。行軍路線逆流,且迎向元軍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島津前天后宮理事會副會長竇廣棟為代表的當地文化學者看來,這種疑慮似乎不應存在。在他和陳志堅老館長的帶領下,我們仔細考察了當年南宋朝廷駐紮過的遺蹟。而對於學術界的爭議,竇廣棟等人有一個頗為大膽的猜想:或許歷史上的崖山海戰,根本不是亡宋之戰,史料所記載的,只是後人以訛傳訛。崖山海戰的失利對宋軍海上主力的打擊雖是毀滅性的,但陸秀夫揹負趙昺跳海記載中南宋滅亡的標誌性事件可能並未在崖山發生。
“趙昺和陸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島跳海的!”竇廣棟進一步陳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論據:從海上逃亡路線分析,掉頭北返的確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應該是張世傑所率領的宋軍精銳,企圖開闢“第二戰場”。崖山海戰確實讓宋軍喪失了大部作戰主力,但宋廷並非滅亡在崖山。在硇洲島上,宋廷修建行宮、書院等遺址真實存在,若非宋廷想長期駐紮於此,絕不會貿然勞師動眾大興土木。年幼的趙昺當時可能與陸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駐在硇洲島,苦等來張世傑崖山戰敗的訊息後或於此地絕望跳海,或在隨後繼續流亡的途中最終葬身大海。
記載不詳的歷史的真相,或許永遠會伴隨著猜想、推敲和質疑。硇洲島在宋元之交那段特殊歷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細節究竟如何,還有待專家學者的進一步考證。
趙昺皇帝身死之後
在深圳赤灣***現屬南山區***有宋少帝陵,據說是少帝遺骸漂至赤灣附近,被僧人發現,從其身穿龍袍看出是宋少帝,於是把他葬於此。1984年,蛇口工業區和香港趙氏宗親會出資,修葺並擴建了宋少帝陵***或稱祥慶陵***,現為深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港也有一個紀念兩位宋末皇帝逃難的地方,為宋王臺公園,附近有「金夫人墓」,相傳為宋端宗生母楊太后之墓。由於該址後來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此外宋王臺公園附近以前曾建有宋街、帝街、昺街,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1942年3月擴建啟德機場,招募了數千名工人炸燬古蹟宋王臺,戰後港英政府為重建機場,剷平了宋王臺餘下的「聖山」部份。
在海豐,有宋存庵、巖公廟等古蹟,其中,巖公祠是當地鄉民為紀念屢次擊退蒙元大軍的江鉦而立。江鉦、張世傑等保護帝昺到達崖山後,就崖山的佈防產生爭執,張世傑不同意江鉦分兵把守崖門出海口的建議,江鉦也不同意張世傑鐵鏈連船的做法,提醒其吸取焦山之戰失敗的教訓,張被揭了短處,非常不高興,叫楊太后下旨讓江鉦奉其父江萬載遺物回福建處裡後事,從而支開了江鉦,江鉦回閩治理完其父江萬載墳冢之事後,召族人及地方豪傑再赴厓山,到海豐時,厓門海戰已結束七日,江鉦聞宋帝昺及楊太后都已投海死,大哭三天後,也投海而沒,當地人感其忠義,但卻不知其名諱,唯根據其部屬搜救時喚其為國巖而立巖公祠祀之,遺蹟至今仍存。江鉦,名鉦,字國巖,號道齋,江萬載次子,江萬里之侄。是宋末著名的江氏“三古十二齋”中的十二齋之一。
現廣東四會市區近郊有鳳崗山,則是當地人為記念趙昺之姊趙氏公主而改。楊太后體念江氏“三古”家族滿門忠烈,將大臣之女和賢良宮女配嫁給江氏子弟,並將其女兒趙氏公主配嫁給江萬里的孫兒***其少子江鏜之子***江日新,崖門之戰後,江日新攜趙氏公主並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四會,主僕三人落戶四會相依為命,在當地留下很多傳說。趙氏公主死後所葬山崗被當地人改稱鳳崗,崗上駙馬墳、公主墳遺蹟雖被盜墓賊多次盜掘破壞,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仍存,後毀於建廠修路。
看了的人還看了:
1.宋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2.宋太宗趙光義人物簡介
3.歷史上屬羊的皇帝
4.宋朝的奇怪現象
5.元世祖忽必烈的歷史簡介
6.關於宋朝的歷史小趣聞
趙昺皇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