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中醫十大名方簡介***2***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3日

  中醫名方六、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藥;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3藥助主藥以活血祛瘀為輔藥;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共為方中佐藥;甘草協調諸藥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症之愈。

  臨床應用:

  1、以胸痛、舌暗紅、脈澀或弦緊為辯證要點。

  2、血瘀經閉、痛經,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澤蘭等;脅下痞塊屬血瘀者,本方加鬱金、丹蔘等;兼有氣虛見症加黨蔘。

  中醫名方七、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蔘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調補脾胃、益氣昇陽。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氣虛及氣陷。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主藥;黨蔘、白朮、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中益氣,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臨床應用: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療。

  2、本方亦可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見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

  中醫名方八、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白朮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蔘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血為主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藥;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臨床應用:

  1、用於心脾兩虛的心悸、失眠;對於脾虛血少的血證,可加入阿膠、首烏、鹿角霜等補血、止血藥同用。

  2、月經後期,色淡量少,或停經再生,淋瀝不斷,以及月經過多,伴有頭暈、心悸、體倦等心脾兩虛見症,可用本方治療。

  3、可用於久病體虛遺精、盜汗、自汗、髒躁等證。

  中醫名方九、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煉蜜為丸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痠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肝澀精,稱為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溼,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洩肝火,並制山萸肉之溫,共為經使藥,謂之三瀉。六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補大於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為補陰之代表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更大,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等證;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著重滋補肝腎以明目,用於肝腎不足所致之視物不清及眼睛澀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氣丸,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症;若加麥冬、五味子,名麥味地黃丸,用於肺腎陰虛,咳嗽吐血,潮熱盜汗等症。

  2、本方對於神經衰弱、肺結核、糖尿病、甲狀機能亢進、腎結核、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肝腎陰虛者,均可加減使用。

  3、本方加入當歸、柴胡、五味子等治療球后視神經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有一定療效。

  中醫名方十、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薑3克、大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方解: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溼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溼,茯苓健脾滲溼,俾溼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為溼痰微有化熱之象。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者為證治要點。

  2、若心內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口燥舌幹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癲癇抽搐,可加膽南星、鉤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3、適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綜合徵、妊娠嘔吐等屬痰熱內擾與膽胃不和者。


常見的中醫十大名方“的人還看了:

尖銳溼疣薰洗藥方
傷寒草的藥用價值
相關知識
常見的中醫十大名方簡介***2***
常見的中醫俗語
最值得收藏的中國十大名酒_中國十大名酒的介紹
常見的中醫諺語
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
常見的五金店起名方法
常見的中藥減肥祕方
常見的中藥減肥藥方有什麼
宋朝十大名將簡介
宋朝十大名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