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解釋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一切與陌生人見面的場合都讓人心中惴惴不安,人們不惜花費重金購置新衣,打造新形象,只是為了在第一次會面中以完美的形象出場,哪怕第二次、第三次會面時完全素面朝天。因為,人們都知道,第一次會面時有一種神祕的力量將左右結局,這就是“第一印象”。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分別讓一位戴金絲眼鏡、手持資料夾的青年學者,一位打扮入時的漂亮女郎,一位挎著菜籃子、臉色疲憊的中年婦女,一位留著怪異頭髮、穿著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邊搭車,結果顯示,漂亮女郎、青年學者的搭車成功率很高,中年婦女稍微困難一些,那個男青年就很難搭到車。
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儀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隨之就會有不同的際遇。這不僅僅是以貌取人的問題。大家都瞭解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研究發現,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造成的。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齊,是讓身邊的人決定你是否可信的重要條件,也是別人決定如何對待你的首要條件。
中國傳統上會在新年來臨前將屋子進行一次大掃除,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打掃一下自己,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不衛生的地方,所謂“細節出魔鬼”有時候就是一個小細節,就給別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說不定這就關乎你的人生大事。
禮儀小知識
什麼決定第一印象
即使在遠古年代,外界已經對我們的祖先提出了要求:迅速判斷面對的是朋友還是敵人。古人能否生存下來,取決於他們對第一印象的準確判斷能力。
媒體策劃專家有一句名言:要給人好印象,你只需要7秒鐘。通過大量的分析,研究者們得以成功描繪出影響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內容與外表有關。不僅是一張漂亮的臉蛋就夠了,還包括體態、氣質、神情和衣著的細微差異。
●第一印象有大約40%的內容與聲音有關。音調、語氣、語速、節奏都將影響第一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中只有少於10%的內容與言語舉止有關。
試驗顯示,見到一個陌生人時,你頭髮的樣式比面部特徵更能吸引對方的注意。長髮暗示著健康和性感,短髮看起來自信而成功,自然、中長、沒有特定款式的髮型,則讓人感覺智慧和真實。此外,握手也能傳遞重要資訊。研究發現,那些握手時目光和你直接接觸、手掌乾燥、堅定有力、自然擺動而不是無力、潮溼、試探性的人,不僅能讓你對他感覺良好,還將取得你的信任。
一、主動向對方打招呼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對於陌生人來說,你先開口向對方打招呼,就等於你將其置於一個較高的位置。以謙恭熱情的態度去對待對方,一定能叩開交際的大門。如果你能用自信誠實的目光正視對方的眼睛,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報姓名時略加說明
記憶術中有一種被稱作“記憶聯合”的方法,這是一種把一件事與其他事連在一起的記憶方法,初次見面的人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加深他人對你的印象。比如你姓張,便可說:“我姓張,張飛的張,不是文章的章。”這樣加以說明,對方會認可你的幽默風趣,也會更容易記住你。
三、注意自己的表情
人的心靈深處的想法都會形之於外,在表情上顯露無遺。一般人在到達見面的場所時,往往只注意“領帶正不正”、“頭髮亂不亂”等著裝打扮方面的問題,卻忽略了“表情”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留給初次見面的人一個好印象,不妨照照鏡子,審慎地檢查一下自己的面部表情是否跟平時不一樣,如果過於緊張的話,最好先衝著鏡中的自己傻笑一番。
四、找出與對方的“共同點”
任何人都有“求同”心理,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因同族或同伴意識而親密地連結在一起,同鄉會、校友會之類的組織便應運而生。如果你能找出與對方擁有的某種“共同點”,即使是初次見面,也會在無形中讓對方產生親切感,一旦心理上的距離縮小了,雙方便很容易推心置腹了。
五、瞭解對方的興趣、愛好
初次見面的人,如果能用心瞭解與利用對方的興趣、愛好,就能縮短雙方的距離,加深對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談健康長壽,和少婦談孩子和減肥,和孩子談米老鼠、唐老鴨等。即使是對自己不甚瞭解的人,也可以談談新聞、書籍等話題,這都能在短時間內使對方喜歡上你。
六、引導對方談得意之事
任何人都有自覺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如果沒有他人的詢問,自己也不能主動提及。而這時,你若能適時而恰到好處地將它提出來作為話題,對方一定會欣喜萬分,並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適當地給人以機會,你們的關係會更加融洽。
七、適時地指出對方身上的微小變化
每個人都渴求擁有他人的關心,對於關心自己的人也容易產生好感。所以我們要積極地表示出自己對他人的關心。只要一發現對方的服飾或常用物品有所變化,哪怕是極其微小的變化,也應立即告訴對方,絕對沒有人會因此而感到不高興。愈是指出對方細微的、不容易被發現的變化,愈能使對方高興。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細心和關懷,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比以前更為親密。
八、挺直的坐姿
彎腰曲背的人,大多是害羞的、自我防衛心強的人,讓人覺得難以與之相處而脊背得筆直的人,會讓人覺得富有活力、精氣十足。因此,在會談、面試等社交場合,必須注意挺直你的脊背,讓人覺得你“精明強幹”。
九、恰如其分地“附和”對方
“附和”是表示專心傾聽對方說話的最簡單的訊號,體現談話雙方的情感交流。真正用心聽他人談話時,總會發現談話中有自己不懂的、有趣的或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如果能夠將聽時的感想積極地表現出來,隨聲附和,在談話中加入“真是這樣嗎?”“你說的是……?”“為什麼?”之類的話,定能使對方的談話興趣倍增,樂於與你交談。
十、不要忽略分手的方式
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記憶或印象具有“記憶的系列位置效果”,也就是說,人的記憶或印象會隨著它的話語中出現的位置的不同而有深淺之分。一般來說,最有效果的是最初和最後的位置。所以,在事情進行過程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出現某些小問題,如果能在最後關頭將良好印象深植於對方心中,就能挽回原來造成的損失。
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首腦、議員在輸民眾的陳情案時往往採用這種技巧:接受陳情案時,並不送對方到門口;否決時,必定恭恭敬敬地送到大門口,一一握手道別,讓那些沒有達到目的的人懷著感激對方已盡力的心情回去。我們在日常交際中也要注意分手時的語言和動作。熱情招待朋友之後,人剛走出去就把大門砰地關起,前面的款待也將前功盡棄。與人會談結束的時候,如能將自己的感激之情用三言兩語表達出來,一定會給對方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爭先恐後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