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中的勢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6日

  吳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非常重要,掌握其中的技巧才能更好的練習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的勢就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關於:。歡迎閱讀!

  淺談

  正確認識和理解勢的內涵,是練習吳式太極拳的必經之路,只有熟練掌握勢法與勁法之運用,才能將吳式太極拳練好。

  何為“勢”

  在普及性教學中,不乏將太極十三勢說成是十三種方法。這是不錯的。

  但是具體解釋是什麼方法時,則往往將“棚捋擠按:採捌肘靠”稱為八種手法或勁法,而將“進退顧盼定”說成是“五種步法”,這就值得考慮了。

  因為十三勢不僅都講“手足”,也都講“官骸”,即每——勢都包含“手眼身法步”。

  拳譜上說,“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又說“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可見身法是十三勢的重要內容,不能光將其理解成為手法與步法。

  事實上太極拳靠勢法贏人,而每一勢都離不開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輩們既有“用勢法打人”,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說。

  身法到位,是贏人的關鍵。在老拳譜中,將前八勢歸為八卦,將後五勢納進五行,這是採用古代傳統哲學理論的陰陽五行學說來闡述十三勢。

  八卦主要講事物的陰陽變化,五行主要講萬物相生相剋,都是講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等基本特徵和基本原理,揭示萬物之間互根互生、消化生長的基本規律。

  可見,講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比較客觀、合理,一定講成八種手法、五種步法是值得考慮的。《武魂》1994年11期有《太極拳的顧法》一文可資參考。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勢者,盛力權也。自古以來,兵家拳家無不重勢。兵書上說:“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足見勢之威力。怎樣造勢和用勢,是體現交戰雙方智慧的根本所在。

  拳家同樣是這樣。太極拳是智者的拳術,以勢命拳本身可見其智者之一斑。

  如何練好吳式太極拳

  靜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複雜的,要使中樞神經系統高度集中,處於單一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

  那麼,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儘量做得正確。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適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輕

  那麼什麼是太極拳的“輕”呢?其實,就是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要避免雙重,然後做到虛實轉換,動作連線自然。

  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適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暴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為太極勁。

  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階階段,只有在長期鍛鍊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慢

  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串”,不能有斷績。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所以,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一定要所有的動作都必須要連綿不絕,懂得進退得當,這樣才能有得放矢,做到虛實轉換。

  一般來說,一套拳大約應控制在25-5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鍊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正確認識和理解勢的內涵,是練習吳式太極拳的必經之路,只有熟練掌握勢法與勁法之運用,才能將吳式太極拳練好。

  何為“勢”

  在普及性教學中,不乏將太極十三勢說成是十三種方法。這是不錯的。

  但是具體解釋是什麼方法時,則往往將“棚捋擠按:採捌肘靠”稱為八種手法或勁法,而將“進退顧盼定”說成是“五種步法”,這就值得考慮了。

  因為十三勢不僅都講“手足”,也都講“官骸”,即每——勢都包含“手眼身法步”。

  拳譜上說,“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又說“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可見身法是十三勢的重要內容,不能光將其理解成為手法與步法。

  事實上太極拳靠勢法贏人,而每一勢都離不開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輩們既有“用勢法打人”,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說。

  身法到位,是贏人的關鍵。在老拳譜中,將前八勢歸為八卦,將後五勢納進五行,這是採用古代傳統哲學理論的陰陽五行學說來闡述十三勢。

  八卦主要講事物的陰陽變化,五行主要講萬物相生相剋,都是講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等基本特徵和基本原理,揭示萬物之間互根互生、消化生長的基本規律。

  可見,講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比較客觀、合理,一定講成八種手法、五種步法是值得考慮的。《武魂》1994年11期有《太極拳的顧法》一文可資參考。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勢者,盛力權也。自古以來,兵家拳家無不重勢。兵書上說:“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足見勢之威力。怎樣造勢和用勢,是體現交戰雙方智慧的根本所在。

  拳家同樣是這樣。太極拳是智者的拳術,以勢命拳本身可見其智者之一斑。

  如何練好吳式太極拳

  靜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複雜的,要使中樞神經系統高度集中,處於單一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

  那麼,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儘量做得正確。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適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輕

  那麼什麼是太極拳的“輕”呢?其實,就是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要避免雙重,然後做到虛實轉換,動作連線自然。

  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適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暴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為太極勁。

  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階階段,只有在長期鍛鍊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慢

  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串”,不能有斷績。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所以,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一定要所有的動作都必須要連綿不絕,懂得進退得當,這樣才能有得放矢,做到虛實轉換。

  一般來說,一套拳大約應控制在25-5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鍊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一***輕鬆自然是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

  練好吳式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是輕鬆自然。輕是基礎,鬆則是根本。吳式太極拳強調的鬆是舒展之意,即自然、舒張、展開。每個關節,每塊肌肉都要放鬆,使全身無絲毫僵硬之感。鬆也可以理解為柔,但柔絕不是軟。所謂輕鬆自然是指練拳時,首先要做到思想上排除雜念,每一根神經都要放鬆。從預備式開始,就要達到入靜狀態。肢體放鬆,自然相隨,每一塊肌肉都不使無用或多餘的力。放長身肢,曲中求直,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表裡如一,動作隨意,意到神隨。

  吳式太極拳講求的鬆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指全身自然舒鬆,不是懈怠和疲沓。一定要做到鬆而不懈,精神足而動作靈。不得有僵滯之處,僵滯則氣血不通,氣血不通則動作不靈。練拳時,周身的關節、肌肉,除維持姿態的部分要適當吻合、緊張之外,其它的關節、肌肉,凡能夠舒鬆的部分必須做到自然鬆開,達到不加思索地任自然運動,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吳式太極拳輕鬆自然的深刻內涵。

  ***二***連綿不斷是吳式太極拳的顯著持點

  連綿不斷是指在練拳時,要求整體動作一氣呵成,節節都要貫穿,絕不能一個動作完成後,稍做停頓,然後再練下一個動作。要式式連線不斷,即前一個式子的結束便是下一個式子的開始,絕無亮象之勢。這是吳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流派的明顯不同要求。要做到每個動作似停非停,將展未展,隨屈就伸。一招一式既要準確到位,又不可斷續。一招起勢,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練畢。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發於無端,成於無跡,接續連綿,無停無止,無息無休。練吳式太極拳要立足一個慢字。慢不是停滯。在練拳過程中,維持適當緩慢均勻的速度,是為了便於以氣運身,使內氣能夠從容執行,暢通無阻。練拳時不慢,則心不能靜;心不靜,則意不能專;不慢,則氣不能沉;氣不沉,則周身不能鬆靜。慢是太極拳練“意”、練“體”的關鍵。但慢中還要做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對內要力求集中精神,呼吸勻細;對外則力求節節貫穿,完整一氣,做到運勁如抽絲,表裡精緻無不到。

  ***三***循規蹈矩是吳式太極拳的獨有特點

  吳式太極拳獨成一家,重在其式要求嚴格,循規蹈矩,不可瑕疵。所謂循規蹈矩,主要是指在練拳時,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動作來進行,即身形正,步法準。吳式太極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點是:

  1、牮柱式與立柱式:牮柱是指廟中斜著支撐的柱子。吳式太極拳的弓步與其它拳種的弓步具有明顯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對正前腳尖,後腿蹬直,尾閭對正後腳跟,上身前傾到鼻尖與膝尖和前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後腿與後背形成一條直斜線,與地面垂直線呈一定的夾角,如牮柱支撐之勢。此式嚴謹,玄理深奧。立柱式是指身體的重心位置必須與一隻腳在一條垂直線上。吳式太極拳的各種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隻腳上,即重心與一隻腳在一條垂直線上。這同其他拳種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與兩腳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兩腳的身形有著明顯的區別。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點是能使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等活動,始終保持與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結合,使身軀各處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運動路線,觸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轉、進退,無須先移位的過渡動作,反映迅速,動作輕靈,一動無有不動。身形正,下盤穩,步法才能輕靈,進退更能自如。

  2、收臀: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體固有的現象,但在練吳式太極拳時,則要求絕對不能突臀或蹶臀。收臀是吳式太極拳對身形的基本要求。所謂收臀,也叫溜臀,是指身體下蹲時,臀部要自然放鬆下垂,腹部向內收縮,含*裹襠,含胸拔背,使臀部與背的下部相平,從外面看不出突出的痕跡。收臀姿式做得準確,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鬆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鬆,增加身體的穩定,保氣不外洩,下盤穩固,轉腰靈活。如果臀部突出,勢必影響全身的完整和統一,使上下隔絕而成為兩橛,而減小了身體的靈活程度,以至失去拳術的大部分作用。

  3、川字步:吳式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說。所謂正步和隅步,是從八卦中引申而來的。正步走四正方,即東、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無論正步還是隅步,要求必須做到左右兩腳平行,腳尖朝著同一方向,一前一後,俗稱川字步。正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橫腳,後腳尖與前腳跟距離長一順腳;隅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腳半,前腳跟與後腳尖的距離長半腳。這樣以練拳者自己腳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間距,既保證了立身中正,也滿足了進退旋轉的最大限度。步法間距適度,所組成的支撐身體平衡的底面積有利於身體屈伸變換,特別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積的最佳位置上,形成身體隨遇平衡之勢,始終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變而使肢體活動達到最大範圍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練好拳的基礎,本固而枝榮。如果步法散亂,不合規矩,是很難把吳式拳練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練出靈活協調,動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風格來。

  4、轉換:轉換是指重心的轉換,是式子與式子之間的過渡動作。吳式太極拳的轉換與其他太極拳流派有明顯的不同,是變換於實腿,發勁合於重心腿。轉換是逐漸由虛變實,由前到後或由左到右的,絕不能驟然變動。轉換時必須先“開”,就是先鬆,把周身關節舒鬆之後,才能開始重心轉換。無論進步還是退步,轉換時腰部先鬆,使實腿重心穩定,當虛腿的胯、膝、踝、足各關節虛鬆之際,及時向前或向後舒伸,以實腿送虛腿,這樣才能達到自然輕靈、重心穩定的要求。轉換時要特別注意身體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則將會影響步子變大或變小,造成步法不準確。

  吳式太極拳轉身動作的旋轉腿,即軸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旋轉時要注意以腰帶胯、以胯帶重心腿、以腿帶膝、以膝帶踝、以踝帶足而動,要節節貫穿,不可逾越。旋轉後重心再轉移時,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節逐節變動,不論是前進、後退還是橫移,都必須做到由腳到膝到腰,節節貫穿,不可隔斷、跳躍或變動。重心的轉換說到底就是虛實的漸進變化。

  5、端引:所謂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牽引力,即手腳在運動過程中,由末端牽引而出,形成的節節貫通、對拉拔長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種牽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氣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種力,也是一種氣,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種內力。***也有人把它說成是一種生物電***。拳論裡說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說的就是這種內力。這是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覺到的內力,也是吳式太極拳的獨門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這種內力,力達四肢尖端,引而不發,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練拳時明顯給人一種非常輕巧的感覺,邁步如貓行,行拳如流水,輕鬆自然,連綿不斷。不僅外人能看得見,自己也能感覺得到。

  ***四***獨具靜態是吳式太極拳的突出特點

  吳式太極拳講求的靜態,絕無靜止之意,主要是指練拳過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雜念徹底清除,身體完全放鬆,動作沉穩緩慢,是動中之靜,是指練拳過程中的靜態反映。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動中求靜,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思想高度集中,雜念徹底清除,講的是心靜。心靜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要集中專一。思想要沿著拳路往前延伸,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心思全部用在拳路上,以意念驅使動作,使動作形成氣斂入骨,神舒體靜,連綿不斷,來往自如的自然運動狀態。身體完全放鬆是身靜的表現,它要求練拳者在練拳時要做到呼吸平穩深長,氣沉丹田,虛領頂勁,放長身肢,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其外在表現是不用拙力,不縱不跳,隨屈就伸,更不可有明顯的發力動作。所有動作都給人一種似鬆非鬆,將展未展,觀之似有,撫之則無的虛幻神祕之感。身體完全放鬆,動作沉穩緩慢則是意靜的外在表現。意靜是靜的最高階段,主要反映在神態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領神隨,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在動作上就是要沉穩緩慢,如動作迅速快猛,必然導致目光散亂,心神不定,氣血不通,重心不穩。沉穩緩慢可使內氣能夠從容執行,暢通無阻;可令周身鬆靜,氣閒心專,用意不用力,達到身靜意展,川流不息。

  ***五***化而不打是吳式太極拳的武風

  吳式太極拳在擊技中多主化而不打,以化為主。這是吳式太極拳歷代形成的武風。以強身健體為本,以防身為主,不求主動出擊,不以打人為強,故有人稱之為“君子拳”。引而不發,靜以觀變,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使人感到的不是剛勁而是柔勁。這些特點也都在吳式拳中有明顯表現。然而,並非吳式太極拳只能化而不能打,而是要打時,則能達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

  以上就是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只要熟悉了以上幾點,並在練習的時候加以運用,學會吳式太極拳就會相當地容易。

 

吳式太極拳的行氣方法
和式太極對眼身步的要求
相關知識
吳式太極拳中的勢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和沉
陳式太極拳中的養腰護臀
鬆柔在楊式太極拳中的含義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沉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沉
陳式太極拳中的養氣和練氣
陳式太極拳中的養氣和練氣
吳式太極拳的勢和勁
陰陽魚理論在吳式太極拳推手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