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時事評論集錦
時事評論訓練有助於高考考生提高有效表達能力,進而提升政治學習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考政治時事評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政治時事評論一
時事評論背景:
今年全國兩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成為熱點,代表委員們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建議,比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育著手”“傳統文化要進校園”“對各級各類學校教材進行修訂,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等。
時事評論觀點: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確實應當從學校教育著手。對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鑄魂工程”,學校教育無疑是重要陣地。但也應當看到,在向全球化、資訊化和終身學習社會邁進的今天,教育的範圍不可窄化,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不能僅僅框定在學校教育層面,而應立足大教育。
如今,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社群、企業、家庭、公共文化機構等都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場所。許多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校外教育機構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美國為了培養青少年兒童的藝術與人文素養,將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對接融合,博物館教育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學校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德國對青少年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只是停留在學校教育層面,在社會教育機構中,甚至在社群的文化活動中也納入相關主題,形成了“國家、機構、社會、社群、個人來共同實現教育目標”的綜合育人體系。
傳統文化教育應當融入開放的、豐富的社會教育之中。目前,我國由政府投資興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共1萬多所,許多校外教育機構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發適應中小學生需要的傳統文化活動專案,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體驗性的教育活動中,讓青少年兒童在活動和體驗中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比如北京市豐臺區少年宮組織的走進古代錢幣博物館活動,除了帶孩子們參觀,還安排體驗製作刀幣,通過讓孩子們瞭解我國古錢幣的發展史和現代科技的進步,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以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為載體,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的校外研學旅行活動,也成為很多地方進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點。
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建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社會共同責任和共同利益機制,大力推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銜接、協同與配合,形成“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和“無縫銜接”的傳承發展綜合育人體系,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貫通校內和校外的時空資源,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接融合、協同育人,傳統文化的鑄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發揮。
高考政治時事評論二
時事評論背景:
西安地鐵三號線號稱“西安最美地鐵”,平穩與安全問題卻引發社會關注。日前,西安市政府召開新聞釋出會,公佈西安地鐵三號線所使用5種規格的由陝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生產的電纜取樣送檢結果均不合格。奧凱公司負責人承認,“總價4000萬元左右的電纜,其中3000多萬元的電纜存在質量問題”。
時事評論觀點:
自西安地鐵三號線電纜問題曝光後,西安市政府以公開處理、不遮掩的態度,召開新聞釋出會說明相關情況,抽檢三號線電纜,向全市人民道歉,第一時間對涉事企業奧凱公司展開調查,依法控制8名相關人員……相比過去一些公共安全事件處理的速度和態度,西安市政府直面問題、行動迅速,給處於安全疑慮中的市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也體現出解決問題、維護安全的誠意。
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從人人追問的地鐵安全問題,到一個公眾皆可託付的安全環境,到底需要走多久?這是直面公眾追問所必須回答的。處理西安地鐵三號線電纜問題,除了就具體事件進行責任追究外,還有諸多疑惑需要解開。比如,公眾所質疑的陝西奧凱公司,為何在投產僅僅兩個月後,就能以低價競標方式拿下西安地鐵三號線的訂單?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市場知名度的企業,如何被陝西省工商管理局認定為著名商標?對於這些質疑,相關部門同樣應該調查到底,給大家一個交代。
種種猜測的背後,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責任認定及追究,更是安全環境如何構建的根本問題。如果不對其中的貓膩進行徹查,不管住可能存在的權錢交易,不堵住令人生疑的尋租漏洞,那麼就算補救了一條地鐵線的安全,也難以真正築牢安全的堤壩。畢竟,涉及千萬公眾安全的問題,不能總是靠“網友曝光”來發現,而公眾所要的也不只是涉事人的一次下跪、一聲道歉,更多是如何建立制度保障、嚴防跑冒滴漏,從根本上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安全無虞。
城市公共安全是群眾安居樂業的基本保障,也是政府部門應該提供的基本公共產品。追究責任比公開道歉更為重要,制度建設也遠比危機公關更為根本,唯有針對安全隱患追查到底、問責到底,並以制度建設堵住漏洞,才能真正確保安全。社會公眾有理由期待西安在有了公開處理、不遮掩的良好開端後,能夠在追究責任和制度建設上做更多努力。同時,各地都應以此次事件為戒,把安全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讓政府查處、媒體監督、公眾參與在公共安全問題上形成良性互補、合理互動的局面,做到對不良企業和尋租漏洞“拉黑”。
強調,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要“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落實中央要求,不是將安全寫在檔案裡、寫在紙面上,而是要裝在所有人的腦袋裡,體現在硬邦邦的制度保障上。唯有如此,才能讓城市更有安全感,讓開往春天的地鐵始終執行在安全的軌道上。
高考政治時事評論三
時事評論背景:
風險社會的到來,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帶來了新挑戰。提高政府的風險治理能力,有必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智慧。《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於現代治理而言,這一要求也同樣適用。
時事評論觀點:
中國文化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人們在應對各種風險、危機的實踐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規律認識和文化思考。例如,惡劣的自然生態迫使人們不斷適應,也產生了“禍福相依”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彰顯出傳統文化的博大內涵與現實魅力。可以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自實踐,應該能為現實治理提供“藥方”。
理性的認知思維引導正確的治理行為。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風險治理中,首要的是轉變現代風險認知的思維方式。指出,“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這正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治理中的運用。實踐中,有些地方片面地理解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沒有在治理過程中保持“底線思維”。而底線思維,就是一種積極的風險認知思維,其中包含了憂患意識,更強調務實自強、積極預防,是傳統文化的當代體現。
沒有一定的價值認同和歷史認同,現代風險治理很難取得共識和實效。這就有必要在歷史文化的語境中,把現代風險治理的原則闡述清楚,讓人們更易理解、接受和踐行。如傳統文化中“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等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與現代風險治理堅持的“生命第一原則”相契合。同樣,現代風險治理強調預防、責任、誠信、溝通等原則,都可以在傳統文化中找到相應內容。傳承中國文化精髓是一場與歷史的對話,在文化吸引中讀懂過去、認識現在、照見未來,對推動風險治理從理念到實踐的延伸大有裨益。
“制度是文化的沉澱,文化是制度的精華。”現代風險治理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要更加側重完善風險治理的制度設計,充分挖掘傳統社會的憂患意識和應急智慧,將其內在邏輯納入到風險治理制度安排中。比如,利用傳統的危機預防意識進行頂層設計,通過“關口前移”的制度安排及預案體系的完善進行源頭治理;發揮傳統和合文化緩解社會矛盾的功效,進行應急管理“安全閥”的制度設計;利用“禍福相依”的辯證危機觀,重塑社會大眾的危機認知和危機心理等。
“不管我們的生活組織得多麼好,生活中仍然充滿著危機。”現代社會既需要面對突發事件臨危不亂的治理體系,又需要高度警覺與高度負責的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意識不僅屬於現代文明,更映照著歷史傳承的影子。在現代治理中挖掘並闡發好優秀傳統文化,任重道遠。
<>的人還: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