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記者的素養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新聞攝影記者就是以攝影手段進行新聞報道工作的專業人員。新聞攝影記者是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專業人員,他們首先是新聞工作者;他們是一支特殊的新聞工作隊伍,其特殊性表現為報道手段的特殊性,即用攝影圖片,而不是靠文字或音響。那麼新聞攝影記者應該具備的素養有哪些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有哪些?

  之一豐富敏銳的新聞靈感

  新聞敏感是對新聞事實所蘊含新聞價值的敏銳感知力和判斷力,“拾之於偶然,得之於必然”新聞敏感便是其中的“催化劑。”

  新聞攝影以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甚至幾千分之一的瞬間去反映整個事情的發展流程,這要求攝影記者比文字記者需要更強的新聞敏感性。新聞攝影的瞬間性決定了照片只能反映整個新聞事件發生、發展或結束的某一個瞬間,而典型的畫面情節所反映的新聞主體面之間的聯絡和矛盾往往就是整個新聞事件的核心。讀者可以根據這種矛盾和聯絡進行前後推斷和思考,完成對新聞事實和情節的整體認識和把握,畫面情節因讀者的參與和思考突破了瞬間形象的侷限,但攝影記者必須以簡練的形象語言記錄新聞情節中的高潮或巔峰時刻最具有衝擊和感染力的瞬間。這種能力正是攝影記者敏感性獨具魅力之所在!

  法新社記者威廉·韋斯特在悉尼奧運會男子自由體操決賽的最後一刻,抓住了《勝負高低》中的戲劇性情節。俄羅斯體操王子涅莫夫較早出場,並一直以9.800分領先,最後一個出場的維羅夫斯卻以0.012分的優勢擊碎了涅莫夫的金牌夢,不由地蹲在地板上黯然神傷,維羅夫斯也未料到會擊敗曾多次稱雄的涅莫夫而最終奪金,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當然這只是剎那間的一幕,之後涅莫夫馬上站起來上前與維羅夫斯擁抱以示祝賀。韋斯特就在這白駒過隙的瞬間抓住了最能反映這場比賽本質的影像。《勝負高低》以畫面中人物戲劇性的空間位置的高低對比,刻畫出體育賽場風雲變幻,顯赫名將風流淘盡,新老冠軍悲喜同臺的人生況味。

  之二深記於心的人文關懷

  經典的新聞攝影作品,往往充滿著強烈的情感力量。近年來,照片中的情感力量越來越引起中國新聞攝影界的重視,而且,人文關懷意識成了近年來新聞攝影研討會上攝影記者們的共識。

  現在新聞攝影界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要想感動讀者,首先要感動自己。”而我認為,容易被感動的攝影記者,應該是情感豐富、有仁愛心的。只有這樣,才容易從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令人感動的畫面。

  《希望工程》的宣傳照片中,蘇明娟的一雙充滿渴望的大眼睛感動了中外無數有愛心的人們。中央領導、普通百姓、海內外華人、國際友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成了“希望工程”的捐款者。該片是時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貧困學生艱苦的生活、學習狀況深深地打動了解海龍的心靈。從1991年開始,他深入中國貧困地區,足跡遍及中國26個省、12O多個縣,採訪拍攝了數百所農村學校、上萬名農村學生和鄉村教師,發表了數百幅具有強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紀實攝影作品。大眼睛蘇明娟的照片,只是他大量的感人的照片中的一張,是他在感動中拍攝的一張經典照片。

  之三專業博學的知識素養

  有人說,現在的攝影記者好當,不就是端個相機,按個自動快門嗎?此言差矣。其實,一名好的攝影記者不但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如:對手中相機、鏡頭以及攝影技術的熟悉和通曉;對新興數碼技術、傳輸技術以及新聞採訪學等方面的紮實掌握,還要有攝影技術和新聞採訪以外的一切有用的社會知識,如:日常採訪所涉獵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公共關係等一系列的知識。攝影記者也應是個雜家,平時要多讀書、多實踐,積極拓展知識面,練就“倚馬可待”的功夫。不斷加強自身的新聞理論和文字水平方面的修養和實踐,如此,才會在工作中游刃有餘 。

  之四深入現場的拼搏精神

  貼近現場,這是對攝影記者的基本要求,而我們將視線投向戰地記者,這種基本要求又是近乎殘酷的。戰地攝影記者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拍攝大量震撼人心的戰地題材圖片,在方寸畫面之間折射出恢巨集的戰爭場景和深刻雋永的內涵。“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夠好,那說明你離炮火還不夠近。”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Capa Robert 1913-1954***的這句話,激勵著無數敬業的記者去義無反顧地追尋新聞的終極規律:真實性與時效性。但是,這也無可避免地使記者成為一種危險的職業——離炮火越近,也就是離危險、離死神越近。美國一個名叫“保護記者委員會”的民間組織前不久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2002年,全世界有19名記者在執行採訪、報道任務期間遇害,另外17名記者的死因雖未完全調查清楚,但他們很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採寫的報道招致報復而遇害的。就像長井建司,他的口頭禪是“ 危險的地方誰都不想去,就更應該要有人去”,這次也是臨時自告奮勇前往緬甸,當時它落在示威群眾後面,可能是為了拍到更緊迫的畫面。

  戰地記者在現場抓拍新聞瞬間,能夠最真實地表現新聞事實,並拓展事實空間維度。美軍在越南投擲凝固汽油彈,孩子們從他們燃燒著的村子裡哭喊著逃出來,他們驚慌失措,為了活命而四散奔逃。一個九歲的女孩赤身裸體,因為她不得不扒掉身上燒著了的衣服,她尖聲嘶叫著,從她那驚恐萬分的臉上,可以看出她不堪忍受皮肉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恐懼。這難道還不夠說明這場侵略戰爭的殘酷性嗎?它不僅激起了人們的同情心和正義感,而且濃煙滾滾的背景,對現場的緊張恐怖氣氛起到了極好的烘托渲染作用。這就是當時美聯社駐西貢記者黃功吾拍攝的,名為《村子被毀了》,被“荷賽”評為1972年最佳新聞照片。

  之五聚焦社會生活,挖掘平凡世界的澎湃激情

  穆青同志說:攝影記者首先是記者,是記者就要發現新聞、挖掘新聞、傳播新聞,就要肩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所理解的新聞佳照,不僅僅是“主題集中,構圖勻稱,曝光適度”之類技術層面的完美組合,而是把照片看作深入人心的一種表達方式,看作自我存在的一種體現方式。新聞佳照勢必以簡潔形象,生動鮮明地反映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與歷史動向的作品,畫面中蘊含了攝影者富有感染力的激情與投入的充滿人性的觀察,並且這種激情與觀察都巧妙地表現了出來,能夠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解讀第12屆中國新聞獎攝影一等獎作品《英雄探妻》,圖片利用陵園環境作背景,使用長焦鏡頭,使軍人與身後的墓碑形成強烈的對比,那位“高原英雄”閉著雙眼,抑住淚水,立於妻子墓前,八年了,因難產而死於高原的妻子安葬於此,英雄探妻竟在墳前踏出了一條小路。攝影記者袁學軍得知這個感人故事後,登上高原陪同英雄祭奠他的妻子,才抓住了英雄凝神的一剎那,當記者得知這張照片獲獎後,他卻有這樣一份獨白:我的心和這位“老高原”一樣有種說不出的味道,好像這塊獎牌不屬於我,倒像畫面上這位英雄掛的獎章一樣,顯得那麼沉甸甸的。這張照片記錄了英雄歷史的一頁,但這不是冷冰冰的客觀事實,而是由人們真情演繹的生活,在這真情流露時刻,我們讀懂了高原軍人的博大情懷和人性美的一面。對於攝影記者來說,新聞事實稍縱即逝。如果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驅動著袁學軍進行親歷式採訪,並在觀察的同時就把它記錄在自己的速寫本***相機***裡,就不可能抓住這高原上激情一刻。

  之六快速反映的同步效率

  當今進入“讀圖時代”和“網路時代”,受眾對資訊的需求更傾向於短、平、快。如何凸現新聞照片的新聞價值,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確保新聞照片的“第一時效”。新聞攝影記者要在掌握數字技術、提高照片的製作與傳輸速度、加快與新聞事件程序的同步化上狠下功夫。切實以照片質量和發稿速度爭奪報紙版面與網路空間。

  之七勇於創新的拍攝意識

  “新聞攝影之父”埃利希·薩洛蒙曾這樣說:“如果一個攝影記者不想僅僅成為一個工匠的話,那麼他就必須為形象的創作做不懈努力,應該反覆地思考如何才能獲得‘獨特’的照片”。

  可是時下,不少攝影記者小有成績便故步自封,總是沉醉、徘徊於自己的作品和思路之間,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缺乏應有的危機感,往往還喜歡停留在過去那種“程式化”和“機器+人”式的照片拍攝模式。這不僅是現代新聞攝影記者創新的大敵,更是與新時代新聞傳播所不能融合。我們的新聞攝影記者只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危思安,奮發學習,勇於創新,才能可能超越別人,超越自己,推陳出新,在新世紀百舸爭流的傳媒競爭中拍出更多更好的無愧於時代的新聞攝影佳作。

  創新意識表現為自由地創作,自由又是什麼?自由是真正懂得並嚴格遵守一些基本限制之後的大膽思維和行動。這正如歌德所說:“如果一個人有勇氣宣佈受到制約,那時他就有了自由的感覺。”

新聞攝影的試題
西方媒體在新聞倫理道德上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相關知識
新聞攝影記者的素養
關於新聞攝影記者的一些介紹
新聞攝影記者該具備哪些素質
著名新聞攝影記者作品賞析
新聞記者的素養
網路新聞記者的素養
新聞攝影圖片的評價標準
專題新聞攝影報道的主題表現
新媒體時代記者的素養
中西方新聞攝影發展的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