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形成
在多媒體時代的今天,紀實攝影並沒得到重視,沒有很好的被攝影愛好者理解。本文從、紀實攝影提供可靠文獻、推動現實變革、揭示世界真諦、有利於社會研究四個方面來解讀紀實攝影的社會作用,從而倡導在我國紀實攝影可以得以進一步推廣,併為其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 ,分享給你們!
人類真實記錄現實的夢想,是催生攝影術的並促使其不斷髮展的動力,也是紀實攝影誕生的基礎。攝影術誕生後,它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記錄性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著,並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訝和驚喜!攝影用它直指事物真實面貌的特徵使很多人把攝影看作是眼睛的延伸和記憶的銀行。當一個家庭團圓之時,乖巧的孩子拿出相簿,湊到大人跟前細數著那會兒的種種,這是件何等溫馨又極附有意義的事情!
社會中一個單位需要攝影,這個大的組織就需要攝影的存在,更需要攝影的貢獻!而攝影也絕不離不開哺育它的社會環境。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攝影也隨之而變。從記錄到紀實,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有著一位位前輩們做出的突出貢獻,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髮展,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1、
1.1 紀實性是攝影與生俱來的本性。
攝影術的出現,使人類以視覺影象記錄外界環境的夢想成為現實。攝影術用其與生俱來的、超強的記錄寫實功能震驚世人,並且對當時人們所寵愛的繪畫,特別是寫實主義繪畫給予了極大的衝擊和壓力。***早在1840年,法國畫家保羅德拉羅什第一次看到達蓋爾式照片時,他竟然宣佈:“從現在起繪畫已經死了!”***也因如此,攝影術受到了各種非議。不少畫家對其持排斥態度,並否定了攝影的藝術價值。法國學院派繪畫大師安格爾就曾大聲呼籲對具有“不公平競爭”色彩的攝影禁止推廣與實用。同時,由於繪畫悠久的歷史及其在人們心目中長期確立的神聖地位,攝影在最初幾十年裡一直為沒有具備繪畫般的藝術素質所困擾。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血緣,攝影師們甘願作為繪畫的奴隸,而極力模仿繪畫,因為畫藝派攝影家幾乎統治了整個19世紀。
在這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下,那些以攝影最基本特性來工作的攝影家們一直以自己不是“藝術家”而深感卑微。攝影與生俱來的,且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紀實性***也可稱之為記錄性***,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利用和感到自豪。“物質是上層建築的基礎。”今天我們所指的,不僅僅是攝影自身的進步和人們對攝影藝術性理解的提升。真正促使紀實攝影成熟的,還是社會發展與社會需要這雙巨手!比如19世紀的西方國家正經歷著都市化與產業化的鉅變,攝影作為當時可以用視覺手段記錄客觀實事的唯一手段,擔負起了記錄城市社會生活變化的責任。法國政府最早認識到這一點,展開了大型的城市攝影記錄工作。這是攝影史上國家政府第一次出於公共目的實用攝影。還有,在當時西方工業主和國家機構為了炫耀他們所取得的重大建設成果,紛紛邀請攝影師為那些重要工程,如工廠、橋樑、教堂,以及重要產品如火車、輪船等拍攝照片。1851年至1854年間,英國重建水晶宮,為了記錄這項偉大的工程,有關當局邀請攝影家菲利普·亨利·德拉莫特每週一次記錄工程程序,共拍攝了3年。在今天看來,這些照片不僅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而且是攝影術在社會中嶄露頭角之舉,也是紀實攝影被人們孕育的開始。
1.2 “紀實”一詞的由來
今天我們所指的紀實攝影並非如上所述,攝影師做出單純的影像記錄。中文“紀實攝影”概念的由來,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根據宋剛明教授的《紀實攝影:概念的“硬傷”》一文中記載,1984年,“紀實攝影”初見於《國際攝影》。當時,《國際攝影》雜誌編輯王惠敏由於一時找不到恰當概念來給國外某一種攝影樣式取名,臨時想出來並使用了“紀實攝影”。在流行拿來主義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個被對應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國內作為一個有特指而沒有確切定義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開來。
第一次使用“Document Photography”這個詞的是20世紀初法國偉大的攝影家尤金·阿切特。Document這個單詞來源於拉丁文Docere,原意是“教導”。中文將“Document Photography”翻譯成“紀實攝影”,保留了Document一詞的英文字義,有證明、文獻或證據的意思。尤金·阿切特最初是針對十九世紀興盛的畫意攝影而提出紀實攝影概念的,他反對將攝影當作繪畫的一脈,希望將攝影引領到實用的有社會意義的領域,提倡攝影家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美好人性的追求。這種態度迎合了現實主義精神: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強調為社會服務的宗旨。現實主義精神悄然融入紀實攝影當中,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所以,那種強調紀實攝影是單純記錄的說法,是大錯特錯的!
紀實攝影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