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標本放置時間對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影響
隨著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廣泛使用,使血常規檢測變得更為快捷和方便,大大減少了人為因素引起的誤差,因而檢測結果更為準確且重複性也更好。大量的研究表明,血常規的檢測結果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標本採集後的放置時間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接受血常規檢測的41例靜脈血液標本。
1.2儀器與試劑 儀器:瑞典CA620血細胞分析儀 ***按照儀器維護保養要求進行維護,定期使用校準品 進行校準,檢測前已經做好各項質控,空白計數符合標準***;試管:一次性使用真空採血管***2ml***,新增劑: EDTA-K2。
1.3方法 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採集41例的 靜脈血標本約2ml,將其充分混勻,並在室溫下***18℃~ 25℃***放置,分別於採集後1min、5min、10min及30min 進行血常規檢測。
1.4統計學方法資料通過SPSS18.0統計軟體包進 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對檢測結果進行以時間為變數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41例靜脈血標本***EDTA-K2抗凝***在採集後 的1min、5min、10min及30min測得的血常規結果進行統計並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血液標本在30min內WBC、RBC、PLT、Hb和 HCT的檢測結果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 是MPV的檢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41例靜脈血標本在不同時間血常規檢測結果的比較***x±s***
血常規各項指標 |
1min |
5min |
10min |
30min |
p |
WBC***×109/L*** |
6.85±1.60 |
6.88±1.66 |
6.83±1.63 |
6.82±1.66 |
0.999 |
RBC***×1012/L*** |
5.03±0.45 |
5.00±0.45 |
4.98±0.44 |
4.86±0.62 |
0.468 |
PLT***×109/L*** |
186.9±41.1 |
188.9±41.5 |
191.7±41.9 |
195.0±43.1 |
0.832 |
Hb***g/L*** |
150.8±13.0 |
150.0±12.9 |
149.6±12.9 |
147.9±13.4 |
0.78 |
HCT***%*** |
46.5±3.9 |
46.1±3.9 |
46.0±3.9 |
45.5±4.2 |
10.748 |
MPV***fL*** |
7.8±0.7 |
8.0±0.7 |
8.2±0.9 |
8.4±0.7 |
0.007 |
注:WBC為白細胞;RBC為紅細胞;Hb為血紅蛋白;HCT為紅細胞壓積;PLT為血小板; MPV為平均血小板體積 DOI:10.3969/j.issn.1672-9463.2016.06.030 87·
3、討論
血常規測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採集的抗凝劑、溫度、時間、方法學等本研究主要從時間方面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在室溫條件下,採集的血液標本在30min內WBC、RBC、PLT、Hb和HCT的檢測結果並無影響,但是MPV的檢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檢測結果在10min後明顯升高,這和大多數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認為標本採集10min後檢測結果才較為穩定
採集血常規標本的試管中雖然使用了抗凝劑,但是離開機體的血液依然會發生部分凝聚。隨著標本放置時間的繼續延長,凝聚的血小板又會自動解凝。因此,標本的放置時間會對血小板檢測結果造成更為明顯的影響,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當血液標本採集後,MPV隨時間的延長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與血小板結構和生理機制有關。血小板是體積較小,膜薄易碎,易黏附、聚集和破壞的細胞,血液離體後由於滲透壓的影響及塑料抗凝管管壁誘導血小板結構發生變化等原因,隨著時間的延長,血小板腫脹或產生構型變化,使MPV增大。
綜上所述,為了減少靜脈血標本放置時間對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影響,應注意採集標本後要充分與抗凝劑混勻,也要注意採集後放置時間不宜過短,應 至少放置10min後再對標本進行檢測,以減少由此引起的誤差,使檢測結果更準確可靠。
血壓高壓偏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