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誤區_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古人為我們講了養生的一個大體的原則,但是隨著時代在變,現代人和古代人相比在體質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下面小編給大家說一下中醫養生誤區,供大家閱讀!

  中醫養生誤區

  養生就只是吃藥

  很多人常常會向親戚朋友、有經驗的老人要一些中醫養生的藥方,喝了以後就覺得自己百毒不侵了,也不在乎生活規律,糟踐自己的身體,到最後得不償失。中醫養生除了日常喝一些調養身體平衡的藥物之外,還要注意生活中保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

  中醫養生是老年人的專屬

  說到“養生”,很多朋友認為這是老人家的“專屬”,有時候甚至不屑於聽到與“養生”有關的知識,但事實上“養生”並非只屬於老年人。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到了老了身體出現缺陷或者問題了就拼命的追逐中醫養生。其實我們可以認為中醫養生是一項身體養護工程,越早開始養生,身體的結構和效能就養護的更好。從這點上來看,青年人養生起到的作用往往比老年才開始養生的效果要顯著得多。

  誤聽誤信速成養生

  現在社會風氣浮躁,人們常常不願意發很多時間在養生上面,那些不法商販為了圈錢,速成的“養生藥方”就應運而生了。很多人誤聽誤信現在廣告推廣的一些養生藥品和所謂的“速成”方法,最後的結果是,吃了保健養生的食品和中藥方,覺得沒有效果,以為是“藥”不行就繼續換藥或者放棄養生。

  養生養生,重在一個養“字”,我們平常說的養車、養寵物都要細心的養、耐心的養,我們的身體也不例外。所以不要誤聽誤信市面的傳言,追逐那些速成養生。

  其實,中醫養生之道是系統養生,從人的生活規律、飲食習慣、調理內迴圈、排除內毒、利用自然的藥草調理恢復等等一些列方法,長期調養身體,維持身體處於健康狀態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小患病機率,讓身體處於平衡之中。凡是違法身體運作的自然規律就是違反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要注意哪些事項

  隨便敲穴位 小心尿血癥

  我認為所謂“養生”,主要在於一個“養”字上。何謂“養”?從養生的概念來說,與健身相比而言,它的內涵要寬泛得多。之前已經談到了,養生不僅僅有社會文化屬性,也有自然的屬性,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去審視它。

  而有的人對養生的理解,就是掌握一下方法,比如敲打一下經絡,或者說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飲食,這就是養生了。實際上這僅僅是養生寬廣內涵的一個區域性,我們要從一個巨集觀上來看養生。我對“養”的理解,“養”主要是“順應”的意思。因此可以說養生實際上是一個順應的過程。順應什麼呢?應該順應自然規律。

  從這個概念上來看,首先針對目前社會上對養生存在的一些誤區,有一點大家需要明白;養生跟治病是兩回事。因為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養生就是治病或者養生能夠治病。其實這是不對的,養生可以防病,但不能說養生就能治病。而且不要用自己所學到的關於養生的一點皮毛或一些形而下的東西,來治療你身體上的一些疾病,這顯然是不對的。

  如今養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懂點養生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種什麼現象呢?我可以說一個例子,我曾經遇到過這麼一位老者,大概七十多歲。他自己從市場上買了一本關於養生的書,然後按照養生書上所說的方法,結合他本人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症狀去敲打自己的腎愉穴。結果出現什麼狀況呢?敲打的後果就是這位老者尿血了。至於說他這種情況是不是敲打經絡不好,我們在這裡暫且不提,只是說千萬不要拿著某條養生的方法給你自己胡亂治病。

  還有我周圍的很多朋友跟我說,“你爺爺和你父親都是名醫,你們家一定有什麼祖傳祕方,只要把這些方子拿出來,我們就可以養生了。”我就跟他們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至少在我們家沒有一張祕方,所有的方子全是公開的。而且還得因人而異。說到祕方,比如說“不龜手”,它是一個用於外科的防凍的方子,但是就中醫而言,它又是一個針對內科把人作為整體來看的概念。這就追究到中醫的巷方,也就是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即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因此中醫祕方的精髓就應該體現在兩個字上—變化。

  通宵打麻將,吃啥都沒用

  我曾經跟父親給我們共和國的一個元勳看過病。因為他找我父親看病已經有30年之久了,所以我知道他有多種疾病纏身,而且身體始終不是很健康。但是就是在這麼一個身體狀況下,這位領導活到了91歲的高壽。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因為他工作壓力比我們小呢?顯然不是;那是不是他吃的非常好呢?據我所知也不是這樣,因為我跟父親去他們家的時候,看到他吃的基本都是粗茶淡飯,跟普通人吃的也差不多。為什麼他能夠活到如此高的年齡?究其原因實際上就是他講究規律,這也是我們中醫經常提到的“三分藥,七分養”。

  說到“三分藥,七分養”,這個“養”字應該說就是養生,就是這種大的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有兩個性別相同的患者,有著相同的年齡和相同的體質,找的醫生也相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兩個人得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為什麼呢?舉個例子來說,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糖尿病的患者,他說他一開始吃藥很管用,到後來就慢慢沒用了。是什麼原因呢?在我跟他的接觸過程中我們聊起他的生活起居,得知他這個人有個特別不好的習慣,就是愛打麻將,而且打起麻將來睡覺都顧不上,最長連續打了4Q個鐘頭。我就跟他說,“你這樣的生活習慣,這樣的生活規律,吃什麼藥都沒用。”這也就解釋了上面所提出的疑惑,即“三分藥,七分養”。

  可以看出,“養”在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剛才還談到了變化,為什麼要變呢?因為時代在變,氣候在變,我們人的體質結構、飲食結構也都在變,實際上中醫也是一個在變化中不斷尋求規律的一門學科。因為無論是養,還是治,還是防,都應該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這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非常精髓的基本原則。

  病人要吃藥 不要別亂吃

  把治病和養生混為一談是相當危險的,病了就得去醫院看。山裡人心態更加平和貼近自然,所以相較城裡人自然活的更長一些。缺什麼補什麼,一味跟潮流亂吃,小心身體受不了……

  城裡人生活比不過山裡人

  當前養生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是我們的生活水平到了大幅的提高,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另一方面來看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把養生當作一種精神方面的追求。但是就當前養生來說又是一種什麼狀況呢?

  我曾經遇到過這麼一件事:當時我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做一個直播節目,有一位女士通過熱線把電話打給了我,聽她的聲音大概40歲上下吧。她在電話裡說她母親今年70多歲了,因為在家裡安裝空調的時候跟她父親吵了起來,忽然間感覺四肢沒有痛感了,而且發生了抽搐。她問我看有什麼好的辦法能治,或者用什麼養生的方法給她母親指導一下。我就對她說,這可不僅是養生的問題了,這是犯病了,得去醫院看。其實存在很多這樣的情況,不少人把治病當成了是養生的問題。

  還有一次是在北京歐美同學會的講座上,其中有一個會員問我,說他們這些會員基本上都是事業有成的人,經濟狀況、生活水平非常好,而且還有這麼好的條件能聽不同的老師來講關於養生的事情。但是,為什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普遍沒有生活在農村的或大山裡的人壽命長呢?他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這也是很多人的一個疑問,因為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與自然離得就遠,全被一些世俗的事情所困擾。而生活在農村或山裡的人,在慾望方面雖然做不到無慾所求,但是他們畢竟更貼近自然,人與自然相合、與自然相順。他們處在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自然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壽命。

  都是補藥惹的禍

  我們中有些人的養生觀念還僅僅是停留在表層上今天吃什麼。比如關心明天吃什麼,後天吃什麼;然後買了一大堆書,就按照書上指點來硬套自己。我認為首先要搞明白一個問題:你吃什麼是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來決定的,一個10歲的人20歲的人,50或者60歲和70歲的人,在飲食上一定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這麼看來,必須先弄清楚自己屬於哪類的人,自己的身體到底需要什麼。

  有些人就說,我買點冬蟲夏草吃,這個東西好,吃了肯定沒有問題,對身體一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物以稀為貴,冬蟲夏草也是這樣,所以自然人們就認準了它。 今天很多人有這麼一種認識: 我吃了很多的營養品,吃了很多的好東西,那麼就能夠對我的身體有好處。其實,這種想法和觀點是錯誤的。在人的身體的整個需求中,應該是你缺什麼就吃什麼,而不是把任何所謂好的東西都容納進你的身體,這樣你的身體能承受得了嗎?不是任何好東西都能治好你身體裡的疾病的。

  就拿感冒來說吧,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一個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一個老年人,同樣是感冒,但是我們給他們的用藥是絕對不一樣的,這就是中醫上所說的“,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同樣的道理,養生也要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和規律。
 

中醫養生誤區

中醫養生誤區_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百歲老人養生經
相關知識
中醫推拿助小兒益智和注意事項
中醫拔罐常用的穴位和注意事項
中醫刮痧的瘦腿方法和注意事項
新農合醫保住院報銷流程及注意事項
醫藥零售店店面設計注意事項
中藥刀豆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項
冬季養生小知識有哪些注意事項
中餐餐具使用的禮儀和注意事項
中餐宴席喝酒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白露養生有哪些要點和注意事項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