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人際交往各種障礙及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現代的中學生由於受來自主、客觀方面原因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這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認知障礙

  [案例]小張以總分超過“重點線”五十多分的絕對優勢考入某重點高中。入學後,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數比班上大部分同學高出許多,因此,他產生了一種優越感。在與其他同學的交往過程中,他總是不自覺地扮演著“優勝者”或“領導者”的角色,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周圍的同學交流,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別人,造成與同學之間的衝突和摩擦。不僅如此,他甚至連自己的任課教師都不放在眼裡。漸漸地,同學們離他遠去,不願意與他交往;教師也對他產生了不良的“觀感”,對他印象不佳。在“離群索居”的孤獨中,小張逐漸陷入了極度苦悶的情緒之中。

  [案例分析與策略]小張的人際交往狀況不佳,完全是由其認知障礙所致。認知障礙所導致的人際交往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排斥。一個人如果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或他人,就會形成自卑或自負的自我認知偏差;自卑也好,自負也罷,都會直接影響其人際交往狀況。

  認知障礙的具體表現有:對人際關係好壞界定的認知偏差、對他人評價的認知偏差、對自我評價的認知偏差等。上述案例中,小張的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對自我評價的認知偏差。他過高地估計和評價自己,同時又過低地估計和評價別人,自負心理膨脹,自以為是,盛氣凌人;在人際交往中,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和感受,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必敗無疑。

  馬克思說:“友誼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毫無疑問,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也應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相互接納、相互承認、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譏諷、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因此,中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必須自覺地排除認知障礙,在正確看待自己的同時,更要正確地認識他人;教師更要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認知障礙,這樣,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才能和諧融洽。

  :情感障礙

  [案例]小王和小李原本是一對好朋友。平時他們一起出入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宿舍、食堂,可謂情同兄弟,形影不離。他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人生目標;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兩人的學習成績都很好。後來,小王被同學們推選為學生會的學習部長,這時小李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他認為,兩人的學習成績、工作能力等都不相上下,各方面表現也差不多,為什麼好友小王能當學習部長,還被評為“三好生”,而自己卻“一事無成”呢?小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心情越糟糕,心中開始滋長不滿和怨恨情緒。從此,兩個好友開始疏遠,小李還經常無中生有,造謠中傷,使小王受到傷害,兩人關係越來越緊張,一對好朋友似乎變成了仇人。

  [案例分析與策略]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觀點而產生的判斷和內心體驗,是一種好惡傾向。情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僅具有動力作用,推動或阻滯交往行為;還具有重要的訊號交際功能,傳達著交往的資訊。當消極的“情感訊號”在交往物件之間傳遞時,交往的狀況是不容樂觀的。人在冷漠、嫉妒、悲觀、羞怯、自閉、自戀等消極情感的支配下,就會產生相互排斥。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情感障礙。

  上述案例,在中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屢見不鮮,其根源是“嫉妒”這種情感障礙在作祟。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如相貌、家庭環境、學習成績、能力素質、人際關係等,於是他們對比自己“強”的同學又妒又恨,在背後千方百計地詆譭他人。這種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源,正如培根所說:“嫉妒者往往自己沒有優點,又找不到別人的缺點,因此,他只能用破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嫉妒是對人傷害最大、最嚴重的一種情感障礙表現。嫉妒是痛苦的製造者,是一種十分狹隘而又危險的情感狀態;它不僅嚴重影響人際關係,而且強烈的嫉妒心可以吞噬人的理智和靈魂,在嫉妒心的驅使下,有人採取造謠、中傷甚至更極端的做法,來達到心理平衡,最終害人害己。

  嫉妒是人際交往的大敵。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應多從提高自身修養上下工夫,要樹立自信心,要勇於接受自己、悅納自己,繼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你自身條件的優劣,而是因為你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價值。要讓學生切記: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嫉妒只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到頭來,也就失去了自我和本真。

  :人格障礙

  [案例]小茜和小婧原來是同一所初中的同學,又同時考入同一所高中的同一個班,還是同寢室的室友。小茜平時的學習成績要比小婧好一些,因此自認為小婧各方面都不如自己。但讓小茜“沒料到”的是,小婧由於品行端正、活潑大方、善於與人為友且樂於助人,因此被大家選為了班幹部。自我感覺很好的小茜卻什麼“官兒”也沒當上,她失落了,積壓了滿腹的怨氣和牢騷。小茜認為,如果沒有小婧的存在,她肯定能當上班幹部,完全是小婧“壞了好事”,小婧真是可惡。日後,小茜不僅到處說小婧的壞話,還變著法子故意與小婧作對,製造不愉快,甚至搞一些“惡作劇”,對小婧施以報復。小茜時而把小婧的鋼筆、詞典等學習用品,用破布包起來扔到垃圾桶裡;時而偷偷摸摸地將小婧飲水杯裡的熱水倒掉。有一年的臘月初八,小婧的媽媽大老遠地給女兒送來臘八粥,小婧非常熱心地端了一碗粥給小茜。不料,小茜不但不領情,還當著小婧媽媽的面,把臘八粥倒進垃圾桶裡。還有一次,趁小婧不注意,小茜竟然將小婧泡在盆裡準備洗的衣服,扔到了校外的城河裡……就這樣,小茜的人際交往狀況越來越糟,還受到了學校的警告處分。

  案例分析與策略]小茜的所作所為,是由典型的人格障礙所導致的。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系統發展的內在不協調,人格特徵明顯地偏離正軌,從而使“患者”形成了特殊的行為模式,對外部環境適應不良,明顯地影響其學習及生活並造成其內心痛苦。人格障礙的型別很多,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人格障礙常常表現為四種類型。一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心理自卑和行為退縮,孤僻封閉,緘默無語,對需要進行人際交往的事情或場合總是儘量迴避,很容易因為他人的反對或批評而自認為受到了傷害,幾乎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二是偏執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敏感多疑,固執刻板,好與人爭鬥,心胸狹隘,容易鑽牛角尖。在心理和行為表現上,一方面,驕傲自大,自命不凡,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明珠暗投”;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不是尋找自身原因,而是怪罪於他人,對他人充滿敵意和戒備,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與爭執。三是掩飾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孤獨、沉默、隱匿,不愛與人交往,缺少愛好和朋友,常常是嘴裡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致,別人很難了解其話語中有多少真實成分。四是悖德型人格障礙,這種障礙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為其主要特點。這類人的情緒極不穩定,易被衝動所支配而表現不負責任的行為。以上四種人格障礙中,偏執型人格障礙在學生群體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小茜表現出的人格障礙基本屬於偏執型人格障礙。

  我們要教育學生:充分認識人格障礙的危害性,自覺加強自我調適,努力克服和排除人格障礙。首先,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既不要過於自信,也不要過於自卑;要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其次,要幫助學生調節和控制消極情緒,用理智的“韁繩”勒住消極情緒這匹“野馬”,力求做情緒的主人。再次,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加強行為訓練,增強適應能力,主動把自己融入班集體之中,主動結交朋友,和同學真誠交往。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其反映的形式都是主觀的。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說到底還是人的主觀問題。只要中學生能主動學習,提高認識,增強內省意識,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和水平,就一定能克服和排除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就會隨之形成。

中學生的人際關係有哪些問題
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案例分析
相關知識
中學生人際交往各種障礙及案例
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調適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論文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論文***2***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論文***2***
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方法有哪些
中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淺談中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
淺談中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問題及對策
當代中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