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文章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魯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思想理論家,他通過對歷史和民間文藝學作品的考證寫出了大量的經典性著作,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讀魯迅《一件小事》所想

  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讀過吧。講的是嚴冬早晨的一場“車禍”,帶給“我”的種種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堅信跌倒的老婦人裝腔作勢,所以不以為然;而樸實、善良的車伕,卻扶起婦人,毫不躊躇。“我”將自己與低賤卑微的的車伕相比,卻覺得車伕如此偉大,而自己卻十分渺小。車伕在那時的社會,是屬於最底層的角色,他的社會地位低微,無論是文化程度,還是思想和涵養一定遠遠不及“我”。

  然而現如今,又是怎樣一番姿態。新聞媒體頻頻報道,豪華轎車車主、有錢有勢的人渣將他人生命視作可以用臭銅錢等價交換的商品。他們憑藉著幾千上萬的所謂名酒的酒勁,將座下高檔的吃油機器加速到讓他們熱血沸騰、讓無辜百姓鮮血飛濺的速度,在紅燈高懸、測速器狂閃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著,由魔鬼牽引著奔向地獄。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頂替。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傷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機也不是堅定的撥打120,而是找找上頭有沒有人能夠“幫個忙”。奧迪、三菱、保時捷,這些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名車,儼然成為了奪命狂徒。它們優異的效能,似乎只能體現在能將受害者撞飛多高、多遠。

  “老實說,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魯迅先生如是說。一些不被察覺的社會弊病確實令他痛心。社會有黑暗面,這是無可否認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這些黑暗面當然也只是五彩社會中的小部分。愛和關懷總是無處不在。生活中也有像車伕這般善良的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質,寬容的心態。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語言嘲諷著愚昧的人們,刺傷他們,讓他們從沉睡中覺醒。那些可怕的事故發生以後,總是有熱心群眾第一時間趕到搶救傷者,叫救護車,報警,拍下現場照片並指認肇事者。

  身在他鄉,迷路,落魄街頭。總會有根本沒有印象的面孔對著你微笑,拉著你疾步穿行於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頓下來,然後風一樣的消失。讓剛才還在抱怨這個地方無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對生活充滿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並不多。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譴責那些不道德的行為,去發現美,去創造美。

  :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感

  惋惜、讚歎、回眸、歷史

  ------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感

  為人為眾不為己,做牛做馬不埋怨。這就是我對魯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今天我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對這位大文豪有了更深的認識,他不僅是一個大作家,更是一位革命家。

  惋惜

  魯迅的原名是周樹人,魯迅只是他的筆名,他的一生中更換了許多個筆名,因為他發表的作品中,許多內容都強烈地抨擊了當時的反動勢力,所以他的作品很難以魯迅之名發表出去。他的一生都用在了戰鬥上,用筆與敵人周旋,用文字剛勁有力地打擊了黑暗勢力,他的作品裡每一處都流露著他對舊社會的不滿。但是,這樣一位大文豪卻早早地離我們而去,怎不叫人痛惜呢?

  讚歎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後人對魯迅先生有著無限的讚歎,他是一位在文壇上閃爍著巨大光華的明珠,就像流星一般雖已逝去,但他那一閃而逝的耀眼的美麗,卻深深的印在了人們的心中。但相對文學巨星比起來我個人認為他更像一個慈祥的老父,幫助無數的文學青年闖入文壇,大展鴻圖。而女作家蕭紅則是一個代表。她視魯迅為父親,魯迅也把她視作自己的女兒,盡力地呵護、關愛她。在魯迅的指點下,蕭紅的文化慢慢得到昇華,最終一舉成名。蕭紅不停地在文壇上奔跑,而在這些前進的腳印下,人們清楚地看到,有一位老人溫馨的鼓勵與艱辛的汗水。這就是魯迅。

  回眸、歷史

  回望歷史長河,我的腦海中漸漸浮現出一個個歷史人物:孫臏,忍辱負重,寫下我國名著——《孫子兵法》;司馬遷,苟且偷生,獄中創造奇蹟——《史記》;反之,龐涓妒才,砍去孫臏雙膝,令他忍受常人不可忍之苦;亦然,漢武帝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地將司馬遷關入獄中,令他慘受宮刑。然而這樣的“孫臏”,“司馬遷”我國名著——《孫子兵法》;司馬遷,苟且偷生,獄中創造奇蹟——《史記》;反之,龐涓妒才,砍去孫臏雙膝,令他忍受常人不可忍之苦;亦然,漢武帝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地將司馬遷關入獄中,令他慘受宮刑。然而這樣的“孫臏”,“司馬遷”難道還少麼?我們的眼前便是這麼一個人物,他就像火把一般,點亮了人們心中的峰火,令人們變成了有意識的“人”,站起來反抗黑勢力與奴隸主。如果沒有魯迅先生,那麼我們的一生都將在災難中度過,雖然我不是很瞭解魯迅,但是從人們膜拜他的程度來看,他對我們這些90後的人的影響可真不不少啊!

  :魯迅的《阿Q正傳》—讀後感

  一、女性觀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兩個:要麼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麼是破國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於詩詞,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論時則是後者的一套論調了,“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啊!男人對女人,一面是輕蔑,一面是追求,連屈辱不堪的阿Q面對靜修庵裡的尼姑也是或“唾罵”,或“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並說著下流話,但同時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對女人的無限聯想並出現了對吳媽的調戲。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是奴隸,當男人也成為奴隸的時候,女人便成為物品,連人也稱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傳統習慣

  “從來如此,便對麼?”作者借阿Q這一人物對這個問題作了闡釋。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為是錯的,阿Q的邏輯是墨守成規,反對變革,排斥異己。凡有變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物件;而假洋鬼子進洋學堂,剪掉長辮子自然也是異端,因而成為他最厭惡的一個人;因城裡人將長凳稱為條凳、煎魚用蔥絲不合未莊老例而不滿意;對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傳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習慣有好壞之別。尊老子幼,文明禮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這些都是好傳統、好習慣,值得發揚光大;至於女人纏足,男人腦後留條長辮子,雖是傳統習慣,則不是什麼好習慣,確確實實是有弊無利。

  三、革命觀

  阿Q的革命暢想曲——報私仇、分財物、討老婆,這些是他的自我設計,是他對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嚮往革命的目的。對“威福、子女、玉帛”權力、女人、金錢的追求反映了農民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小丈夫”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權的領導者,他也將只會以自己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未莊封建等級社會,這也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奴隸性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見了狼,自己就成為羊;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並試圖獲得勝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凶獸。”

  五、看客態度

  魯迅在一系列小說中描寫了神情麻木不覺醒的看客形象:《藥》、《示眾》裡鑑賞殺人場面時,“一堆人”“竭力伸長了脖子”“嘴張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們取笑孔乙己寫“回”字、偷書被打;《祝福》中魯鎮上的人們拿祥林嫂額上的傷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著調戲小尼姑時,“酒店裡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莊的人們十分“欣然”地聽阿Q講殺革命黨的事,阿Q遊街示眾時“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看客們露出“閃閃的像兩顆鬼火”的狼一樣的眼睛。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面明鏡。

  

高中學過的魯迅的文章有哪些
初中關於魯迅的文章
相關知識
讀魯迅文章有感
讀勵志文章有感
讀幼教文章有感
讀老舍文章有感
讀老舍文章有感
讀魯迅祝福有感
讀魯迅社戲有感
讀文章有感優秀文章
讀感人的情感文章有感
讀肖復興文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