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自考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學好英語對英語專業學生尤為重要。語言研究者和語言教師發現在眾多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中,語言學習策略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從福娃的英譯名看中國英語的發展趨勢

  摘要: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加深,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作為日益受到重視的聲音,中國人所說的英語必定帶著中國文化的內涵走向世界。中國人也會面臨更多用英語表達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事物的問題。本文從福娃的英譯名出發探討了中國英語的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中國英語,文化,發展,趨勢

    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組委在確定吉祥物福娃的國際譯名時,曾提出了“Friendlies”一詞,引起了較大爭議。筆者認為這個譯名未能準確體現福娃的文化內涵。福娃有五個,其含義除應對奧運五環五彩的基本含義之外,還有:1源於《尚書·洪範》的五福臨門;2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3代表魚娃、熊貓、火娃、藏羚羊和北京燕這五種中國動物;4源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宋瓷蓮花瓣造型、奧林匹克聖火、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區的裝飾和北京傳統的沙燕風箏的配飾;5合五福娃名字之音為 “北京歡迎您”等等內容。福娃的內涵如此之豐富,Friendlies一詞難以覆蓋,也是任何一個英語單詞難以包含的。勉強以“Friendlies”一詞代之,只表達友好,或者由體育領域各種友誼賽Friendly產生對奧運會的聯想。不如通過解說將福娃的含義推廣到世界,而以Fuwa稱呼它,簡單、明確,中國人明白,外國人也明白這是地道的中國製造。福娃最終以Fuwa的英譯名面向全世界,說明了中國英語在表達富於中國文化特色這個問題上可以做得很好。

    二、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

    中國英語的概念最早由葛傳槼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他明確指出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譯成英語可以稱為“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由此開始區分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Chinglish,後者源於18世紀廣州商貿活動中中國人說的洋涇浜Pidgin英語,指口頭或書面表達的不地道的英語。此後有許多學者給出了各自對中國英語的定義。1991年汪榕培先生定義中國英語為“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1993年李文中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範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彙、句式和語篇。中國英語主要構成包括音譯詞、譯藉詞以及獨特的句式和語篇”。1995年謝之君認為“中國英語以規範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其使用頻率和交際效果與使用者的水平有關。”賈冠傑、嚮明友又指出,“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於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羅運芝簡單概括為“中國英語是載漢語語言特徵的英語變體”。國內對中國英語的研究時日尚短,中國英語的定義未有定論,作為一種英語變體的條件還未成熟,綜合以上觀點,筆者擬為中國英語的關鍵在於圍繞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事物上,以此區分中國英語與其他英語。

    三、中國英語的詞彙

    語言是人類用來交流的一種工具。人們通過語言來表情達意,傳遞文化。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人們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該民族的文化。人們在使用一種語言的同時,也在傳遞該語言所屬文化的內涵。所以,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與文化的關係無法割裂。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一一對應上另一種文化。由於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中國英語就是用英語進行中國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現階段中國英語中的詞彙負載文化內涵最多。

    首先看以下這組產生於中國現實生活的詞語:

    組別

    漢語

    英語對應詞

    第1組

    琵琶

    pipa

    叩頭

    kowtow

    風水

    fengshui

    第2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小康水平

    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

    第3組

    工作單位

    work unit

    知識經濟

    knowledge economy

    由於文化的不同,這些漢語詞語在英語裡找不到與之相近的詞。

    從詞彙生成的角度分析,第1組漢語詞語的英語對應詞是根據漢語直接轉譯生成的,屬音譯Transliteration。pipa是以普通話為語音基礎,kowtow是以粵語為發音基礎生成的,原因是叩頭最早是以廣東方言進入英語的表達。這組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來文化的特色。英語母語者在瞭解了漢語相關文化背景之後,在交際過程中就能理解所指何物。第2組詞的英語對應詞采用譯借 translation borrowing的方式表達,借用英語的表述形式將漢語詞彙逐詞翻譯而成。第3組英語對應詞是從漢語意思譯成英語後而生成新的英語意思,是一種語義再生,所使用的英語因此帶上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同時豐富了英語的內涵,讓人印象深刻。以上的英語表達法都是正確的。從這些對應詞的產生,我們發現,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英語的使用者會千方百計地找到填補英語文化空缺的方法,用最適合的方式來表達。一旦這種表達方式被部分人認同並傳播開去,愈來愈多的人使用它來表述同一種事物的時候,這種表達方式就漸漸被固定下來。每當人們使用這些詞語時,在腦海中想到的自然而然是固化下來約定俗成的含義。文化構成語言表達的基本內容,它促使了語言的形成,又促進語言的發展與變化。中國人用英語進行本民族文化交流時,英語母語者是被動地接受資訊,並通過有關資訊瞭解這些詞背後蘊含的意思。這是兩種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因此在使用這些詞語的時候,影響這些中國特有詞語的生命力的是語言自身的發展和語言所依附的文化的影響力。說中文的人應懂一點英文詞彙,說英語的民族也要懂一點中文詞彙。從中、英兩大語系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實力來看,這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中國人使用英語表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一般都較保守。例如,《現代漢英詞典》中“餃子”一詞為“dumpling”;“風水”是“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f a family, geomantic omen”;在詞典和大學專業英語的精讀課本上,“太極拳”是“shadow boxing”, “豆腐”是“beancurd”。但在實際生活的交流中,英語母語者漸漸瞭解了中國文化,更願意使用“zaoji”、“fengshui”、“taichi”、“tofu”,這些詞也被收錄進入英語詞典。在美國甚至還有一種豆腐冰淇淋名字叫“tofutti”,就是由“tofu”衍生出來的新詞。其他如drinktea飲茶, yamen衙門, yin癮, sampan舢板等詞都在英語母語者中通行無阻。

  其他國家的詞語以本族語面貌進入英語被廣泛使用的也有很多,如日本的“海嘯tsunami”、 “空手道karate”,並且韓國的“空手道”並未譯為“Korean karate”,而是採用新詞“tae kwon do“,保持了韓國的民族特色。這些詞在英語裡廣泛使用,主要是詞所負載的文化含義被廣泛接受。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當今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影響力大增,有大量富於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文中是沒有對應詞的,這決定了與英語母語者交流時不可避免地使用到中國英語。中國英語的大量湧現和日益完善與現在中國國力的日漸強大相對應。從福娃的英譯名可以看出,中國人用中國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自信也正在增強。

    四、英語母語者對中國英語的接受度

    對於中國詞語進入英語,英語母語者比較寬容。比如,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s people seas,很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好好學習、天天向上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原先這些是作為中式英語被人嘲笑的表達方法,屬於錯誤分析的物件。但隨著它們被廣泛傳播,外界認可了這種深受漢語表達習慣影響的說法。Vamey指出,有時中國英語比地道的英語更有力、更有影響。如英語母語者不會把“litter”當動詞用,因而在公園等地方的告示牌上,他們會用“The dropping of litter is prohibited”,而中國有些地方則用“Do not litter”。他認為後者顯得更直接、有力。再如中國的草坪上常豎牌子警示“勿踏草坪,違者必罰”,常譯做“Don’t tread the grass or you will be punished”。英語中一般不會用punish這樣重的詞來懲罰踩踏過草坪的人。但是外界也有人認為punish一詞給人警示和威脅之感,能起到警告的作用,較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語境。一些國外英語媒介講到有關中國的事物時,常用一些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彙。如《功夫熊貓》中的神龍勇士dragon warrior,dragon不再是西方傳說中有獅爪、蛇尾、翅膀及面板帶鱗的怪物,生性凶暴、殘忍、邪惡,而是瑞獸,擁有巨大的力量,逐漸貼近中國龍的含義,代表皇帝,象徵尊貴、吉祥、幸福和力量。這都說明了文化對於語言的強大影響力,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使得英語母語者也接受了中國文化。英語收錄了大量來自漢語的詞彙。以英語原版圖書為例 ,2O世紀 3O年代Serjeantson的《英語中的外來詞歷史》僅收錄27個漢語藉詞,至8O年代,英語正規詞典及其他出版物涵蓋了1189箇中式英語條目Cannon 1988:4。根據“全球語言監督”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統計,自 1994年以來,中國英語對國際英語詞彙的貢獻為5%到2O%,中文成為英語新詞最大來源。這是中國英語逐漸發展壯大的表現。可以預見,今後將有更多包含中國文化的詞語進入英語,被英語母語者理解、接受和使用。

    五、結語

    目前中國英語尚未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英語變體,但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強大,對國際事務參與愈深,中外交流更多,傳播媒介更發達,向世界介紹和宣傳中國的聲音肯定會越來越大。漢語對英語滲透的步伐也會不斷加快,中國英語為英語國家所理解和接受的速度會更快。中國英語的使用有利於提高廣大英語學習者使用英語的自信心,提高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值得提倡。中國英語也應努力在保持民族特色基礎上便於英語母語者理解,提升中國英語在英語圈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葛傳規.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 翻譯通訊,1980,2:37.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4

  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50.

  賈冠傑,嚮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5:40.

  羅運芝.中國英語前景觀[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5:254.

  陳教平.國式英語這樣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

  陳海燕.中國英語研究述評.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範文二:外貿英語專業課程設定與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各高校紛紛開設了外貿英語專業,培養了大量的外貿英語人才。然而,傳統的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對外貿英語人才需要的多元化趨勢。因此,外貿英語專業課程設定必須立足於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本文對傳統外貿英語專業面臨的問題,新的課程設定及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外貿英語,課程設定,培養模式

    一、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外語教育存在5個不適應,即“思想觀念的不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不適應;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的不適應;學生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的不適應;教學管理的不適應”。

    各高校的外貿英語專業大多以培養語言技能加專業知識為主要目標,採用了“英語+國際經貿”這一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的確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該模式也暴露出了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

    1、課程結構不合理。大部分課程仍以英語技能為主,只是在三、四年級增加了經貿類專業知識課,這些課程基本上用中文開設,既發揮不了外語的優勢,形不成語言交際所需要的環境,又因學生學到的知識較為膚淺,也達不到專業培養的規格。即便有些課程是由外語教師開設,但由於外語教師專業背景薄弱,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在課程講授的內容與程度上還不能很好的把握。

    2、語言能力與語言素質的培養不協調。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陳舊,仍以傳授語言知識為重點,課堂上大量講解與練習語言點,強調單詞、短語、句法分析,而忽視了學生的語言素質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也偏向實用,致使語言文化素養的培育成為單薄的附庸。

    3、重課堂理論教學輕社會實踐訓練。由於受實踐基地的限制, 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即使有一點實習也是流於形式,很少有機會接觸社會,理論與實踐常常脫節, 其結果是,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不少經濟和外貿知識,但是缺乏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的能力。

    因此,原有的培養模式已經滯後於社會的要求,為了使畢業生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根據社會的發展主動調整培養目標,改革專業課程設定,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複合型英語人才。

    二、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培養目標中明確規定:“21世紀的外語人才應具有紮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也就是要在打好紮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按照這樣的培養目標,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複合型英語人才。

    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一種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下形成的具體模式,它反映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框架、程式方法,它是由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所決定的。複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要求我們變換育人造才的模式,探索出更具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彈性的多元化外語培育機制與途徑,能克服傳統外語人才培訓機制的弊端, 提高培養規格。

    外貿英語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涉外型、應用型、複合型高階專門人才;能以英語為工具,掌握對外經貿知識,熟悉對外貿易及文祕工作,能夠使用多種現代化辦公裝置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經貿英語人才。該專業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具有紮實的專業基本功,具有寬厚的英語專業知識以及廣博的經濟貿易專業等相關學科知識,具有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開拓工作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及發展事業的創新能力。

    經過四年的學習與訓練,必須具備如下能力:一是熟練的英語交際能力,要做到“五會”即聽、說、讀、寫、譯。二是掌握商務知識,對國際貿易、國際商法、會計原理、匯兌與結算等與涉外工作相關的知識有較全面的瞭解,以具備給上司當助手,並從事商務翻譯工作的能力。三是熟悉對外貿易工作的知識、程式與環節,熟悉文祕工作,能夠處理辦公室有關工作,安排工作會議,草擬各種檔案,熟練使用現代化辦公裝置,包括電腦、傳真機、影印機、多功能電話機、攝影攝像機等。四是畢業時須獲得相關證書,如:專業四、八級證書;劍橋商務英語BEC二級證書;計算機證書;文祕工種證書;外銷員證書等。

    三、外貿英語專業課程設定

    優化課程體系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外語人才的關鍵所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意識到,外貿英語專業絕不是簡單地給英語專業學生增加幾門外貿英語課程。外貿英語專業的基本課程結構為:基礎課十知識課+能力課+實踐課。我們必須從複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出發,重新規劃和設計新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在課程設定上更具有彈性化、靈活性、包容性、多元化和合理性。

    複合型人才教學模式的課程總體框架由以下部分組成,通識教育模組;外語專業模組;相關專業模組;實踐課程模組。

    1、通識教育模組。該模組不僅僅針對外貿英語專業學生,同時適用於各專業學生,旨在培養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化、軍事、數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質,為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打好基礎。主要課程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大學語文、體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軍事理論、經濟管理基礎、現代生命科學導論等。

    2、外語專業模組。該模組為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旨在培養英語人才的讀、聽、說、寫、譯等基本技能,打好紮實的語言基礎。這部分的教學內容絕對不能削弱,如果學生的英語基礎不牢,則失去了作為專業人才的立足之本。主要課程為:基礎英語、語音、聽說、寫作、語法、高階英語閱讀、高階英語視聽說、英漢翻譯、口譯等。該模組還應開設一些中西文化類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強文化素質和修養。主要課程為:中國文化思想史、西方文化、英語國家概況、英美報刊選讀、跨文化交際學等。

    3、相關專業模組。該模組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複合型素質,是區別於傳統的培養工具型人才課程設計的關鍵所在。提供哪些專業方向供學生選擇取決於市場導向。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導向,可以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隨時增減專業方向。這一模組的課程均在三、四年級開設,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有關方向,進行相關課程學習。主要課程有:市場營銷、外貿函電與口語、工商導論、國際貿易、商務溝通、國際貿易法、國際金融、西方經濟學等。

    4、實踐課程模組。該模組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和實際工作能力,包括畢業論文、網路自主學習、第二課堂活動英語角、英語電臺、英語報刊等、各種英語競賽、社會實踐外事接待、國際會議接待、涉外導遊、翻譯、基地實習等。

    以上4個課程模組構成了課程設計的整體。在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貫徹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原則,教學理念應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方法,製作出合理有效的教學程式並付諸實施。

  複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調整課程設定,增設新的教學內容;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抓實幹地促進寬口徑外語人才的全面發展。

    在四年制的外貿英語英語專業,對於以上4個課程模組,可分為兩個階段實施教學:

    把一、二年級作為通識教育和英語專業技能培養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德育素質、文化素質和法制意識,傳授英語基礎知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良好的學風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三、四年級作為英語專業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階段。主要教學任務是繼續打好語言基本功,學習英語專業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進一步擴大知識面,提高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給學生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著力打造他們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兩個階段的緊密結合是培養複合型英語人才的根本保證。

    為了培養英語複合型人才,我們還可以大膽探索新的模式,如3+1或3+2模式。學生前3年在英語專業學習英語課程,後一年或兩年到有關院系學習專業課程,畢業時可被授予文學士或雙學位。這樣的學生在英語和專業知識方面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必定更受社會歡迎。

    四、結語

    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實現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換,我們只能順應時代的召喚,主動調整培養目標和課程設定,摒棄過去的工具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轉而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複合型英語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在人才培養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鄭玉琪.英語專業課程設定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8.

  [2]劉重霄.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定與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修仃探討[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4.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0.

  [4]付明端.知識經濟時代英語專業課程設定及教學改革的探討[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

  [5]管春林.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定中的意義和方法 [J ].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3.

英語專業自考論文
英語專業專科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英語專業自考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自考畢業論文
部隊法律自考畢業組織鑑定評語
護理專業本科自考畢業論文範文
自考畢業申請的單位鑑定評語
部隊自考畢業生自我鑑定
財會自考畢業自我鑑定
法律自考畢業自我鑑定
大學自考畢業生自我鑑定範文
優秀自考畢業生自我鑑定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