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颱風
颱風也稱颶風。颱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形成颱風的原因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是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熱帶氣旋為颱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颱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颱風Typhoon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的生命週期
孕育階段
太陽經過一天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很強盛的積雨雲,這些積雨雲裡的熱空氣上升,周圍較冷空氣源源不絕的補充進來,再次遇熱上升,如此迴圈,使得上方的空氣熱,下方空氣冷,上方的熱空氣裡的水汽蒸發擴大了雲帶範圍,雲帶的擴大使得這種運動更加劇烈。經過不斷擴大的雲團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逆時針旋轉起來在南半球是順時針,形成熱帶氣旋,熱帶氣旋里旋轉的空氣產生的離心力把空氣都往外甩,中心的空氣越來越稀薄,空氣壓力不斷變小,形成了熱帶低壓—颱風初始階段。
發展增強階段
因為熱帶低壓中心氣壓比外界低,所以周圍空氣湧向熱帶低壓,遇熱上升,供給了熱帶低壓較多的能量,超過輸出能量,此時,熱帶低壓裡空氣旋轉更厲害,中心最大風力升高,中心氣壓進一步降低。等到中心最大風力達到一定標準時,就會提升到更高的一個級別,熱帶低壓提升到熱帶風暴,再提升到強熱帶風暴、颱風,有時能提升到強颱風甚至超強颱風,這要看能量輸入與輸出比決定,輸入能量大於輸出能量,颱風就會增強,反之就會減弱。
成熟階段
颱風經過漫長的發展之路,變得強大,具有了造成災害的能力,如果這時登陸,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消亡階段
颱風消亡路徑有兩個,第一個是:颱風登陸陸地後,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應不足的共同影響,颱風會迅速減弱消亡,消亡之後的殘留雲系可以給某地帶來長時間強降雨。第二個是:颱風在東海北部轉向,登陸韓國或穿過朝鮮海峽之後,在日本海變性為溫帶氣旋,變性為溫帶氣旋後,消亡較慢。
颱風的預兆
1 高雲出現:在臺風最外緣是捲雲,白色羽毛狀或馬尾狀甚高之雲, 當此種雲在某方向出現,並漸漸增厚而成為較密之卷層雲, 此時即顯示可能有一臺風正漸漸接近。
2 雷雨停止:臺灣夏季,山地及盆地區域每日下午常有雷雨發生,如雷雨突然停止, 即表示可能有颱風接近中。
3能見度良好:颱風來臨前2、3天,能見度轉好,遠處山樹皆能清晰可見。
4 海、陸風不明顯:平時日間風自海上吹向陸地,夜間自陸地吹向海上, 稱為海風與陸風,但在臺風將來臨前數日,此現象便不明顯。
5 長浪:臺灣近海,因夏季風力溫和,海浪亦較平穩,但遠處有颱風時,波浪將趨洶湧, 漸次傳至臺灣沿海,而有長浪現象。 東部沿海一帶居民,都有此種經驗。
6 海鳴:颱風漸接近,長浪亦漸大漸高且撞擊海岸山崖發出吼聲,東部沿岸亦常可聞, 之後約3小時後颱風就會來臨。
7 驟雨忽停忽落:當高雲出現後,雲層漸密漸低,常有驟雨忽落忽停, 這也是颱風接近的預兆。
8 風向轉變:臺灣夏季常吹西南風,也較和緩,但如轉變為東北風時, 即表示颱風已漸接近,並已開始受到颱風邊緣的影響,此後風速並將逐漸增強。
9 特殊晚霞:颱風來襲前1、2日,當日落時, 常在西方地平線下發出數條放射狀紅藍相間的美麗光芒, 發射至天頂再收歛於東方與太陽對稱之處,此種現象稱為反暮光。
10 氣壓降低:根據以上諸現象,如果再發現氣壓逐漸降低,顯示將進入颱風邊緣了。
民間的颱風預測方法
1長浪:又稱湧浪。當颱風還在較遠的海洋麵上時,在海邊就能看到從颱風中心傳播出來一種特殊的海浪,浪頂是圓的,浪頭並不高通常只有一、二米高,浪頭與浪頭之間的距離比較長,與普通尖頂、短距離的海浪不一樣。長浪看上去渾圓,聲音沉重,節拍緩慢,每小時約傳播70-80公里。這種浪靠近海岸時,會變成滾滾的碎浪,常使海岸的水位升高,浪濤洶湧。當你在海岸邊看到這景象,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長浪越來越猛,這預兆颱風在向你處移來。
2海吼:海吼也稱海響或海鳴。颱風來臨前二、三天,沿海還可聽到海吼。其嗡嗡聲如遠處飛機的聲響,又如海螺號角或遠雷迴旋,在靜夜尤其清晰響亮。當聲響逐漸增強時,表明颱風已逐漸逼近;若聲響減弱,說明臺風漸漸離去。浙江舟山群島有一面臨大海的巖洞,在臺風來臨前幾天,會發生海響。漁民憑此預兆採取防颱措施,效果不錯。
3臺母:這是福建等沿海漁民根據天空現象測臺的一種經驗。當颱風中心距離海岸大約五、六百公里時,沿海漁民可以看到東方天邊散佈著象亂絲一樣有光的雲彩,從地平線象扇子一樣四散開來這在氣象上稱輻輳狀捲雲,約有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晨或晚上天空會出現美麗的彩霞。群眾稱做“臺母”,意思是說,看到這種雲霞,颱風就要來了。
4風纜:沿海漁民習慣把天空中的輝線,即從東方地平線向上輻射出的三、五條橫貫天穹的藍色條紋,稱為風纜。這是由於颱風區內有許多高聳的對流雲帶,當颱風接近時,陽光受地平線附近或地平線以下這種成行的積雨雲或濃積雲單體的遮蔽,就會在天空中出現一條條暗藍色條紋,有時它會橫穿天空,在太陽相對方向匯聚,隨著太陽上升而很快模糊消失。因此,看到“風纜”也是颱風將臨的徵兆。
5斷虹:閩粵沿海漁民中流傳一句諺語“斷虹現,天要變”。這個“天要變”是指颱風將襲擊並帶來狂風暴雨。斷虹也稱短虹,是出現於東南方海面上的半截虹。它沒有常見雨虹的孤狀彎曲,色彩也不鮮豔,通常在黃昏出現。因為斷虹是由於颱風外圍低空中的水滴折射陽光而形成的,所以看到斷虹則預示颱風將來臨。
6風向:漁民中流傳著“一斗東風三鬥雨”,“六月北風,水浸雞籠”等看風報臺風的經驗。諺語中所指的“三鬥雨”和“水浸雞籠”均是指颱風雨。這是因為颱風多半是來自東南方的廣大洋麵上。當某地受到颱風前半圈外圍氣流影響時,就常出現西、北、東這三個方位的風向,且要持續半天到一天以上時,即成為颱風的預兆。“東風轉北,搓繩縛屋”的諺語也是這個意思。然而,有時颱風來臨前,有的地方几乎是靜風,海面上平靜如鏡,月影清晰地倒映於海中,故也有“海底照月主大風”的經驗流傳於民間。這大風也是指因颱風侵襲時造成的。
7水母耳:水母是能聽到颱風與海浪之間產生的次聲波的海洋生物之一。頻率為8一13赫的次聲波,衝擊著水母“耳”細柄上的小球中的很小的聽石;聽石刺激“球”壁內的神經感受器。這樣,水母便隱約可聽到即將來臨的颱風怒吼聲,於是水母紛紛離開岸邊,遊向大海,以免被狂風巨浪砸碎。人們模擬水母特點製成的預報儀,由喇叭、接收次聲波的共振器、把振動轉變為電脈衝的壓電變換器以及指示器組成。把這套儀器裝置安裝在船隻甲板上,喇叭作360度旋轉,旋轉自行停止時,喇叭所指的方向,就是颱風來的方向;指示器則表示颱風帶來風暴的強度。
8氫氣球:漁業工人也有用氫氣球來測颱風的經驗。即把充滿氫氣的氣球直徑約為50釐米擱在耳朵邊聽一聽,就能知道遠處有沒有颱風,它、是否會襲擊當地。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大風和巨浪的波峰間的磨擦和衝擊,會形成一種頻率約為每秒8一13赫的低頻聲波,這種聲波比風浪的傳播速度要快,雖然人的耳朵不能直接聽到它,但是充滿氫氣的氣球能因低聲波發生共鳴,產生一種振動。這種振動的振幅和強度,會給予靠近氫氣球的人們的耳膜一種壓力,使耳膜產生一種振動的感覺,颱風越近,這種感覺愈清晰。根據清晰程度變化,就可以判斷颱風是逼近還是遠離。
為什麼會有香港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