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子的論語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下面是帶來的,歡迎檢視。

  一: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檔案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著很多的道理在裡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二: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

  有幸拜讀了陳家昌教授撰寫的《論語》導讀這本書,覺得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總結出來的道理,在當今的社會裡,又仍然那麼實用,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一種純粹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對當今社會的人,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那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在生活如何去尋找快樂。

  苦中作樂

  我以為古來善苦中作樂者莫過於孔子。試觀孔子一生,雖心懷天下而不得用世,雖才華絕代而無人能識,先後畏於匡,困於蔡,厄於陳,在適楚途中始得一覺悟,乃自衛返魯,刪詩正樂作春秋以終世,其經歷可以說是辛酸悲苦極了,然而孔子始終沒有過怨言。他抱著“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堅定信念;安於“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和弟子燕居閒談悠然論道以為樂。這種“嶷巍蕩蕩,隨之自然”的雍容氣度,“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廣闊胸襟,真足以為萬世師表。

  既然吃苦在所難免,我們就應該樂著吃,而不是苦中吃。換一種態度對待苦難,生活會少一分苦難,多一分容易;少一分憂愁,多一分快樂;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數十年,若經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麼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應該學會苦中作樂。有的人感嘆教師的工作又苦又累,錢又少,但是若能幫這項工作看成一種享受,學生的進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們的工作會開展的更好。

  苦中作樂,是做人的積極態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樂的姐妹。

  助人為樂

  儒家以“仁愛”為中心,助人為樂當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論語》中關於這些言論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也記載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為樂,並稱之為君子之行。孔子也說“大德必壽焉”,這是至理名言。一個人常年行善積德,身心就會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別人尊敬,由此產生心靈的慰藉,就會擁有知足長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喜悅心情,免疫功能就會大大增強,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孟子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幫助別人,別人高興,自己也快樂,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們共同關心慈善事業。

  手捧這本散發油墨清香的《論語》導讀,在一行行一段段雋永樸實的方塊字中神遊,心裡前所未有的充實,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如此的平和、快樂。人生短暫,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讓生命充實變得有意義,我們每一個人都需不斷地探索。




 

讀苦難輝煌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讀課外書的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讀孔子的論語心得體會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之交友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作文
閱讀論語心得體會
品讀論語心得體會
教師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3篇
教師讀論語心得體會
教育孩子的優秀心得體會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