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語教學與語言文化意識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5日
論文摘要: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語言既受到本民族社會文化的制約,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內容。英語教學應加強文化意識教育,明確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瞭解中西文化的偶合與差異。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偶合現象,中西文化差異
語言學家沃爾夫森M,Wol f’son曾指出,“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講本族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相反,對於講話規則的違反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也就是說,如果違背了非本族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就會冒犯對方,甚至引起衝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國用地道的北京話流利地問一位老人“你幾歲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為大家從大山地道、流利的漢語口語中,自然認為他應該已掌握了“您多大歲數了,”甚至對他說出“您貴庚了,”都不會感到意外。如果換個剛學漢語的外國留學生,用濃重的洋腔洋調問“你幾歲了,”,我們就能夠諒解他。因為我們認為他連語音關都還沒過,很可能還不瞭解中國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的文化。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係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瞭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much money can you earB a mont 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 i 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讚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c overpraisinme,你過獎了。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Wher 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rn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漢語的“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cl ot hi ng,漢語的“同舟共濟”,英語為i n t he s ame bo at,漢語的“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漢語的“三思而後行”,英語為t hink twicebef or eyou aCt,漢語的“藍圖”,英語為bl ue pr i 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迴”、“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裡霧裡,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凶。”,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 l e,狐狸的狡猾sl 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 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屑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 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 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等。,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開啟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I他al ly appreciate it,等。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瞭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 ee 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 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有些英語學習者常把pol i t i ci an與漢語的“政治家”劃等號。實際上,pol i t i c i an這個詞在英語中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指的是隻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圓滑”之義,漢語“政治家”應譯為st at esman,主要表示善於管理國家的明知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階政府官員稱為st atesman。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如有位女導遊在一次帶隊旅遊中,她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裡,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l,WARM,wher e,meal。I代表i 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 ght,A代表age,R代表r el i gi on,M代表mar ri 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瞭解。
英語罵人俚語
論外宣翻譯的特點及其翻譯方法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偶合現象,中西文化差異
語言學家沃爾夫森M,Wol f’son曾指出,“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講本族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相反,對於講話規則的違反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也就是說,如果違背了非本族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就會冒犯對方,甚至引起衝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國用地道的北京話流利地問一位老人“你幾歲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為大家從大山地道、流利的漢語口語中,自然認為他應該已掌握了“您多大歲數了,”甚至對他說出“您貴庚了,”都不會感到意外。如果換個剛學漢語的外國留學生,用濃重的洋腔洋調問“你幾歲了,”,我們就能夠諒解他。因為我們認為他連語音關都還沒過,很可能還不瞭解中國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的文化。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係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瞭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much money can you earB a mont 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 i 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讚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c overpraisinme,你過獎了。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Wher 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rn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漢語的“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cl ot hi ng,漢語的“同舟共濟”,英語為i n t he s ame bo at,漢語的“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漢語的“三思而後行”,英語為t hink twicebef or eyou aCt,漢語的“藍圖”,英語為bl ue pr i 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迴”、“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裡霧裡,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凶。”,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 l e,狐狸的狡猾sl 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 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屑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 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 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等。,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開啟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I他al ly appreciate it,等。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瞭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 ee 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 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有些英語學習者常把pol i t i ci an與漢語的“政治家”劃等號。實際上,pol i t i c i an這個詞在英語中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指的是隻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圓滑”之義,漢語“政治家”應譯為st at esman,主要表示善於管理國家的明知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階政府官員稱為st atesman。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如有位女導遊在一次帶隊旅遊中,她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裡,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l,WARM,wher e,meal。I代表i 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 ght,A代表age,R代表r el i gi on,M代表mar ri 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瞭解。
論外宣翻譯的特點及其翻譯方法